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困頓之中,光之所在
在瘟疫過後,「如何將人聚集到劇場」將不再是「未來劇場生態」首要議題。為了創造無可取代的價值,擴散藝術的當務之急是,讓表演不再只有固定的呈現、觀看、及參與方式,讓藝術家、觀眾於各類平台空間共衍共生。讓表演藝術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雖非民生必需品,卻是困頓中,光之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後疫情」仍過於樂觀 須學習與病毒共處
存在主義的盛行來自二戰之後人活在這個世界的脆弱與孤獨,並對當時的文明世界重新理解;而COVID-19對於人類文明的衝擊,會否顯現在劇本、或其他創作、思想之上?在這之前,先會影響到世界經濟與政治的重劃,進而產生生存的惶恐、生命的重整,會否再引發另一種存在主義或虛無主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象與蚯蚓:疫情後的表演藝術生態關照
具有市場開發能力的表演團隊,面對補助審查過程,處境如同「房間裡的大象」,往往被貶抑對待。但這些團隊的市場基礎,可以讓補助資源的效果加乘。而「流動演出者」是藝文生態的基層參與者,重要性如同蚯蚓之於農業;在政策管不到、補助到不了的廣闊領域,他們以自己的能力,讓藝文表演隨處發生。為了健全產業、文化平權,大象和蚯蚓的生存需求,值得給予更多關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更柔軟地去接受未知的挑戰
未來,找出跨社群、跨世代的連結,建立對話關係,是策展人與藝術平台的責任。我們得去care,去真誠地接觸他人。疫情過後,要生存下去,得帶著樂觀與希望,不能只待隔離的小房間,得要打開,彼此照護,堅持合作,唯有如此,才有活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來的劇場 虛實整合能力更形重要
後疫情時代的表演藝術,虛實整合能力可能更重要了,目前音樂會的直播因為舞台、燈光配置相對單純,比較有可能做到「線上」與「現場」觀眾並存,若多視角直播的運用要轉換成音樂劇或歌舞劇,那就要更大的技術支援才能落實它的可能性。但總歸一句話,科技的發展應該還是要回歸到實際使用者的需求,否則相信大家還是會選擇走進實體劇場內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疫情的共同經驗 啟發更多共鳴
藝術的原初,來自人類對於周遭環境的回應,從遠古洞穴的動物壁畫到當代劇場都是如此。既然武漢肺炎是全人類的共同經驗,當藝術家們把武漢肺炎經驗吸納作為創作內容時,作品間的對話可能會異常蓬勃,共鳴、回應、反思、批判將會更深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只在黑盒子內運作,已經不夠了
我更深刻地問自己:「到底什麼是劇場?」 到此刻書寫分享時,雖然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但我更清楚知道,真的得開始接受並相信得改變被觀看的方式、思考並創造不同以往的創作模式,以及開始吸收更多其他領域專業的知識,去建立各種合作機制,開創不同以往的共製經驗,畢竟只是在自己的黑盒子內運作著,已經是不夠的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變與不變中 「油麻菜籽」的省思
對我來說,能讓劇團、歌仔戲順利延續經營就是種恩惠。這次的疫情讓我們能反省自己,除了回顧過去作品,想著如何提升、成長,也能處變不驚、保持與延續創作能量,調整未來規劃;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一起檢視戲曲的發展環境,除了各自使出看家本領來共度難關,也看見傳統藝術產業在各種變化中不變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存在的形式,不限於劇場
當觀眾可以不用購票,在線上就能看到全世界的經典演出,接下來,要如何再讓觀眾購票,實際進到劇場的「現場」?團隊、劇院的壓力更大了,得找到跟觀眾溝通的新語言。藝術應該要能反映社會現象,要能打破框架,跟社會溝通。武漢肺炎是篩選機制,也是期中考,藝術家們都必須去思考自己喜歡、專注、優勢、不可取代之處,我們得去學會作為舞者以外的事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國家文化力 帶動國家的品牌力
繼四月底陸續展開「藝文紓困1.0」、「藝文紓困2.0」計畫後,迎接「防疫新生活運動」的此時,文化部在行政院的三倍券外更加碼了六百元「藝FUN券」,文化部長李永得期待藉此為文化產業創造五十億商機,若能搭配三倍券,更主觀期待兩百億的可能性。在思考後疫情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外,打造台灣國際品牌的辨識度,將台灣文化的能量帶上國際本就是文化部的長期目標,李永得表示:「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強盛可以帶動國家品牌力,這可能是其他產業無法達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黃堃儼 ╳ 蔡明叡
想當YouTuber? 先聽演奏家們怎麼說
演奏家窮極一生面對的是舞台與觀眾,然而當舞台變成自宅、觀眾又在鏡頭的另一端時,他們該如何持續用音符傳遞熱力? 不被疫情擊垮,打擊樂家黃堃儼與鋼琴家蔡明叡不約而同錄製樂曲,以系列性的方式和樂迷們分享。彈奏上雖然已經身經百戰,但自己操作錄影卻是困難重重。怎麼收音、怎麼剪接,甚至怎麼開場都得從頭學起。學習如何面對鏡頭談話、演奏的同時,也學習如何決擇在最完美的那一次,關閉錄影、存檔上傳。 即使錄製一段影片費神費時,即使兩人都為按讚數不及網紅的數十萬或數百萬感到挫折,但是細水長流的累積,都是為古典音樂的持續打底扎根。
-
特別企畫 Feature 鄭卜元 ╳ 樊宗錡
你VR了嗎? 迎向未來的身歷其境
肺炎疫情的來襲,一方面讓表演藝術活動停擺,一方面也催發了線上表演的發展。台灣的5G時代即將展開,面對新的數位科技,從現場到虛擬的數位世界,劇場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創意可能?本刊特邀Funique VR Studio執行長鄭卜元與劇場導演樊宗錡,一起來分享經驗、交流想像,探索未來的劇場,如何讓人「身歷其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不(只)在劇場」計畫廣發英雄帖
疫情催化下,找尋未來劇場的樣貌
面對上半年國內外節目被迫取消或改期的衝擊,國家兩廳院因此獲得緩下腳步的喘息機會,整合資源,投入走期長達半年,實驗性高的方向性計畫「不(只)在劇場」。由「跨媒介」、「跨現場」與「跨領域」的指標概念延伸,此計畫分為兩部分進行:一為表演藝術創作者與各式領域專業人士攜手,擴大探索劇場可能的四檔委託創作;另一部分則是期待拓展觀眾光譜,開放大眾主動提案競選的網路徵件活動。企盼透過集思廣益,探尋出未來劇場的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爭取援助、創意開發 表演產業積極救亡圖存
在這段疫情期間,英國的表演藝術產業所受的打擊,更勝於其他產業,包括國會議員、產業業者都紛紛提出請願書,期盼政府出手,以避免英國表演藝術這個具全球代表性的產業因疫情而衰落。許多劇院、劇團在此中苦撐,甚至用去過半的儲備資源,而劇院產業的代表倫敦西區也積極尋求重啟,但最快要到八月才能開放。與此同時,業界人士不只為產業的生存忙碌奔波,創作上也不斷嘗試各種「遠距」的可能性,或製作廣播劇,或製作線上演出與線上藝術節,努力不懈,期盼度過難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震開社會的裂隙 藝術生態改造的契機?
武漢肺炎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攀高,城市解封之日遙遙無期,各地如烽火般此起彼落的種族歧視事件抗議活動在近百年未見的高失業率中,不知何時能演出的表演藝術界,除了痴痴等待不知何時可以開門的場館,也只能用創意讓Shows繼續go on,透過線上演出拉住觀眾;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風潮下,人們開始反省社會制度,對表演藝術界來說也是重新思考、探求改變的契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
聯邦政府的「文化重啟」 不補貼藝術家的振興方案?
為協助因疫情停擺的藝文界盡快恢復營運,德國聯邦政府推出了「文化重啟」方案,預計投入約十億歐元對藝文領域進行經濟振興。但其政策邏輯是「先確保各類機構,藝術家的工作機會便也就保障了」,而獨立藝術家還是只能適用「第二失業金」制度,而此制度實際上涵蓋的人數僅有總數的20%,所能提供的金額甚至難以滿足最底限的生活所需。為此藝術家相關組織也串連連署、發起抗議,要求聯邦政府修改當前的「文化重啟」方案,重要的是將對獨立個體的藝文工作者的援助納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疫情突顯結構性膨脹 「迫切結盟」劃開想像
面對前途未卜的後疫情時代,法國藝術家不會坐以待斃,反而更積極尋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帶給當代社會的警示。或是以劇場創意加入示威,為醫護也為表演藝術界發聲,或是藉此機會反省劇場演出供需失調的現況,重新考量製作與策展模式,也有藝術家選擇透過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間的方式展開創作,更接地氣無論是創作者或文化機構,法國藝文界企圖透過文化軟實力,帶領民眾走過傷痛與無奈,在不確定的氛圍之中點燃希望火花,化危機為轉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荷蘭
智慧封城至逐步解封 迅速應變讓藝術不止步
從三月中封城到逐步解封,可看到荷蘭企畫團隊和藝術家呈現強大的社會韌性和創造力,透過數位方式傳送藝術,運用現場直播、限時播出、專訪等持續與觀眾互動,也透過募款機制尋求收入來源。目前的規定,六月份場館內僅限卅人,七月份使視情況可提升至一百人,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下,演出可能將朝向現場與線上同時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
現實如荒誕派戲劇 劇場「物理性對峙」的難題
在迴避「密閉、密集、密接」空間的防疫原則下,日本的室內場館首當其衝,表演場地立刻關閉,排演多時或早已進入宣傳、售票階段的演出被迫取消或延期,名導平田織佐以彷彿正在上演一齣「荒誕派戲劇」來形容這場巨變。政府雖有紓困方案,但申請繁瑣條件嚴苛,團隊只好一邊申請,一邊對外募資求援。不能現場演出,劇場創作者也未停下腳步,甚至發展出「ZOOM戲劇」這種線上新表演型態。而災難也刺激著創作者的思考,新的戲劇思潮正在創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韓國
新闢數位內容戰場 資源分配爭議延燒
隨著近年來線上直播技術和數位內容產業的快速發展,表演藝術節目的線上化,彷彿成為後疫情時代的一帖解藥,但臨場感缺乏,製作水準參差不齊,難以吸引觀眾付費買單,為此學界與產業界積極聯手,期望將虛擬實境(VR)技術運用於線上節目製播工作。另一方面,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陸續頒布了群眾募資、線上節目製播、場館租金補貼等多項緊急補助方案,但看似出手大方,卻又分配不均,以致資源分配爭議持續延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