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飛行
永恆,往往只是令個人終生難忘的感動片刻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是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三不五時把先聖先賢大師們的頭像拿出來,撢掉上面的灰塵,讓它看起來光鮮亮麗,有時在晚上當指揮舞動起他的指揮棒,鋼琴家舞動起他的十指,頓時就像施展起招魂術,先聖先賢們突然活了過來,魔法般地再次指引我們奏出那些經奏過、聽過千百次的樂音,有時好像真的活了過來,有時則半死不活。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回憶,抑或開拓?
看碧娜搜索結集的創作素材全是回憶,集體個人,反映文化社會,反映未來現在,所以看她的戲,是making sense of (one)self in this big big world,每個人那麼渺小,但又唯一,每個人都只得一個自己,卻與數不盡的人同悲同喜。 這是一個每個人一生都適用的問號,用來了解最基本的一個字,人。
-
演出製作事二三
表演藝術中的自由接案者
根據自由接案職場的特性,接案者有權可以或不願意或因有需要而接下專案。但是一旦接下專案任務,就應該一視同仁地、慷慨地,供給所學所長。對自己要有期許是為「做出更成熟決定的人」。市場競爭,往往職場生存者,有一番作為的人都擁有這一特質。
-
紐約
紐約愛樂與大都會歌劇院 從新樂季看未來
紐約在地最受矚目的兩大音樂團體紐約愛樂與大都會歌劇院,近期都宣布了新樂季(2018/2019)的節目,前者的領導班底全新上任,在地人不太熟的新音樂總監與捲土重來的新總裁,透過「在地性」的節目安排要與紐約人拉好關係;後者則因領軍四十年的列汶身體狀況、性醜聞等問題被開除,新任音樂總監聶切-瑟昆提早接棒,人事更迭比節目更受矚目。
-
柏林
She She Pop 新作《論壇》 探索「擁有」的人性真實
德國代表性紀錄劇場團體之一的She She Pop,二月演出新作《論壇》,討論與揭露所謂「財產所有權」的各種面相,演出中,表演者從觀眾席陸續走上舞台,或獨白或合誦,描述著一個個關於「我擁有什麼?」或「我理應擁有什麼?」的生命片段與宣言,理解的笑聲不斷,所有的陌生人在此時被連結起來
-
倫敦
倫敦地窖裡的藝穗舞台 聚焦小而獨特的創作觀點
倫敦規模最大、給予新進藝術家許多展演與發表新作的「拱形地窖戲劇節」,利用滑鐵盧車站旁的地底空間,讓各種多元演出在此展現,讓觀眾體驗不同於主流的觀賞經驗,今年的節目更著重在給予身心障礙藝術家創作與展演的舞台,討論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殘疾問題;同時也聚焦有非裔、亞裔與少數族群的藝術家及女性創作者。
-
巴黎
兩公立劇院被宣告合併 文化部引爆民眾劇場危機
法國文化部於一月發出新聞稿,宣布明年開始將合併「柏油跑道劇院」與「開放劇院」的人力與資源,儘管兩間劇院都以法語當代創作為主,但兩者性質仍有差異。這項政策引發藝文界的質疑聲浪,認為馬克宏政府為了樽節支出,不惜放棄打造民眾劇場的遠景,以及保障多元文化的理想。
-
北京
始於理想終於可惜 北京小劇場的低迷風景
北京的小劇場中最重要的四個小劇場:位於東城區的蓬蒿劇場、蜂巢劇場、國話先鋒劇場,與西城區的鼓樓西劇場,呈現了文化古城表演藝術的精采豐富,但近期似乎都陷入發展困境:最早創立的蓬蒿劇場負責人揹負巨債正努力苦撐;主打孟京輝作品的蜂巢劇場,其「先鋒性」一直停留在卅年前;國話先鋒劇場是北京小劇場劇目的展演櫥窗,但其經營以出租為主缺乏特色;鼓樓西劇場自製乏力,外租檔期多,處於發展低潮期。
-
香港
財政預算支持大灣區交流 藝文界憂為人開荒、忽視本土
新年度香港財政預算案公布,可見政府在許多地方投入資源,文化界亦然,但就內容看來是在原來的資助框架下投入資源,但對外在環境的問題與困境卻是助益有限;另方面,預算中有一億四千萬撥款支持表演團隊及藝術家到大灣區交流,「大灣區」指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在藝文業界組織「文化同行」的意見調查中,不少人對此存有在隱憂,更擔心創作受限。
-
音樂
既傳統又創新 同步世界音樂的融合風潮
以色列的亞馬樂團將於四月中首度訪台,呈現難得一見的當代猶太音樂。兩天的節目將分別呈現傳統與當代以色列歌曲,與各地猶太民族的音樂(葉門、塞法迪猶太民族等)。尊重傳統也勇於創新的亞馬樂團以迷人獨特的音樂曲風征服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宜東宜西的器樂演奏和音樂風格的混搭詮釋,讓樂迷目不轉睛、悠然神往。
-
舞蹈
黑暗中的雙人舞 一種倖存求生的方法
《趨近黑暗》是法國編舞家赫佐探究大眾舞蹈三部曲的第二部。三齣舞作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處理赫佐個人對舞蹈的記憶以及建構舞蹈書寫系統的可能。《趨近黑暗》在黑暗中開展雙人關係的敘事,除了轉化民間舞蹈中常見的雙人舞形式,更重要的是試著更精確地創作關於共同體的書寫。這齣雙人舞對赫佐來說,是一種倖存求生的方法,探討何謂活著,更要以舞蹈延續舞蹈的生命。
-
戲劇
不合理的生命常態 多重合奏的青春思維
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由盜火劇團打頭陣,演出日本編導平田織佐劇本《転校生》。劇情從一位突然轉學到某校的高中生出發,他與原來的學生彼此觀察,討論著關於活著與死去,關於生存的原因、面對死亡的態度導演謝東寧表示,平田曾說過他喜歡用像是顯微鏡的狀態,去細觀生活裡的一個點,「轉校生與這個班級的學生所度過的這一天,這個奇特的一天,會讓你感覺其實正像是人類生活的某一天。」
-
企畫特輯 Special 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經典再現 初代羅密歐魅力襲台
達米安.薩格 升格人父 唱出無悔真愛
繼二○○七年、二○一六年兩度來台巡演後,今年五月,重新打造、全新製作的經典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將再次於國父紀念館登場,這次最令劇迷驚喜的,當屬初代羅密歐達米安.薩格的強勢回歸。相較於首版演出時的青春無敵,現在已卅六歲的達米安.薩格已經升格人父,「現在的我,終於知道什麼是『真愛』了。」他說,「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在這麼多年之後,我可以驕傲地表示,我切身了解《羅密歐與茱麗葉》所說的真愛是什麼。」
-
藝號人物 People 以色列指揮家
殷巴爾 不斷尋找意義 滋養強韌靈魂
「馬勒的音樂深刻地寫出了生命是由喜悅、挫折、希望、恐懼等各種好的、不好的事融合在一起的狀態,然後又在其中注入不斷掙扎與奮鬥的精神,試圖為人類找出活著的力量與意義。」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覺得詮釋馬勒的關鍵之一,即在於演出者是否能感受與面對這種內在衝突。而不斷尋找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讓殷巴爾始終與音樂作品共振著,「我覺得好的演出就是要不斷去尋找、探勘、確認作曲家的意圖。」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家
普雷祖卡 以畫入夢的奇幻旅程
繼二○一五年的《一千零一深夜》,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又將帶著同為東方題材的《壁畫》訪台。常以文本入舞的普雷祖卡表示:「文本不僅賦予作品一種戲劇結構,也讓創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去檢視自己的編舞風格。」而在《壁畫》的改編上,他說:「故事中的人物穿越一幅畫,來到如夢似幻的彼岸,幾乎就像是現代人透過螢幕深入影像世界、沉浸在虛擬空間之中。這部短篇故事不但勾勒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也使現代人想起眼前的現實。」
-
藝號人物 Peopl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何康國 為每一個缺口 冒險挑戰
曾任國內三大公部門交響樂團副團長,身兼學術研究者、藝術教育者、節目製作人等多元身分的何康國,於二月份接下了懸缺多時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重任。他說自己是一個喜歡衝鋒陷陣的人,「在人生過程中,只要發現有些缺口,就會想要冒險去突破它!」回看他的人生歷程,著實印證了他溫文儒雅外表下,有一個不畏挑戰的靈魂,他期待北市交能夠結合在地連結,回溯人文歷史,結合不同的藝術領域、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
焦點專題 Focus
當國樂遇上武俠電玩
一個是魔教長老,一個是五大劍派的二當家,武功高強的兩人分屬於正邪兩派,卻因為深厚的音樂造詣讓兩人摒棄了彼此身分,共同創出《笑傲江湖》一曲。經令狐沖之手傳世,所奏之聲或悠揚清越、或頓挫鏗鏘 即使武俠小說著重在政治、亂世、愛情、爭戰等劇情,但樂器或音樂的出現,卻往往是直入內心又無法防禦的重要武器。想想習武之人帶著武器練功的畫面,換上音樂家的樂器,孤獨在琴房中一遍又一變的練習,誰能不佩服小說家將兩者連結對照的功力? 從小說文字中的想像、虛擬電玩的視覺,再到交響音樂的無形當武俠遇上音樂,那虛構的人物與故事套用在我們周遭,竟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存在。
-
焦點專題 Focus
關於武俠電玩音樂的天才十問
電玩音樂會蔚為全球風潮,是票房靈藥,不僅引領廣大的電玩玩家,悠遊在喜愛的電玩場景裡,也讓一般大眾更能親近音樂。最近,國內也吹起一股武俠電玩音樂會風潮,但武俠是武俠,電玩是電玩,音樂是音樂,這三種要如何交融在一起?就由跨足古典音樂、電影配樂和電玩音樂會的音樂家林奕汎為我們細說分明。
-
焦點專題 Focus
無招勝有招 音樂人的俠客情懷 鄭立彬 ╳ 陳樹熙
雖說那個在課業壓力沉重的年少時代,讀武俠小說,就等於一種莫名的罪惡,然而那書中的蓋世英雄與俠義精神,卻深深地烙印在許多人的心中。鄭立彬與陳樹熙,兩人也是從那樣的經歷走來。一位是西洋交響音樂訓練出身的指揮,卻一路關心國樂發展;一位是作曲家,卻深諳交響樂團的經營,並且也指揮樂團。兩人的音樂路看似分歧卻又交疊,如今竟在武俠的世界中相遇鄭立彬為臺北市立國樂團策劃了「武俠系列」演出,其中五月的「俠客行-3D聲光環繞音樂會」就由陳樹熙一肩挑起作曲、編曲、指揮的大任。 問他們希望以什麼樣的國樂器當自己的武器?他們竟拿出自己珍藏的洞蕭與古琴,像電玩人物一樣PK了起來!問他們想要配上什麼絕世武功時,卻一致放下武器,讓音樂留在心中,無招勝有招。
-
舞蹈 雲門2「春鬥 2018」
劉冠詳、蔡柏璋 以瘋狂與提問啟動舞蹈新能量
今年的「春鬥」,找來兩位特別的藝術家合作,一是編作《我知道的太多了》的劉冠詳,一是縱橫編、導、演的蔡柏璋,雲2藝術總監鄭宗龍說:「我很想看看舞蹈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像拿著手電筒照一照,讓舞蹈、身體更廣闊一點。」於是劉冠詳將狂亂帶進排練場,不走脈絡地發展他的科幻舞作《變態》;本要告別劇場的蔡柏璋因編舞邀請留下,透過一再提問,他與舞者鋪陳人生的《Aller Si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