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紐約新版《妙女郎》讓主演女星重登事業高峰
音樂劇《妙女郎》(Funny Girl)為美國20世紀初表演者Fanny Brice塑造了一個一炮而紅的誕生神話,這齣戲、尤其是之後拍的電影,也讓女主角芭芭拉.史翠珊一舉成名。半世紀後,新版的《妙女郎》繼續這個捧紅明星的傳統,只是這回不是A star is born,而是A star is reborn,讓主演的莉亞.米雪兒(Lea Michele)重新站上演藝事業高峰。 《妙女郎》從1964年首演,至今才有百老匯新製作,原因無他,史翠珊的形象及聲音太過鮮明,她不斷在演唱會重唱戲中歌曲〈People〉和〈Dont rain on my parade〉,誰來演都要與她相比,明擺是吃力不討好。 或許如此,這次新製挑上的「妙女郎」是外型和聲音都完全不同的Beanie Feldstein。以演喜劇電影出名的她,舞台經驗和歌藝都普通,選她或許是想要創造一個另類妙女郎,但呈現上沒看出新的詮釋角度,她的歌唱技巧無法將這些名曲唱出不同的味道,只是突顯其先天不足,所以評論都不佳,在粉絲退場後票房節節下落,面對現實壓力,團隊開始尋找接演的人。 米雪兒一心想演這個角色在演藝圈是眾所皆知,但她在以電視劇《Glee》成名後卻出現耍大牌傳聞,其後結婚生子,在影藝圈消失了一段時間,謠傳是被「封殺」。這次換人消息一出,Feldstein馬上宣布她在合約期滿前兩個月退場,粉絲跳出來為她抱不平,而米雪兒則遭舊聞重炒,頻上娛樂八卦版,還被迫發表聲明為過往行為道歉。 但她自9月6日上台以來,幾乎每場都獲得多次起立鼓掌,甚至因為喝采聲太大讓演出暫停,評論也是極盡讚賞:超級出色!震破屋頂!完美10分!連不喜用溢美詞的《紐約時報》也說「百老匯終於找到了它的妙女郎」。她以實力粉碎一切負面新聞,看來將在影藝圈重啟爐灶!
-
烏帕塔碧娜.鮑許中心將開展「永續」新計畫
已故德國編舞家碧娜.鲍許(Pina Bausch)留給世界的遺產,除了她一生的創作事蹟、語錄,她的舞團、舞作之外,還即將增加一項以她為名的永續藝術計畫。 預計於2027年完工啟用的碧娜.鲍許中心(Pina Bausch Zentrum)位於其故鄉烏帕塔(Wuppertal),前身為市立劇院。該中心期許能延續鲍許生前累積的藝術事業基礎,成為一個跨領域的文化機構。中心的經營策略,不僅在於結合並延續鲍許時期的經營與美學傳統,更重要的是在她之後,鋪展新的開始與可能性;追求藝術性的超越,同時也必須是民主的、建立國際吸引力和城市社會的參與。該中心將同時由4個機構╱團體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碧娜.鲍許基金會(Pina Bausch Foundation)、國際製作中心和烏帕博根論壇(Forum Wupperbogen)相互支持該營運,但各自獨立自主。 在今年9月的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決議上,該中心獲得了140,000 歐元補助款,來支持未來以「永續性」為前提的發展策略。通過以「零氣候中性藝術和文化項目」( Zero Klimaneutrale Kunst- und Kulturprojekte)為名的藝術文化專案,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希望支持該中心持續發展,在跨越戲劇、舞蹈、音樂、文學、文化歷史和視覺領域上,實驗出可以與環境共存與平衡的永續劇場,以及可能的藝術創作與經營模式。 籌備主任米爾茲(Bettina Milz)提到:「透過這項同時具備藝術性、技術性和學術性的開創研究,永續經營的工作方式將可以銘刻在新文化場域的基因之中,這不僅基於理論而制定的目標,而且需要透過具體的研究、測試和組織架構的工作流程來完成。」 碧娜.鲍許中心將利用這筆資金「以整體機構的全面視角,來思考永續性主題,並在中心完工開幕時,能具體落實在機構的所有的方方面面之上」。
-
巴黎2024巴黎奧運盛典由劇場人揭幕
9月21日,巴黎奧運暨帕奧籌備委員會(Cojop)宣布由托馬.喬利(Thomas Jolly)擔任開閉幕式總導演。繼2004年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之後,張羅4年一度普世慶典的責任終於再度由劇場人主導。這位邁入不惑之年的後起之秀,2年後能否創辦一連串融合體育精神、城市特色、文化風采、時代趨勢的藝術饗宴,撼動全球觀眾的目光? 喬利以馬拉松式的莎劇改編驚豔法國劇壇。他不僅熱愛經典文本,數次挑戰許多人認為不可能搬演的「案頭劇」,也善用豐富的視覺與聲光效果,獲得不少年輕觀眾的青睞。近4年來,他以青年導演之姿企圖征服亞維儂教皇宮,又入主昂熱河岸戲劇中心(Quai Angers),成為法國戲劇界最受人矚目的耀眼新星。 從2021年春天開始,巴黎奧運籌委會就開始遴選負責開閉幕式的導演,喬利從70多位表演藝術、電影界、時尚圈等專業人士中脫穎而出。籌委會讚許喬利捍衛法國劇場的傳統價值,又貼近主流文化,完全符合2024巴黎奧運突顯脈絡相承、兼容並蓄的目標,主席Tony Estanguet強調:「喬利導演上的非凡成就證明他熟知如何打破形式分野,將藝術提升到最高層次。」 歷經恐怖攻擊、聖母院大火等種種磨難,巴黎奧運籌委會希望藉由2年後的體育盛事讓全體國民感到驕傲與團結。總預算目前高達約42億新台幣的巴黎奧運開閉幕式將以塞納河作為策畫主題與敘事軸線。一連串節目將從體育場出走,沿著貫穿城市的12公里河岸鋪展開來,一步步回溯法國文明的發展歷程。對喬利而言,怎麼發展流動性的敘事景觀、如何化名勝古蹟為舞台場景、要創造出何種動人又充滿詩意的視覺效果等,都是他躍躍欲試的挑戰。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編輯室碎碎念
很榮幸與開心受邀參與《PAR表演藝術》雜誌11月號的編輯作業。很期待透過本期內容,讓有意願促進高齡與藝術共融的專業人員可以了解高齡樣貌與其多元、可塑性,進而在台灣迎來超高齡人口的時代下,不只為表演藝術開創更多可能行,也成為推動高齡友善的重要力量。 其實若將時光倒轉10年,要我談高齡與表演藝術的結合,我恐怕只能高舉白旗;然而,這10年來因緣際會下,基金會有機會將表演與藝術帶進長輩服務中,也幫助我從中看見兩者間碰撞出的火花,遠比想像的還要絢爛。 2012年,弘道開始積極推動不老夢想,努力為長輩打造各種夢想舞台,其中之一,就是帶領3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素人阿公阿嬤站上台北小巨蛋演出「仙角百老匯」,透過專業團隊與導演的串聯,讓樸實的阿公阿嬤們華麗轉身為耀眼巨星,完全不懂饒舌歌的長輩跳起街舞也是有模有樣,努力以鼓棒擊出磅礡節拍的是輪椅上的失能長輩。 舞台上的演出是所有長輩們生命中最光榮與美好的一刻;下了舞台,演出也沒有因此而落幕,許多社區持續帶領長輩們練習與演出,表演成為這些老人家的日常之一,他們持續學習、持續動,持續與人群與社會有所接觸,進而活躍與精彩了他們的生命。 除了「仙角百老匯」之外,台東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藝起來我家」也是讓我印象深刻與感動的一個案例,該計畫以在地家戶庭院為舞台,並深入發掘家庭或社區的老故事,再由專業團隊設計、串聯音樂演出,將表演藝術與高齡者的生命故事融合成很具深度與生命力的動人演出,同時也拉近了表演藝術與人們的距離,甚至成為演出的一分子,透過表演為社區居民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結。 對多數人而言,表演是很專業而遙遠的事,然而,透過欣賞藝術表演,可以豐富、滿足我們的內心,若能參與其中,更讓自我多了份成就感;因此,我們也深刻期待,表演藝術領域能看見新一代長者的潛能,開啟更多與長輩的連結,讓長輩們的豐厚生命經歷堆累作品的層次,也讓表演藝術走入長者生活中,帶給他們更多的幸福感。
-
鍾伯淵、黃春明再次合作 《戰士,乾杯!》直面社會結構暴力
曉劇場2022年度新作《戰士,乾杯!》為作家黃春明文學作品,首度授權劇場演出,由致力於詮釋經典文學的曉劇場導演鍾伯淵執導,本週末於萬座曉劇場演出。曉劇場繼無障礙文學推廣計畫《魚貓》,再度牽起黃春明與鍾伯淵導演聯手合作;《戰士,乾杯!》從2019年啟動,導演更走訪好茶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歷經2年的發展,終於在本週發表,隨著魯凱古調,在迷醉虛實之間,重現魯凱石板屋內凝結的文化意義。
-
《與清醒夢》 視與聽的夢境饗宴
夢境往往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心理,而在半夢半醒間做的「清醒夢」,則讓夢境與現實生活更貼近。由新銳服裝設計師李柏辰發想,結合編舞家田孝慈、音樂創作者王榆鈞聯合創作的《與清醒夢》,將替所有觀眾帶來視覺、美感、心靈上的全新饗宴,彷彿走入一場虛實難辨的美麗夢境。
-
稻草人現代舞團《七體FIGURE 7》 以卡夫卡塗鴉為靈感作舞
以隱晦迷人、引人發想的荒謬式舞蹈劇場為特色的稻草人現代舞團,即將於本週末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推出年度製作《七體FIGURE 7》。擅長詮釋和轉譯卡夫卡的稻草人現代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這次挑戰不以文字或文本,而是以卡夫卡的塗鴉作為靈感來源,將圖像裡頭隱藏的內容,轉化成5個角色,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透過舞蹈劇場形式呈現。
-
果陀劇場、華山基金會聯手 《摘心米其林》「美味送愛公益套票」專案起跑
將在明年邁入35歲的果陀劇場,在「演出製作」與「戲劇教育」上,一方面吸納各界人才為表演藝術所用,一方面開設戲劇相關課程,傾全力為台灣劇場界創造源源不絕的生機,更持續通過戲劇,來實踐企業的社會責任。
-
兩廳院35周年慶 《平行劇場》展覽、「NTCHaiR」互動裝置登場
國家兩廳院今年10月底即將成立屆滿35周年,作為台灣最「資深」國際級場館,兩廳院的歷史幾乎完整呼應著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發展。因此,既是「慶祝」,也作為「檢視與期盼」,兩廳院特別企畫兩項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NTCHaiR』智慧體──明日生存索引」,邀請大眾透過展覽、展演與論壇,重新面對經典的物件、文本與檔案,設法理解不同時代與社會環境下的藝術詮釋;此外,還可以線上線下對經典紅椅互動裝置藝術「『NTCHaiR』智慧體」提出各種人生疑問,獲得專屬的「明日生存索引」。
-
舞蹈空間舞蹈團《虎克定律》 彈上彈下挑戰技術劇場
舞蹈空間舞蹈團原定5月份演出的《勥3》因疫情改為線上影像呈現展演,歷經5個月的醞釀,延伸對壓力的反彈,以旗艦版《虎克定律》進軍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英國科學家虎克的力學彈性理論「虎克定律」說的是:「施力愈大、等待愈久,其生成的爆發力則愈強。」但藝術家不是要開物理課,而是將其轉為實實在在的人生。
-
2022李寶春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魔笛》輪番登場
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和魔幻京劇《魔笛》是李寶春與台北新劇團近年精心創演的重量級製作,原訂今年6月演出的計畫因疫情延後,終於11、12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
朱宗慶捐行政院文化獎獎金 北藝大「擊樂新思維講座 」啟動
2020年擊樂家朱宗慶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在致詞時,他便承諾將獎金捐給北藝大音樂系。歷經兩年疫情的嚴峻考驗,這項計畫不但沒有改變,更在朱宗慶的號召下,加入企業界共襄盛舉。在本學期規劃了「擊樂新思維講座」,透過2場論壇、3場專題演講、1場大師班等形式,培育「手腦並用」的音樂人才。
-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演共織多重宇宙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11月5日開展,本屆主要特色除了視覺藝術外,亦呈現多項表演藝術作品,帶給大家和以往不盡相同的感受。
-
2022承功─新秀舞臺 16位戲曲新星 拚場「承」藝展「功」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2承功─新秀舞臺」劇展,將於10月20日起至11月13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鳴鑼開演。自2016開辦至今、來到第6個年頭的「承功─新秀舞臺」,今年廣納12團優秀戲曲團隊、16位新秀,囊括歌仔、客家、亂彈、京、豫等5個劇種,共計12檔、22場演出,不同劇種新秀同台拚戲,以功底相互激盪砥礪、交織出最不凡的青春歌。
-
慶祝國父紀念館50周年 全民大劇團推出館慶作品《仁愛路六號》
國父紀念館委託全民大劇團製作的50周年館慶大戲《仁愛路六號》,將於本週六、日於國父紀念館大會堂上演。此戲以喜劇視角,串起國父紀念館自民國61年開館至今發生的大小重要歷史事件。
-
疫情後 雲門戶外公演17日兩廳院藝文廣場登場
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邁入第27年合作的戶外公演,因疫情影響2年未實體舉辦,終於在本週末於台北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盛大回歸。演出呈現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2022年作品,從天光雲彩汲取構思而成的作品《霞》,盼以藝術凝聚和鼓舞人心。
-
全民大劇團音樂劇《倒垃圾》升級版巡演
全民大劇團推出以「斷捨離」為主題的音樂劇《倒垃圾》,找來賴佩霞、夏宇童、倪安東、呂紹齊、王鏡冠、賴盈螢、劉樸等實力唱將共同演出,希望透過好聽的音樂,讓觀眾一起忘卻煩惱。
-
2022戲曲夢工場 從變形蟲玩到外太空
眠時夢,醒亦夢,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五屆「戲曲夢工場」匯集6檔全新製作,以戲曲之美為燃料,規劃一場場無視疆界束縛、盡情迸發創意的夢境之旅,包含掌中戲、歌仔戲、京崑、粵劇等劇種元素,帶來實驗性十足的小劇場作品,將於11月19日至12月25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集體作夢。
-
台灣當代舞作《布蘭詩歌》30周年經典重現 詩、歌、樂、舞震撼交響巨作
首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台灣第一位舞蹈博士,現年97歲的現代舞先驅劉鳳學最受歡迎的經典舞碼之一《布蘭詩歌》,歷經1992年轟動首演及2006年復刻重現,2022年新古典舞團《布蘭詩歌》攜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台中藝術家兒童合唱團及星光兒童少年合唱團,集結舞蹈、中世紀吟遊詩歌及磅礡樂章,將於9月16日至18日三度重返國家戲劇院,重現聽覺與心靈交融的震撼交響巨作。
-
北藝大40年校慶 音樂學院12場表演精銳盡出
198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以「國立藝術學院」為名創校,音樂學系也同時成立,由作曲家馬水龍擔任創系主任。在經過遷址、更名及歷屆系主任的耕耘下,音樂學院已成為該校7大學院中規模最大的學院,也孕育出許多活躍於樂壇的音樂家及音樂工作者。適逢今年創校40周年,也是院慶的時刻,音樂學院精心策劃了12場系列音樂會,結合教師、校友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亞洲作曲家聯盟、現代音樂協會等單位共同合作,以精采的演出呈現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