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場領導:掌握多重能力,不只是演奏(林政億 攝)
職人的圖鑑

文場領導:掌握多重能力,不只是演奏

「文場」,作為戲曲後場的一分子,相較於「武場」,在樂器組成與功能有何不同?「文場領導」又在戲曲演出裡擔綱了怎樣的責任?本期「職人的圖鑑」特邀資深文場領導周以謙分享他從國樂到外台戲、藝文場公演戲的文場經驗,告訴我們文場領導怎麼擁有多重能力,來帶領演員與後場樂隊。

「文場」,作為戲曲後場的一分子,相較於「武場」,在樂器組成與功能有何不同?「文場領導」又在戲曲演出裡擔綱了怎樣的責任?本期「職人的圖鑑」特邀資深文場領導周以謙分享他從國樂到外台戲、藝文場公演戲的文場經驗,告訴我們文場領導怎麼擁有多重能力,來帶領演員與後場樂隊。

「文場樂器」是絲竹樂器的統稱,而絲竹樂器包含「弦樂器」與「吹管樂器」。至於,「文場領導」這個名詞的出現,以歌仔戲來說,要到「電視歌仔戲」盛行後。擔任文場領導多年的周以謙說:「我們自己也不太自稱『文場領導』,我們都說『頭手弦仔』(以胡琴為主)、或是『頭手弦吹』(胡琴加上嗩吶)。通常都是比較資深的人擔任,他的樂器是有特色與代表性的,像京胡,可以帶領演唱者,有時候得帶樂隊。」至於,學習文場樂器,理想上是從相對低階的「彈撥樂器」開始,例如三弦之類的,然後是洞簫、笛子,才可能從「二手弦」(註)到「頭手弦仔」。

最初學習國樂的周以謙,是在1988年左右開始接觸歌仔戲╱明華園,而真正拜師學藝則要到1993年後,於蘭陽戲劇團拜北管藝師莊進才為師。他認為自己在戲曲(特別是外台戲)裡得到解放,不用壓抑於傳統國樂相對機械化的技巧,以及當時尚缺乏的台灣本土曲子。後來在教授國樂的周以謙,常要求學生到戲班學習,去加強應變與反應能力。他笑說,文場樂師有時連武場樂器也要學,才能聽得懂鑼鼓點,因為在外台戲現場,樂手都要彼此支援,假使打鑼的樂手臨時尿急,也得趕快幫忙補位。

身為文場領導,他也提出三項惦記於心底的注意事項。第一,對自己樂器的掌握;第二,是對所有文場樂器的掌握;第三,是對演員唱腔的掌握。從個人技藝達水準之上,到了解所有文場樂器的演奏方法,以及樂手的能力與狀態,而能夠帶領他們,周以謙特別提到:「早期的胡琴樂手都是會唱的,能夠協助演員唱腔。好的演員,通常都有個好的琴師。」諸如梅蘭芳、楊小樓等大師都有琴師為師,而這些琴師多半受過教育,對音韻等方面都很有研究。所以,周以謙認為文場領導也必須對唱腔有所掌握,以歌仔戲來說,包含漢文、俗語、地方口音等方面。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職人:周以謙

職業:文場領導

簡歷:音樂工作者、作曲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兼任教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音樂指導等。以《昭君.丹青怨》獲第32屆傳藝金曲獎最佳音樂設計獎。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