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參與式策展與共創 觀眾成為藝術要角
由歐盟「創意歐洲」資助的Be SpectACTive!計畫,聯手歐盟九個國家的多個藝術節、劇院、文化機構、大學與研究中心,以行動研究的方法為基礎,希望讓藝術家、觀眾與地方文化機構,在平等的前提下發展出新的共創模式。其特色為觀眾的參與式策展,與藝術家的駐村並與在地民眾互動共創,透過這樣的模式,以文化邀請民眾參與,期待讓公民意識更成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中生有 發揮「樞紐」無限可能
雖然場館的落成一再延宕,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活力,已經藉由各種計畫的推展擴散開來,北藝中心從「樞紐」概念出發,自許成為「亞洲共製中心」,期望連結國家與地方各場館、藝術與社會關係,在創作培育與製作鏈結上共製共享,發展更靈活的思路和運動策略。從「亞洲當代表演網路集會」(簡稱「亞當計畫」)、「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到「擴散計畫」,不只在製作、創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觀眾端打破限制,開發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金與創意的匯集 成就的不只是藝術
目前對「共製」(co-production)這個字的用法,有兩種含意,一是指金錢上的投資,這通常會以一位知名的藝術家為核心來進行,另一種是指兩個不同的藝術團隊,共同創作一個作品。前者類似電影,參與共製的單位可以藉此打響品牌,後者則往往有著文化交流或外交的意涵,背後所涉及的資源更廣,經常有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的參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各自貢獻 分段陪伴創作之路
由「歐洲舞蹈中心網絡」成員、來自十六個歐盟國家的廿個舞蹈場館參與的Modul Dance Festival,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每個不同場館的優勢與特色,創造了在藝術家、藝術管理、場館合作等三個面向的工作模式,每個場館可以就自己的空間特性、創作資源與觀眾取向,各自支持藝術家創作計畫的不同階段。這個計畫不但對現今歐洲舞蹈場館的連結與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工作默契與方法,也形成了能夠有效幫助藝術家的跨國共製模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的陪伴、共享、製作、鏈結
藝術基地計畫 近年因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全到位,大場館時代來臨,成立卅二年的國家兩廳院長年以邀演國內外節目為主、提升觀眾視野的場館任務也進行轉向,近年以成為「藝術家的家」自詡,在節目邀演、製作之外,開放場館資源共享,建立藝術家培育、串連的網絡亦為核心目標。 「藝術基地計畫」開始於二○一四年,五年間邀請十二位藝術家駐館創作,是場館的泥土,也是場館橫向連結創作者、地方、國際的起點。該計畫目前收束了「長期駐館藝術家」、「短期駐館藝術家」、「Gap Year兩廳院壯遊」、「藝術行政實習計畫」等四項專案,除了「長期駐館藝術家」採邀請制之外,其餘都是公開徵選,且「長期駐館藝術家」也由一年制延長為兩年,建立更穩固的夥伴關係。 整體而言,計畫內容從青年培力出發,以充足的資源與時間培育相關人才,整體內容則涵蓋行政、製作與創作層面,挹注場館資源、排練空間共享、跨國連結,在不同階段給予處在不同創作階段的藝術家、剛入門的藝術行政不同支援,今年首次加入「導師」制度,邀請兩廳院藝術顧問林強領軍這群藝術老手與新血。 藝術總監劉怡汝指出,「比如創作者在田野階段,需要採訪相關主題的專家學者,也可以透過兩廳院聯繫,會有階段性呈現,讓兩廳院會員、專家學者可以參加,給予藝術家回饋,製作雖是最終目的,但不是唯一的路,重點仍是兩廳院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陪伴藝術家探索。」 月前公布今年度入選名單為:「長期駐館藝術家」的劇作家吳明倫、劇場導演樊宗錡、劇場及新媒體導演周東彥;「短期駐館藝術家」為演員王安琪、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入選「Gap Year兩廳院壯遊青年」的有林陸傑、林靖雁、馬雅、張凱福、陳弘洋;以及7位「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實習生」程鳳如、王晴毅、陳偉銘、李佳玲、游佳晏、傅米琦與林薇仁。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人生在年輪舞台上開展
由黃翊工作室+核心創作成員黃翊、胡鑑、林柔雯、駱思維共同參與創作的《長路》,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屆千萬製作經費的三館共製作品,演出以旋轉舞台與懸吊裝置呈現,編舞家黃翊表示:「我用這個旋轉舞台呈現一段很長的路,旋轉舞台象徵時間,舞台永遠在旋轉中,或快或慢,人走在上面舞動、行走,速度反應行走的人的心境,變化也在時間碼中進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實驗開始 讓文化驅動未來
二○一八年夏天正式啟動,由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共同挹注資源成立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實驗」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集體」、「共享」、「連結」為方法,期待創造出以文化創新驅動社會創新的模式。因為這樣的實驗性格,C-LAB被文化部定為產業鏈的「從0到1」起點,執行長賴香伶指出:「重要的是,我們未來如何對接到不同的領域,合縱連橫,因此我們希望from Lab to Hub,不只是支持系統,更希望能成為一個平台,對接到不同資源、機構,以做到真正的連結與整合。」
-
舞蹈 透視社群平台自戀風潮
李貞葳《不要臉》 揭露人心的匱乏與渴望
《不要臉》是舞蹈家李貞葳醞釀近兩年半的首支長版獨舞作品,透過觀察「自拍」這股全球性的社群平台自戀風潮,探索背後的真正動機,窺見其中的心靈空虛與匱乏。她將在劇場以肉身傳遞的真實感知、直接、不閃躲的溝通,刺激觀眾重新思考人們習以為常的自拍行徑。
-
戲曲 第六屆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地獄變》《化作北風》 跨界之後認真回歸
今年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以「文學改編」為題,邀來四組團隊,選用東西方文學題材入戲,推出創新跨界製作。其中由兆欣與候青藝團合作的《地獄變》,臺北海鷗劇場《化作北風》,分別取材芥川龍之介與馬奎斯的小說,透過戲曲詮釋,加入當代元素,卻也思索回歸傳統本質,回歸文本、語言、表演的經營,回歸具有戲曲韻味的敘事手法。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歌劇人生中的寫實與不寫實 林懷民 ╳ 呂紹嘉
故事發生在某一天的傍晚,突如其來的事件迫使所有人在不同的抉擇下,走入再也無法回頭的命運。《托斯卡》是作曲家浦契尼中最寫實的歌劇,但在不寒而慄的劇情下,幾段的時空凝結又唱出撕心裂肺的情感誰知道,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自己的生命就要終結;誰又知道,期待情人的重逢卻迎來冰冷的屍體。 是八點檔肥皂劇,但是戲與人生不也是一個等號?一位是編舞家,一位是指揮家,林懷民與呂紹嘉卻對藝術有著相似的心境。在人人都希望將夢想飛高高的時刻,他們卻頻頻找回自己,碰觸心靈的最深處。為了NSO《托斯卡》的演出,呂紹嘉邀請林懷民再度為歌劇執導,在兩人創意持續發酵之際,一起聆聽兩人人生中的寫實與不寫實。
-
焦點專題 Focus
戲台上,映照世間萬象 臺灣戲曲藝術節
戲曲,不僅以傳統為底,創新求變,在台上展現多姿多采;於此同時,也反應當代所思、賦予時代新意,更放眼未來。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的視覺意象,似萬花筒般華麗炫目,亦有稜鏡折射的光束線條,一如戲台上、劇場裡,超越時空、跨越文化、突破藩籬的各種想像和對話,得以藉由藝術節,讓台灣的戲曲、世界的經典共聚一堂,並以此延伸對於戲曲世界的無邊創意,而千變萬化。
-
焦點專題 Focus
一曲褪下歷史迷霧 吟哦再現林家始末
繼去年《月夜情愁》後,「臺灣戲曲藝術節」再度推出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找來編創才女施如芳與鬼才導演李小平再度合作,以台灣中部風土人文為題材,故事以林獻堂家族為軸心,時序跨越清領、日治及戰後,輻射出大時代下仕紳家族、知識分子與台灣電影人的命運流徙與處境抉擇。虛、實交織,非線性敘事的結構,戲中戲的穿插映照,挑戰著劇組的製作詮釋功力,也讓觀眾藉著林獻堂的心路歷程,在堆疊中漸次穿透,聽見台灣人心中的聲音。
-
焦點專題 Focus
《當迷霧漸散》星光之一 上了台就忘了痛 演出全劇靈魂人物
排戲過程中,許秀年感受最深刻的一場戲,是在舞台上播放著《流浪三兄妹》的電影場景,飾演羅太夫人的許秀年,看著自己小時候拍的電影,另一名飾演小秀年的童星出場與羅太夫人對話時,也是年姐在跟小時候的自己對話。
-
焦點專題 Focus
《當迷霧漸散》星光之二 與林獻堂連結 看過世界看到自己
林獻堂帶著兒子環遊世界,「他看到了全世界之後,更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滿懷理想回來,為台灣人向日本政府爭取自治。」如同當時隨著雲門舞集世界巡迴演出的王榮裕,回到台灣後,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焦點專題 Focus
《當迷霧漸散》星光之三 虛擬的辯士 從零起步點滴揣摩
辯士這個角色從頭到尾貫穿全場,卻是一個虛擬、形象模糊的人物,這在傳統歌仔戲中從未見過,「頂多是鬼,但鬼出場也有鬼的身段。」孫詩詠說,而辯士卻必須拋棄以往的傳統戲曲程式與套路,只能從演員自己身上一點一點長出來。
-
焦點專題 Focus
蜀風雅韻 絕活再現
繼一九九九年後,四川省川劇院四月份再度訪台。暌違廿年,這次訪台將帶來全本《白蛇傳》,與經典折子戲專場,將演出〈六月雪〉、〈跪門〉、〈殺狗驚妻〉、〈包公賠情〉、〈情探〉和〈老背少〉等。這次四川省川劇院訪台的演員陣容堅強,除了有梅花獎得主崔光麗、劉誼,還有熊憲剛、夏昌榮等國家一級演員,及一批九○後青年演員,令戲迷引領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敢於懷疑,又敢於被懷疑
由香港粵劇界新生代的兩位新秀黎耀威、黃寶萱,於二○一六年聯手編創的新編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已分別於上海、香港、北京、泉州、新加坡巡演,並將於六月份到台灣演出。針對這個因京劇大師與電影而名聞遐邇的經典故事,兩位年輕人毫無懼色,他們提出疑問,深入內裡,將劇情重新調整,更聚焦於霸王與虞姬的男女之情,讓楚霸王不再僅是一個形象,顯得更加有血有肉。
-
焦點專題 Focus
雅正之樂 在台灣重逢
日本的雅樂其實是來自中國,唐代時,日本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之後更專設了培訓專業樂師的學校為宮廷服務,讓雅樂融入了日本文化,走向高雅、專業的道路,形塑了自我特色。四月份,日本的北之台雅樂會將造訪台灣呈現兩場音樂會,除了將表演純正的日本雅樂外,也將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演出,兩種系出同源,卻在歷史中分流發展的樂種,終於重逢,將會激盪出怎樣的面貌,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