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展覽
漫遊台澳城市「小說」地圖
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小說:雙城計畫」,由台灣與澳洲伯斯兩地聯手展出十三位(組)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們透過影像、物件、空間裝置來「寫小說」,述說故事,除了是對地域回憶的想像摹寫,在斷裂的時代下,也試圖透過私人、無關緊要的「小」說,與自身回憶或不復記憶的經驗相遇。
-
藝@電影
藝術家的對決 透過歷史懸案走入藝術史
愛好藝術、又喜歡看系列追劇的影迷,在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中,不妨參考看看「藝術家對決」這一系列,集結了五對藝術天才空前絕後的同場競藝,推翻我們過去對藝術家的認識,認真爬梳歷史懸案,再讓我們大開眼界驚嚇之餘,更進一步走進他們的藝術世界。
-
藝視窗 News
林曼麗連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屆董事長
【台灣】 林曼麗連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屆董事長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於1月20日召開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由前任董事長林曼麗獲選連任。林曼麗在感謝董事們的支持與信任後,說明其在前一任期內為國藝會規劃的三大發展方向:一、把餅做大:包括與文化部進行補助資源的整合、提升基金管理成效,及爭取民間企業贊助;二、將資源用在刀口上:包括藉由補助政策的專業規劃,更具前瞻性與精準的配置資源;三、擴大影響力:包括持續營運「補助成果檔案庫」與大眾分享,以及積極推動「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等。林曼麗也特別提到,在本屆董事會中有許多不同世代、跨領域的專業新血加入,相信未來在國藝會的各項政策發展上,將能獲致更豐富與多元的助力。 國藝會第九屆董事會共21位董事:台科大建築系教授王惠君,資深影展策展人王耿瑜、攝影家沈昭良、台銀董事長呂桔誠、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邱再興、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曼麗、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柯智豪音樂工作室負責人柯智豪、北藝大戲劇系教授徐亞湘、有鹿文化社長許悔之、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副教授陳碧涵、角頭文化負責人張四十三、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台大戲劇系兼任講師傅裕惠、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成大歷史學系教授蕭瓊瑞、北藝大音樂系教授顏綠芬,及3位政府機關代表:文化部主秘陳登欽、教育部政次范巽綠、原委會副主委鍾興華。(莊珮瑤) 第25屆「臺法文化獎」開始徵件 自民國85年起每年頒發的「臺法文化獎」,是由文化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合作辦理,以表彰在法國、歐洲及台灣地區推動台、法、歐文藝交流具特殊貢獻之機構或人士,迄今已邁入第25屆。自民國95年起徵件範圍更擴及為全歐洲,頒發「歐洲獎」及「臺法文化促進獎」2獎項,獎額各為2萬5,000歐元。 每屆獲獎者皆由台、法評審委員共同遴選,於法蘭西學院舉行公開授獎典禮。 本屆獎項受理推薦時間自即日起至5月31日止,由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收件。相關說明及申請表件請上文化部網站<a hr
-
2020臺灣戲曲藝術節「出走.女子圖鑑」 跨界探討女性意識
2020臺灣戲曲藝術節「出走.女子圖鑑」匯集諸多優秀劇團,以不同手法將故事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層次一層一層剝開呈現,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她們各自的困境,理解她們心靈最真實的脈動。
-
NCO「戲采」活化台灣史料 將館藏搬上舞台
農曆年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轄下的臺灣國樂團與臺灣音樂館攜手,選取台灣民間戲曲藝術的精華作為創作素材,邀請作曲家為之譜曲,作為迎春納歲的最佳饗宴。
-
國表藝以劇場出發 連結台灣與世界的脈動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三場館作為國家級劇場,負有帶動環境、健全生態,為表演藝術界的未來,構築發展藍圖的前瞻角色。2020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作為三館一團整合平台,也將發揮劇場驅動的動能,加速台灣表演藝術發展。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劇場裡,為現代文學「開箱」
今年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期中,最受矚目、也是最具話題性的一齣作品,無非就是演出時間長達九小時廿分的《玩家、毛二世、名字》。令人驚訝的是,這齣戲的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年僅卅二歲,然而年紀輕輕的他,卻早在六年前就以《無愛繁殖》一劇震撼亞維儂藝術節,並榮獲當年劇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劇場新秀」的殊榮。三年後,他的導演作品《2666》又獲頒「年度最佳戲劇演出」和「最佳舞台元素創作者」兩項大獎。 《玩家、毛二世、名字》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簽署開動計畫後的共製節目,取材自被譽為美國當代小說四大名家之一的唐.德里羅的三本同名小說,於二○一八年七月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後,將於今年首度來台演出。被法國媒體讚譽為「天才」的導演戈瑟蘭,其實更醉心於當代小說,就如同他在專訪中所說:「小說的表現形式不僅完全符合我追求的藝術價值,也彌補了劇場敘事的不足。」而他想做的,則是將「劇場表演、小說語言,及當代主題彼此碰撞在一起。」擅長將文字轉化為劇場中的表演的他,舞台上的呈現也超越傳統劇場的表現形式,除了有刺激感官的即時影像與聲光效果外,快速的影像剪輯投影也強化了敘事的速度感,他彷彿將舞台變為攝影棚,透過特寫捕捉演員細微的表情,讓放大的影像感與真實的劇場融為一體,讓明快更迭的劇情與交綜複雜的故事線一幕幕地在觀眾面前展開,卻又不失閱讀小說時的私密感。面對這位迅速歐洲劇壇竄紅的黑馬,本刊除了獨家專訪外,也針對他的劇場美學與這次《玩家、毛二世、名字》原著小說家的作品賞析,全方位地帶領讀者進入朱利安.戈瑟蘭的劇場世界,傾聽文字之外的現代之聲。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也開箱創作者的「未竟之室」。編輯部以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演出《未竟之室》為企畫發想,如同該劇導演導演史蒂芬.凱吉以八個房間,透過八位人物的生活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與台灣創作者林芳宜、林宜瑾、董怡芬、林玟圻Ctwo、日京江羽人,參與這次「未竟之室」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們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共同探尋人生的下一步。
-
平心而論
第一名
一般而言,當賣座未達滿座時,開演前「適度」地自行調整座位其實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地方場館,多半會「睜一眼閉一眼」的見怪不怪,但在苗北,場內服務同仁是人手一張購票座位表,因此很容易辦識出觀眾是否變動座位,問起吳主任怎麼敢那樣「堅持」行事?他睜大了眼說:「當然要這樣啦,不然怎麼推不同票價的座位!」
-
音樂飛行
迎接挑戰,快意人生
待人真誠、腦筋轉快,協調力強,凝聚眾人的最大公約數,靈活地做跳躍性思考,為人與事的最大益處,去做該作的決定與事情,是具創意行政者該有的特質;想想連我最欽佩的蘇軾都會被下放到儋州,那麼就算是對一己不利,又何懼之有,膽小怕事豈不讓列祖列宗看了當笑話。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窮追猛打,還是空手入白刃?
原著是「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電影則聚焦在「現在式」,一如小說開篇,金智英已為人婦,鄭代賢也發現妻子的異狀,然後成長的回憶只是一切的前因,往事的閃回,全不妨礙金鄭夫婦所面對的現實。是以,「改」的篇幅,都只是移花接木,「編」的部分,是負責把原著的暗場,重構為電影中可以讓觀眾情感投入的男女主角對手戲。
-
演出製作事二三
整理,並且思考
整理資訊是「思考」的運用,不是「想」而已,「想」是沒有動力的。透過文書整理,成表格、記錄等等,這都是幫助思考的用具。當填滿、更新了,也就成了有效可被使用的資訊。這裡更想強調更新的重要性,因為最終的資訊,必須要貼近真實,才會是一個有用的資料,也才可以用於未來以解決問題。
-
紐約
再提改建新計畫 林肯中心葛芬廳翻新露曙光
林肯中心對改進「葛芬廳」的提案,近期又提出了新的改建計畫,預計要改成現在最流行的四面環繞式,讓整體容客量降為兩千兩百個,大廳整體動線規劃也重新規劃。重點在於兩階段施工的工期,將讓以此為家的紐約愛樂可以不用流浪太久。
-
柏林
「後戲劇劇場」廿周年 持續提問中
由戲劇學者雷曼發表的《後戲劇劇場》一書迄今已屆廿年,對當代劇場提出連串含有政治與社會性質的提問與歸納,深深影響全球數個劇場世代的創作動機與自我定位。HAU劇院籌辦後戲劇劇場廿周年藝術節,邀當代歐陸具代表性的「後戲劇劇場團體」齊集柏林演出,形式多樣的里米尼紀錄劇團也舉辦創團首演廿周年的慶祝演出,柏林藝術學院亦舉辦為期三天的論壇,在不同的主題下討論後戲劇劇場以來的廿年。
-
倫敦
《馬爾菲公爵夫人》 聚焦女性命運的心理驚悚劇
阿爾美達劇院導演芙雷克娜爾的《馬爾菲公爵夫人》,重新詮釋英國劇作家約翰.韋伯斯特的作品,以令人眼花撩亂的手法將這個十七世紀的悲劇翻轉成令人緊張的心理驚悚劇。這個描寫跨越階級之禁忌愛情的故事,導演重新剪輯的腳本以快速且流暢的清晰手法呈現韋伯斯特字裡行間的詩意。而劇中被謀殺的女人形象是這個製作的核心,即使在戲末隨著劇中男性角色的死去,台上音樂仍透露女人們遭受背叛的嘆息。
-
巴黎
榮獲日本「京都賞」 莫虛金探本溯源的劇場旅程
十年前獲得國際易卜生戲劇獎的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再度榮獲「京都賞」的肯定。高齡八十歲的她於十一月十一日前往日本領獎並發表演說,回顧她在劇場創作中重拾認同的重要、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捍衛公民價值的決心。陽光劇團預計二○二一年推出的新作也將從日本出發,以譬喻的手法探討當代世界的矛盾,體現普世的人性價值。
-
北京
天橋藝術中心慶祝四周年 開放劇場與大眾更親近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
上海
演出量大爆發 「沉浸式演藝」已成最夯熱潮
回顧過去一年的中國表演藝術,最能代表年度發展特點的就是「沉浸式演藝」了,從上海引進英國製作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以來,中國本產的沉浸式表演風起雲湧,其中也有不少屢創票房佳績,也讓沉浸式演藝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但究其內涵,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繼續探索。
-
藝號人物 People 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尼爾森斯 保持謙卑,洞察他人之美
拉脫維亞籍的安德里斯.尼爾森斯是目前世界樂壇最受矚目的中生代指揮家,師從甫離世的大師楊頌斯,他表示,大師帶給他最重要的一個影響是:「音樂」永遠是首要考慮的事,而非指揮或音樂家自己的主觀意識;演奏就是一種關於服務與保持謙卑的任務。現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尼爾森斯,將於二月帶著樂團造訪亞洲,先至台北後至香港,為樂迷帶來多首經典樂曲,獻上精采絕倫的音樂饗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開箱創作者的「未竟之室」
在日本紀錄片《住持的辭世體驗》(2017)中,有一項死亡練習。 住持根本一徹問了三個問題: 「如果只能留下三樣東西,那會是什麼?」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 「接下來,請寫出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三個人。」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可以寫自己。) 「最後,請寫下自己想做的事,或是已經做了,想持續進行的事。」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 現在,你有了九張紙條。 請先選出三張,揉爛後丟掉。 從剩下的六張紙條,再選出三張,選完後丟掉。 剩下的三張,再挑出兩張丟掉。 現在只剩下一張,把這張丟掉。 現在你失去一切。 「這就是死亡。」根本一徹說。 「你想過自己的死亡嗎?」 「在這九張紙上,你會寫下什麼?」 「在你的『未竟之室』裡,你想留給後世的遺產是什麼?」 在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未竟之室》中,他的問題清單不只以上問題,這位記者出身的劇場人,從真人真事建構出八座無人的「廿一世紀陵墓」,他從死亡那裡借得權威,講述不只八位受訪者,也指涉了我們每個人都將遭遇的歷史。 在《未竟之室》來台前夕,讓我們先開箱史蒂芬.凱吉,與台灣創作者林芳宜、林宜瑾、董怡芬、林玟圻Ctwo、日京江羽人的「未竟之室」,也試著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在失去一切之前。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
史蒂芬.凱吉 在房間裡,讓我們一起思索死亡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