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界仁 我在我們的現場
對陳界仁來說,創作不是讀萬卷書,而得行過萬里路,他總是數年前就開始田野調查,讓身體、思想長期浸淫在現場。他相信行走,相信身體內存複數靈魂的原型、想像的本能、廣袤的過去與未來,與現實世界的偶然碰撞所產生的火光。不管是錄像藝術、行為藝術,以至舞台設計,他的創作從生活現場出發,「對我來說,萬物有情,你要把它變成複義。」陳界仁要畫面出現的任何微細之物都得有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嘉明 鬼才的勞作時光
攤開落落長的清明上河圖,喔不是,是王嘉明的劇本,全是他手作接起來的,「我導演都像在做勞作。」他笑說不喜歡翻頁,總覺得翻頁就意味著「斷章」,打亂整體氛圍,並指著劇本上用螢光筆標記的段落:「你看,如果翻頁的話就無法這樣畫了啊。」另一勞作是為每齣戲導演前置作業所做的表格,他拉出角色、影像、聲響等出場順序,並以不同顏色註記,記載章節、秒數,角色出場等時間點都是經過精心算計。對他而言,不同的作品就是不同的表格,每次都在挑戰不同的工作流程,圖表也跟著愈做愈長。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奕盛 就是不想被定型
在主修舞台設計的背景上,王奕盛將影像當作「光」一般思考,讓它與空間完美結合,從劇場到商業舞台,他的光影設計跨足多種領域。對於自己的風格,他從兩個層面分析,一是很幸運,因為不會局限在某個領域,所以可以自由創作;另一方面有趣的是,自己刻意花幾年想培養一種風格,但一旦建立後卻反而討厭被定型。而在繁忙的工作外,雙魚座的他卻有著一顆少女心:愛追日韓劇、喜歡碎花襯衫,還有滿桌子的鋼彈、哥吉拉、超人力霸王模型王奕盛得意地說:「他們都在保護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廖小子 整理是我的藝術
說起廖小子的設計,常聽到的形容詞是「很台」,但卻又有著獨特的美感,熟悉又疏離。小子的作品元素常取材自生活角落,他說,街頭上的東西看久了其實很有趣,並非不存在所謂的美感,而是美感沒被雕琢出來,「將自己生活周遭的觀察轉譯後帶入作品,是一個『找不完』的過程。就像在淘金一樣,要是沒經過淘洗的過程,這一切可能就是大家眼中的廢土,可是如果我在裡頭找到一兩顆金子,那就是附加價值啦!」小子笑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歆翰 在聲音裡打磨出自己
陳歆翰是近年炙手可熱的戲曲編腔/樂師之一,去年以三部風格與題材迥異的作品同時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音樂設計獎。跟著周以謙與劉文亮兩位老師的腳步,他踏進歌仔戲的世界。恩師劉文亮的驟逝讓他一夜長大,因為唐美雲老師的信任與惜才,他在「一年四場大戲」、「前進國家戲劇院」等考驗下,漸漸磨出聲音的形狀。陳歆翰說,他在替唐美雲歌仔戲團寫的歌裡都有意識地放入、或化用劉文亮老師過去的創作,讓老師用另一種方式活在他最愛的歌仔戲裡,也像埋下彩蛋,私藏「戲迷」才懂的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玹 從詩中畫裡尋索靈光
從高中開始作曲的張玹,自剖近期創意的來處,多是肢體、圖像,還有自己喜愛的、滿溢著畫面感的中國古典詩詞,他讓自己「浸」在這些畫面中,感受、體會,最後生成的音符未必是具象的描繪,卻化成屬於他的特色音聲。「對了,我最近還開始嘗試畫立體的圖。」他翻出筆記本中一個類似錐狀體,卻又不全然是錐狀體的插圖。奇特的勾勒不禁讓人會感到:如果說是什麼能讓張玹的靈魂不斷成長,應該就是從那持續新增的維度中,透進來的視野與靈光。
-
ARTalks
狂舞吧,憂鬱
現實總是由一部分虛構(憂鬱客體)所組成的,包圍在雖然具體但可能更為空洞的外表。我們都或多或少困在裡面,分不清楚真與假,由於無法確定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只得假戲真做,之後就會很容易弄假成真,依此循環。那些困住我們的枷鎖,卻總弔詭地成為我們得以解脫的唯一鑰匙。似乎,真正的「創作經驗」裡往往包含著如此複雜的關係,以及衍生出的一套行動網絡。
-
戲劇
「愛情」難題該如何新解?
愛情,不僅是音樂劇中時常出現的主題,也是汪鈞翌、王絲涵兩位創作者歷來作品的主軸,或創作慣性,或創作偏好,或創作賣點。就歌曲敘事上而言,已可見兩人表現不凡的創作潛力,但音樂劇畢竟不是單單只有歌曲而已,歌曲與歌曲之間的種種戲段都是音樂劇不可輕忽的一環也許是最難發展的一環。
-
回想與回響 Echo
跨得過的舞台,跨不過的身體
傳統戲曲在現場的「全面性」因導播概念的進入而限制了觀賞視角,當該段落聚焦於某演員時,另一位演員的表現又怎能清楚地被看見?戲曲中時常使用的對稱、均衡,是否也因「聚焦」而失其畫面與意義上的完整?更甚至,鏡頭有沒有可能影響表演?這都是我在線上展演中,所看見、察覺到的問題。當然,在呈現的燃眉之急下,《朱文走鬼》在直播上的表現包含字幕安插、角色特寫等都已經可以看見精密的計算與設計,實屬難得。
-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應回應的回應
過程裡,我的疑問驟升:《直播版》可以算是「表演藝術」?縱然我們可用Lecture Performance(論壇劇場、講座式展演)理解,但《直播版》的講述更近於座談,表演性較低。因此,四段演出的結構相同,大量語言(更是充滿細節的語言)層層堆積,反而成為疲勞轟炸。我也明白《直播版》是對「形式」抗拒,但目前所見似乎更陷形式窠臼。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
若說劇場裡的聚眾成了防疫風險,那麼劇場可以怎麼利用「網路直播」繼續下去?面對新型態的劇場現況,評論又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只是「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而是藉此衝擊,讓我們再度探問劇場與評論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又可以如何因應時代而改變。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被愛耽誤的女性作曲家
折翼的蝴蝶——愛爾瑪.馬勒
出身藝術世家的愛爾瑪,是一位兼集美貌與內涵的名媛,不但讓多位藝術家傾心,先後三任丈夫皆為當時叱咤風雲的人物。她本身精通繪畫、音樂與文學,然她最鍾愛且最能發揮的仍是音樂領域。幸運的是她遇上了馬勒,得以借音樂成為靈魂伴侶;但不幸的也是因為馬勒,絕對的權威反扼殺了她的創作之路。雖然馬勒晚年終於發現了她的才華,但她早已成為馬勒與音樂殿堂的祭品。近年,她的作品逐漸被挖掘出來並研究,一九八六年德國獨立唱片公司亦錄製了一張《愛爾瑪全本藝術歌曲集》,之後亦有其他唱片商跟進。上述專輯於一九九七年重新出版,採克林姆畫作《戴帽子穿皮草的女人》為封面,並收錄策姆林斯基題獻給愛爾瑪的作品,去年十月再度出現在法國diapason雜誌上,也讓樂迷想起愛爾瑪與那個年代。本文由此出發,探討愛爾瑪的創作,並回顧她生不逢時的故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另一個大陸,尚未跨越的文化實驗
「國際戲劇教育協會」簡稱為IDEA,常年致力連結地區與國際性戲劇教育網絡,而Young IDEA主由參與IDEA的青年工作者串聯凝聚,二○一八年五月於德國正式開始活動,當時藉由長達兩週的講座、交流工作坊與小組創作,籌備今年二月於非洲多哥首都洛梅舉辦的實驗計畫。應用劇場工作者黃馨儀參與了這次為期十八日的交流,從中體會語言與文化主體的衝突、多哥當地的劇場現況,更感受到我們擁有的生活資源差異極大,卻也映照他們在有限裡的無窮與簡單。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日新月異下的懵懂人性
在史詩鉅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之後,法國劇作家╱導演波默拉陷入低潮,透過回溯劇場創作初衷,組織了一個全新的表演團隊,帶領他們深入「童年」,歷經六個月的工作坊,於去年底推出新作《童話與傳說》,以全女性演員扮演劇中的青少年與仿生機器人,透過寓言敘事,帶領觀眾深入虛擬卻又真實的未來家庭生活,突顯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如果這是我的藝術出神儀式
《群眾》是編舞家、導演吉賽兒.韋安二○一七年的舞台作品,《如果這是愛》則是奧地利導演派屈克.希沙在幕後拍攝《群眾》彩排和演出中舞者台上台下角色的紀錄片。靈感來自《春之祭》的舞台演出,以一系列慢動作暫停或抖動的動作,來剖析狂歡派對的群體行為和身體,而紀錄片則透過舞作的排練與巡迴,映射舞者之間若有似無,邊界模糊的多重關係。兩者交織探討了當代虛/實、野蠻/文明、藝術/儀式間的模糊曖昧。
-
藝@書
由島至島 語言、聲音交疊出的詭譎處境
旅台多年的馬華劇場編導高俊耀,將三部劇作〈死亡紀事〉、〈親密〉與〈大世界娛樂場II〉結集為《親密:高俊耀劇作選》,從中可以看出其擅長調度語言與聲音,讓讀者隨之迷眩,掉入生命幽微,也藉著劇本觸及的多個島嶼,映照出其間國家與個人生命的詭譎處境。
-
藝@展覽
瘟疫蔓延時,藝起來抗疫
肺炎疫情蔓延之下,多項國內外指標性藝文活動停辦,台灣的美術館、畫廊、藝術博覽會等也陸續調整空間營運及活動辦理措施,只有公辦美術館的展覽部分依照原定計畫執行,部分受疫情影響做了調整,展場僅局部開放,維持低限的展覽動能,另提出強化線上導賞功能的服務。而為維持生計也維持創作能量,英國藝術家馬修.伯羅斯發起「藝術家互助行動」,台灣藝術家王建揚也發起「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期盼攜手前進,即便漫漫暗夜不知終途
-
藝@電影
沒有奇幻影展 我們仍繼續奇幻
瘟疫之下,原訂五月上陣的金馬奇幻影展也停辦,但愛讓異想無邊奔馳的影迷,仍可在將上映的幾部新片中,找到奇幻類型的影片如《熊熊大作戰》、《皮諾丘的奇幻旅程》、《說再見前的30分鐘》與《初戀》,讓童書改編的動畫、真人版的童話、靈魂交換的奇聞與邪典導演的純愛電影,帶著你腦洞大開
-
藝視窗 News
推出「疫情期間特別方案2.0」 國表藝三館一團以六大方針儲備未來
【台灣】 推出「疫情期間特別方案2.0」 國表藝三館一團以六大方針儲備未來 繼3月12日推出「三場館防疫期間特別方案」之後,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又於4月27日宣布推出「特別方案2.0」,以「及時」、「溝通」、「同理心」之共識與原則,研擬相關紓困措施、振興計畫,具體明列「六大驅動方針」,將表團和藝術家、藝文工作者,以及觀眾等面向均予納入,包含:對於延期節目投入重製經費,協助重新上檔演出;擴大孵育計畫、擴充展演計畫活動;提前啟動委製、展開製作研發;推出劇場技術認證機制、偕同參與劇場設備維護;啟動網路劇場播映製作、開發線上展演新形式、研議推動線上收費機制;規劃疫情緩解後之相關戶外演出活動。期能達到擴大參與機會、專業人才升級、厚實創作內容、研發創新,以及儲備觀眾回流能量等目的。 國家兩廳院方面,除了替因疫情延期或取消之主辦節目增加製作預算,增加排練與技術整合的試演,以於疫情紓緩時重新登場外,也要提前啟動原訂明後年委託製作的展演,先行提供研發經費,讓團隊提前展開製作。另將邀請創作者及中小型團隊參與兩廳院剛啟動的藝術學習推廣再造計畫,拓展表演藝術的校園學習可能性。而在數位觀演方面,兩廳院預計擴大NTCH togo兩廳院藝術生活影音平台,以開發潛在表演藝術觀眾,也將開啟「不(只)在劇場」創作╱徵件計畫,共同研發數位時代虛實相映的新型態的藝術創作可能。另兩廳院售票系統則推出「雨天,我們撐傘票券退款捐贈方案」,開啟群眾支持的可能性,主辦單位將可委託兩廳院售票系統,代為處理觀眾申請票券退款轉為對主辦單位之捐款,提供多元方案以支持團隊營運。 臺中國家歌劇院方面,預計將因疫情取消而節用的國外節目經費,移作為期兩年的藝術振興計畫,包含支持70個表藝夥伴及團隊的延期重演或創作孵育,其中60%來自中部傑出表演團隊及青年藝術家,26個影音專案製作及戶外展演。並對過去展演錄影進行「二次創作」,提升作品能量之餘,將現場觀賞轉型成為藝術教育「自主學習」體驗,打造線上藝術學習平台「NTT數位學苑」。並特別啟動「藝術孵育計畫」:為科藝題材的創作者、以及中部在地團隊,提供前期製
-
穩住當下儲備未來 國表藝各館團推出「疫情期間特別方案2.0」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今日公布「疫情期間特別方案2.0」,加強力道振興藝文,希望幫助表演藝術界「儲備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