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國王,與他們的辦公室
改編自莎劇的《戰爭之王》,在四個半小時中,依序呈現了亨利五世、亨利六世、愛德華四世、理查三世及亨利七世等英國國王的故事,為此導演凡.霍夫與舞台空間設計楊.維斯維爾德特別建構了超大型舞台,以「台中台」的格局,呈現角色與劇情的虛與實。維斯維爾德從邱吉爾於二戰時期指揮軍情、躲避空襲的「戰情室」發想,為包括愛德華四世在內的四位君主開闢了一個大房間,那是屬於他們的辦公空間,設計師也透過舞台上擺放的物件、大小道具,形塑且連結角色的內心狀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在台北舞動香江流光
二○一二年起,一年一度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推動港台文化交流的「香港週」至今已是第七屆,歷年活動橫跨文學、設計、戲曲、舞蹈、戲劇、多媒體等,企圖跨越藝術,也跨越港台文化界限,促進兩地藝文和創意產業的交流。今年除了透過舞蹈窺看香港當代文化風景之外,香港多媒體設計協會也籌劃了《「行住食字」尋覓香港光影》展覽,以廣告、動畫、多媒體互動裝置,讓觀者感受庶民文化,一覽香江情懷。
-
企畫特輯 Special
跳進神奇的兔子洞 一場天馬行空的奇想旅程
今年香港週的揭幕演出,是由新任藝術總監衛承天帶領香港芭蕾舞團呈現的舞劇《愛麗絲夢遊仙境》,這部路易斯.卡羅的童話經典,在衛承天手中,以精采的原創音樂、大膽用色的舞台場景、戲劇性強烈的服裝,呈現活力十足的當代精神。舞劇擷取男女老少耳熟能詳的故事橋段,以充滿童真、想像力豐富的主人翁愛麗絲串連,網羅各種舞蹈風格的狂想場景,帶領觀眾享受一場天馬行空的奇想旅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穿上盔甲尋索破口 讓生命轉折的低谷重生
被譽為香港舞壇「神鵰俠侶」的創作夫妻檔李思颺與王丹琦所組成的NEO DANCE HK,將在本屆香港週帶來兩人的力作《凝體術》。舞台上四名舞者身著甲冑的不同部位,四肢怪異地扭曲舞動,藉此探問靈魂與肉體的關係。舞作發想於編舞家人生低谷之時,在布拉格看見古代監獄的刑具與盔甲,彷彿也看見了自己的種種限制於是他們與舞者穿上盔甲局部,與之共處、發展,透過這些部件,「我們想要回應當代社會中無形的暴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已然不再的美好 在舞動中重生
將華語電影經典《倩女幽魂》搬上舞台,改編為舞劇《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表示:「我想傳達的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藉著古典的肢體語言,舞者在取材自電影配樂、重新編曲的〈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和〈人間道〉等音樂中起舞,電影中曾經的美好在舞台重生
-
企畫特輯 Special
卅年的靈光 舞蹈書寫的香港記憶
作為香港重量級的資深編舞家,黎海寧創作迄今累積了許多經典作品,即將由「多空間」主辦、帶來台灣的《90後的黎海寧》,即是將編舞家九○年代後的作品精采片段集結而成。黎海寧擅長用舞蹈回應文學文本與社會氛圍,以多變的舞台畫面,呈現她眼中的世界,而《90後的黎海寧》無疑是部資深編舞家的小型創作史,是片段的記憶重組,也是香港昨日今生的殘影,香港評論人黃寶儀曾這樣評論:「作品的亮點並非技巧,而是舞者、觀眾在個人的歷史中來回,得以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與記憶的關係。」
-
戲劇 人力飛行劇團 x 一舖清唱《阿飛正轉》
無伴奏人聲音樂劇 一探喜鵲們的理想人生
由香港一舖清唱與台灣人力飛行劇團共同製作的演出《阿飛正轉》,名稱雖與王家衛經典電影《阿飛正傳》雷同,故事說的卻不是梳貓王髮型、穿飛行夾克的香港阿飛,而是從為牛郎織女搭橋的喜鵲延伸,說的是一群積極進取、奮力不懈地向上再向上的「社會新鮮鳥」的故事。
-
戲劇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人權園區沉浸式展演 重歷台灣的過往年月
黑眼睛跨劇團創團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發想自義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詩劇《夜長夢多》,鴻鴻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邀請三位新生代導演創作三段橫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題材的異境故事,並邀VR團隊參與製作,每場不到廿位觀眾將被分組體驗不同的感官情境。
-
戲劇 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
以跨越說盡孤獨 以黑洞映照自身
由新加坡劇作家鄒文森創作的《上身不由己》,主角「強」擁有多重身分,看似在任何情境都能自在轉換,卻也呈現許多內在矛盾與衝突,透過他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也照見現代人內心最深處的孤獨無解。導演林唐聿保留原劇的時空設定,呈現星國的「多聲道」文化,希望藉由新加坡的現況,刺激觀眾看完戲後的反思。
-
舞蹈 姚淑芬新作 將獨旅新疆經驗入舞
《塵漠的凝視》 探問自己真實的存在
旅行成癮的編舞家姚淑芬,新作《塵漠的凝視》將過往獨旅新疆的經驗編織成舞,刻意抽離舞蹈動作,以「行走」為核心,四位演出者在鋪滿沙土的舞台上,穿梭於層層布幕與多層影像空間之中,虛擬/現實、想像/真實、城市/荒野的交疊與錯過,姚淑芬想探問的是:「真實的存在是什麼呢?」
-
跨界 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追》
藉科技讓表演自由 追尋自我的永恆課題
繼二○一五的《路》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持續跨界的藝術追求,將與一票明星創作者推出全新創作《追》。《追》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更自由地展現;演出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
-
音樂 「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
四分之一世紀的累積 蛻變、進化、無設限
「紅紅夫人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音樂會,為台北室內合唱團在經歷一連串蛻變及昇華後的初試啼聲,累積了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能量,試圖在音樂中再次破繭而出。從本場的曲目來看,充滿了對於大自然的崇敬,宇宙的探索,未來的想像,過往的緬懷,也正是藝術總監陳雲紅的生命哲學。
-
藝術節 2018利澤偶聚祭
與偶相伴 來趟藝術村的輕旅行
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所舉辦的利澤偶聚祭,將在十一月中的週末連續舉行三天,這次仍邀請國內外精采偶戲演出,還有藝術對談,以及延伸到利澤老街的藝術家市集、魔幻箱劇場等。秋高氣爽的時節,來趟輕旅行,與偶散步看戲,愜意又自在。
-
企畫特輯 Special
六檔好戲 讓「豬」年一切順利~
於去年正式開幕的臺灣戲曲中心,正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傳統」系列節目。除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已行之有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及「承功─新秀舞台」,今年上半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在十二月登場的「戲曲夢工場」等,則為全新規劃的年度活動;而在新曆年跨年時分,戲曲中心也再次以「賀歲」為名,於明年一月一連推出共六檔表演,讓各類傳統藝術愛好者、大大小小的觀眾們,都能一同進劇場、看好戲,迎接「豬」事順遂、喜從豬來的二○一九年!
-
企畫特輯 Special
持續探索、專心創作 實驗室裡放膽玩藝
今年獲選為「松菸Lab新主藝」的三組創作團隊,分別是周能安《超極★安龍輔助大典》、姚尚德《福壽螺到底該怎麼處理》及鄭皓《動量的條件》;三組製作人馬皆為有持續發表新作、已然趨於成熟的創作者們,他們善用此次入選Lab新主藝的契機,在松山文創園區提供的空間、經費和陪伴創作顧問等資源下,或延伸作品實驗、或嘗試不同表演型態、或深化概念發展,以期在這個表演的「實驗室」中,放膽一搏、埋頭實作,以在他們不同的創作生涯階段裡,釋放無比能量。
-
企畫特輯 Special
歲末的延續與展望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將在十一月廿二日為愛樂者帶來「耕云」系列的第二場演出,這場展演標題中每個字都有寓意:「耕」代表日本指揮家松下耕,「云」則帶來一個述說。副標題「戰爭與和平」為這個述說加入了哲思的論述,更細緻地傳達出一個對於「衝突」與「和平」的微觀詮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奼紫嫣紅 入園神迷 百變崑曲PLUS
「崑曲,只要一掉進去就出不來了!」 那是採訪完之後,留在耳邊迴盪的一句話。 這才知道,那不是大鳴大放的表演, 是再有多大的情緒,也要在胸中燃燒, 一字多轉折的吟唱,磨出細膩雅致的精華。 也因為戲劇性、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美術性, 讓這百戲之母,被現代歌劇、話劇、裝置藝術借用、並存與再造。 數百年了,這個藝術還是以各種形式「活」在現代的舞台。 傳統崑曲究竟有多美?2.0版究竟有多狂? 百變崑劇,讓我們我們從頭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