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走過8間厲害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推開「近未來」的大門,你期待看見什麼? 每件歷史檔案,都是一面鏡子,映照此刻的我們,並折射出未來觀點的發現。未來,就藏身在現在,在當下我們正在翻閱的檔案之中。 在封面故事的最後,我們將透過6位選書人,提出「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以6大關鍵字,在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19萬件館藏中進行選品,溫故知新2030讀書會指南。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整座劇院就是一間圖書館,讓人意外遇見天使
近未來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將會以收藏這些無法被語言陳述,不能透過關鍵字被網路查到的各種身體經驗而著稱。表演藝術是一個需要操練身體技藝的藝術,各種表演藝術的身體經驗,某位演奏家演奏某曲目的感受,都能透過先進的VR設備,讓使用圖書館的大眾,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學習及體驗這這些身體記憶。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藏品「關鍵字化」,貼合當代人搜尋知識的方法
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知識去蕪存菁上傳,讓典藏活化見天光
一個資料要「上傳」,必須經過整理,經過去蕪存菁。其實在創作製作的階段,蕪雜的訊息已經經過創作者或傳遞者的揀選,才能「上傳」為作品。圖書館也是經過一番揀選,上傳到實體空間,人們可以從揀選的質與量,來判定圖書館的高下。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虛擬開架」影音典藏,讓知識的取得更自由
數位化的狂潮席捲各行各業,出版業也受到極大衝擊,電子書逐漸普及,半夜不出門也能在圖書館借到電子書,掃描的便利性讓各大圖書館都有提供「Scan Delivery」的服務,光碟機早已不是電腦的必要配備,透過WiFi彈指之間,聽音樂看電影更是擺脫實際載體,圖書館面臨這樣的狂潮,該何去何從呢?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如神經突觸傳導而來的知識共享
動物對於刺激所產生的反應與動作,依靠神經系統;其訊號傳遞並非一條神經可以完成,必須經由多條神經間的轉換才能順利傳到目標。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接頭,稱為「突觸」(synapse)。 會接觸到這個生理學詞彙,起因是我這學期的「青少年劇場」教學,嘗試從「青少年」的定義討論,於是理解到這個特殊時期,「突觸」會開始進行第二波增生及修剪,而突觸密度改變也會讓認知能力轉變。因此,我開始思考的是:能否有什麼方式可以獲知創作者的過去,及創作間的連結? 這也與個人經驗有關。像是我從今年1月開始整理兩廳院駐館讀書會的書單,以「#MeToo」為關鍵字,然後以「連連看」的走向在思考,其中一條線索是從伊藤詩織的《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裡提到記者清水潔,才閱讀到他追蹤懸案的軌跡與紀錄;另一條,則是林奕含以「成為一個新人」作為婚禮致詞,而連結《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當然,這些連結完全是我個人角度與閱讀次序,並非原書邏輯。除此之外,我最近參與TIFA《浮光流影》的音樂會製作,也意識到兩種創作的路徑:一是,鋼琴家王佩瑤雖是受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啟發,但在文字與音符的轉換間,並非為其配樂,而是依據自己身為讀者的體感對應到音樂家讀譜的經驗去召喚音樂;另一個則是,吳明益在講座裡提及,自己書寫這部小說中群象千里遷徙時,心裡配樂是「槍與玫瑰」2009台北演唱會DJ Ashuba彈奏的〈The Ballad of Death〉。這些旅程突顯的是,若非創作者自述,其實很難去得知,且不一定符合經驗邏輯。 作為創作者,始終渴望對自己喜歡的其他創作者有更多了解,甚至不只是傳記式的,而是那個非常自由且未修飾的歷程。 因此,我想像的「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能夠提供的功能,便是這種如「突觸」般的傳導與連結,讓我們可以得知未被述說與記載的創作秘密或秘辛。 比較單純的一種是,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出版本,或是以「人」為中心去搜尋創作,這些或許能夠用類似已有的AI推薦、以圖搜圖等方式,藉由單一或多組關鍵字去擁有更進一步的功能。 另一種則是更深入地去探索創作者的神經元,透過表演藝術圖書館所建構的系統去探索作品背後的連結,產生「知識共享」。其中,更希望是種沒有被修整過,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表演藝術海報視覺進化史
雖說海報的目的是為宣傳,卻是演出前觀眾對於節目的第一印象。團隊將表演濃縮於一兩個小時,而設計師更將構思精簡於一張海報中,因此作品不僅精鍊,同時也透露團隊的觀點與品味,本期精選雲門舞集、國家交響樂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當代傳奇劇場、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外團隊,從設計的角度來看表演,展開歷年海報,就如同展開一段表演藝術的發展史。
-
跨界對談 魏海敏X許峻郎
看見女性藝術家的覺醒、韌性和為此付出的犧牲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年度大作《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由王景生導演,魏海敏、張照堂、陳界仁3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同台」,透過張照堂1960年代「無頭」造像系列和紀實攝影,以及陳界仁在金門擎天廳、左營前海光劇校校址拍攝的影像設計,從回顧「京劇演員魏海敏」進而映現出「台灣人魏海敏」的時代輪轉,呈現如詩般的紀錄劇場形式。魏海敏在劇中重現6個經典角色的片段,此外,這位當代名伶首次在舞台上演出「魏海敏」的個人故事:戲是人生,人生如戲。 《千年舞臺》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應「台積心築藝術季」邀請,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在新竹演出前,我們與魏海敏老師,以及資深戲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就台上演戲、台下觀戲分享彼此的真實感受。
-
少年往事
被祖師爺挽留的北方男孩
京、崑兩門抱的國光劇團一等小生,是我們現在認識的温宇航,若要說起他的故事,往往會從1999年,美國林肯中心的「陳士爭《牡丹亭》事件」(註1)沸沸揚揚開始說起。數十年後,年屆五十、已定居台灣的他,如何回看自己這條崑劇演員之路?養出北方崑曲劇院一代人的「北崑學員班」,又是什麼模樣?又是什麼樣的際遇,讓他最後萌生離開北京的念頭?那些關於他過往的疑惑,都在温宇航的婉婉道來中,得到了解答
-
戲劇
打破參與式戲劇觀演關係
若把「參與式戲劇」、「沉浸式戲劇」、「環境劇場」等表演類型共同視為光譜中的一區,則其藝術手法主要訴求或可大致分為兩點:第一,對非典型空間的轉化與利用;第二,打破傳統觀演關係,製造觀眾更主動、獨特、或者私密的觀看經驗。本文接著將以後者為重點,簡述該價值在歷史中的流變與轉化,以及《好事清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與錨定的位置。
-
戲曲
台灣戲曲需要「甲必丹」(captain)嗎?
怎樣才足以被視為一部「旗艦製作」?如果把兩艘船艦「開」上舞台呢?其實沒有「如果」,因為明華園戲劇總團於《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簡稱《海賊之王》)便這麼做了,而這部作品是今年臺灣戲曲中心的旗艦製作。
-
ARTalks
大地勞動嫁接大地震動:《梨花心地》「沒有影子的女人」的舞台顯影
編按:本劇為921震災後成立、以民眾劇場路線發展的石岡媽媽劇團創立20周年製作,回顧一路走來從傷痛中走來的生命歷程、女性突破社區環境限制自我成長的故事。
-
續聊天
和沒看過戲的人聊看過的戲之一:《感傷旅行》
評論通常預設是給親臨過現場的觀眾看的,可是啟發我們的那些思考和書寫,有一大部分是為了沒看過戲的不在場者而寫的。這樣的話,評論應該包含一種「不在場性」才對。先問你:為什麼沒去看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感傷旅行》?
-
華彩奏
在機場停留的小提琴
最近,小提琴家們在德國的海關遇到了很多問題。原來,一些小提琴家在抵達法蘭克福機場後被無故攔下,他們甚至不居住在德國,或只是來轉機而已!可是他們的樂器居然被沒收或是扣留,這下子引起不小的爭端。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關於改編
安德烈.巴贊說過「電影家如果忠實於原著,自己也會獲益匪淺」,我想他講的一定是羅伯.布列松的《鄉村牧師日記》。只有刪減不做傳統的戲劇性改編,大量的日記旁白跟畫面交錯,鏡頭緩慢地貼近臉像凝視受苦聖像,演員不表演只念出小說的日記體跟對話,強調「貼近原著」,風格獨特。
-
對話體
旁白
聲韻學《玉篇》註記:「旁,猶邊也,側也。」旁白的「旁」,不在其位,注定了偏離的出身,是旁觀、旁聽、旁敲側擊,旁系姻親,指認了置身事外,抽離、拉開、隔岸觀火的位置。旁白雖是熱鬧的語言,但不處於正室,旁言旁語,難獲得重視和矚目。
-
練物闢
揚聲器
揚聲器也可以製造出不同空間,例如明明就是中性的電影院、劇場,隨著音質改變,就可以變成市場或是空曠的荒野。
-
腦海裡的旋律
聽音樂感動共鳴或無動於衷?大腦藏秘密!
啟動快樂熱點的關鍵元素,是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常和快樂、愉悅的感覺相關。
-
入戲的觀眾
那年剛滿十八歲
一首歌,一個深藏內心的秘密。夏天中,離過兩次婚又經歷情人自殺的34歲女子,邂逅了一個剛滿18歲的義大利學生,意外地懷孕、墮胎,造成日後的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