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7
李哲藝 打造專業樂團 為台灣這塊土地演奏
自二月創團音樂會以來,灣聲樂團不但凝聚了演奏家們的向心力,更大幅度開拓了非表演藝術愛好者進場聆聽音樂的人口。從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取材,讓古典音樂與這塊土地緊密結合,產生需求、帶動風潮。將理想化為實際,值得給予最高鼓勵!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7
詹傑 舞台影劇創作均佳 筆下議題深刻寬廣
深掘生活現實、關注人物故事,透過細膩手法、巧妙編整,寫出人與人之間笑中帶淚、苦中有甜的日常,引人思量、自省。默默正視的各種議題、面向與社會中的不同角落、景況。劇作多元且多變,實地調查取材,嘗試創新持續成長。今天他正關心什麼、明日又將帶來怎麼樣的故事,值得殷殷期盼。
-
演出評論 Review
廣袤而幽微、動即是靜
在這部有如展示人類史詩的表演內,看到人類的誕生、成長、個體逐漸形成群體、出現象徵文明形成的陶甕、如箭雨落下的麥田收割、到太空人在廣袤浩瀚的宇宙探勘、地球化作被肩負在人類肩膀上的球體可供嬉戲把玩,「偉大馴服者」這樣的標題用來指涉人類如何成為天地萬物、包含宇宙天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馴服者,但是如影隨行仍是闇黑的底蘊死亡,這是人類所無法馴服的對象。
-
演出評論 Review
歷史幽魂的朗誦 當代創作者的叨絮
場景乍看改變,所有故事的發生仍在這座法源寺內;譚嗣同、康有為等人看似從清末遠道而來,實則未曾離開,作為徘徊寺裡的幽魂,在異稟小和尚的發問裡還魂、現身/聲,未有發言與否的選擇權,形成另類的「還魂記」。於是,我們該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或者,只是兩個和尚超時空的妄想?其所欲奉告的是,不能相信這齣戲,乃至於這段歷史的被轉述。
-
演出評論 Review
天人合一的大師音樂會
這位高齡九十四歲、德高望重的鋼琴家,在十月底不辭千里來台演出兩場精采音樂會,是今年愛樂者最大的福音。這兩場音樂會,音符盡在指間任意揮灑,以典雅的德奧琴聲感染在場所有人,這溫暖的琴聲應該已成絕響,聞者不是感動地熱淚盈眶,就是在琴聲中感受到福至心靈的美好。
-
演出評論 Review
橫越太平洋的前奏曲
作曲家趙菁文為此次美國巡演所寫的《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以音樂表現台灣精神,一段完整的音樂是由好幾種不同的樂器銜接奏出,代表台灣人的團隊精神,音樂的核心是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主題所蔓延,不斷擴充、彌漫在樂曲中,彷彿一股思鄉情懷或是堅苦卓絕的精神隨之飄散出去,最後到達了太平洋的另一側。
-
演出評論 Review
虛實無常間 夢要如何捕?
這些轉換瞬間且無痕,就像幻燈片般俐落切換,舞蹈身體的表演性與日常身體的物質性,便如此交替著在《捕夢》中出現。當夢境夾雜著生活,虛實就總在交錯,在虛實無常的變換裡,「捕」便成了一種虛妄,是人類徒勞的妄想。
-
新銳藝評 Review
60個60秒中的無限可能
這部舞作無疑是有趣的,因為它大膽地鋪設了對觀者的各種試探(相信對編舞家、舞者亦是);既然是「互動」的作品,而不是單方面的「表演」,能不能任性地要求每個入場的人都身心配合?其實人們的冷靜或窘迫都是可能,也同時是社會裡千百種姿態之一;但哪怕只是為人帶來內心一秒的震動,未嘗不會令他們下一次多前進一步?
-
ARTalks 發人深省的「新南向」
無獨有偶工作室作品《微塵.望鄉》
劇作家其實更像是藉著外勞的眼光,揭露了台灣這失落的廿年。年輕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養,弱勢被邊緣,新住民被歧視,以往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曾經高喊的民主人權,眼看著正在無聲地消蝕中。《微》劇終了,喪父後孑然一身、無家無親的女兒最後能夠倚靠的,竟是已返國的越南女工!最後她成了那個來到他鄉異國,必須重新學習站起來的角色,這樣的安排頗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觀照。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一)
提供學習管道 幫助獨立與創業
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辦「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邀請英國、法國、荷蘭及新加坡等場館專家學者,分享青年藝術家培育計畫與實踐方案,其次由台灣十二名青年藝術家提出對於培力計畫的需求與期待,再以「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為例,解析青年藝術世代如何翻轉創意,創造國際賽事好評。 論壇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擔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灣劇場起步階段,能與白先勇老師、林懷民老師合作,現在他亦很榮幸,有機會幫助青年藝術家。然而與青年藝術家互動過程中,他發現一般場館多被動等待藝術家來租借場地使用,少數大型場館自製節目或自國外購買節目演出,並未對台灣青年藝術家產生實質助益。因此他認為,「如何有效地幫助青年藝術家,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展現藝術創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關注的事情。」 此次邀請來台參與論壇的貴賓有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廣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秘書長Christophe Susset、荷蘭DAS編舞課程藝術總監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劇中心創辦人倫尚人、中心經理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過了解他們的制度,借鏡他們的經驗,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 以下為四國專家學者於論壇演講重點。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二)
提供舞台 容忍失敗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三)
用心陪伴,走出創作的第一哩路
聽到了年輕藝術家的心聲,要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對談會中,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與遠道來訪的四國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機構的培力計畫,王孟超並在對談會尾聲強調:「北藝中心幫青年藝術家在發展中成熟,是陪著他們走,不是帶著他們走。」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沒有牆的劇院,讓想像放逐!
威爾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Wales,NTW)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劇院之一,與大多國家劇院不同的是,這個單位沒有一個四面牆的建物可以為家。然而他們成功地將近四十齣作品,帶至火車車廂、軍事訓練場、海灘與山丘、倉庫、夜店、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更包括其他如巴茅斯(Barmouth)、拉恩(Larne)、亞伯立斯威(Aberystwyth)等城鎮,以及斯旺西(Swansea)和東京等城市。同時進行許多人才培育、社會連結、教育推廣及國際發展等專案,透過不同的計畫,服務對象亦隨之遍及各年齡層與不同社會背景人士。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觀眾體驗再升級 線上線下匯流的新想像
面對愈來愈多「數位原住民」走進表演場所,國家兩廳院思考如何從顧客經驗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更為友善而即時的數位體驗計畫,於是進行了數位體驗優化與工具創新,除了將兩廳院官方網站與《PAR表演藝術》雜誌網站改版,以更彈性的畫面設計,確保經由不同裝置瀏覽同一網站時,皆能夠得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並於十一月底推出了「OpenArts和表演在一起」,提供觀眾一機整合的循環「服務旅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多樣形式 分享音樂美好
「力晶美學講堂」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長年致力於推廣音樂藝術的力晶文化基金會,趁著國家兩廳院邀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訪台演出,特地開辦相關的三場「力晶美學藝堂」,除了有演前為樂迷暖身的樂團介紹講座,更在樂團抵台後,邀樂團首席Sebastian Breuninger主講小提琴大師班,還有九十高齡的指揮大師布隆斯泰特與國內青年指揮黃東漢、徐惟恩進行大師對談,讓國內樂迷與專業人士有更多機會與音樂家互動,深入了解古典音樂的精緻與美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小孩進劇場 演出就是創造世界
側記葛利夫偶戲院「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
由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辦、匈牙利葛利夫偶戲院分享的「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於十月底舉行,透過演出與實作,讓參與者認識相關概念。什麼是寶寶劇場?什麼是好的寶寶劇場?這是研習營的重點,葛利夫偶戲院藝術總監瑞塔強調,寶寶劇場不是要教小孩怎麼擤鼻涕或成為藝術家,而是創造藝術的世界,寶寶劇場不追求道德教訓或特定價值觀,沒有複雜的故事,對寶寶劇場而言:「故事就是世界自身」。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下的戲劇評論
在「烏鎮戲劇節」參加國際青年劇評工作坊
二○一七年的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除了如過往幾屆一樣匯集多國豐富多元的劇目,讓年輕創作者施展身手的「青年競演」,涵蓋講座、論壇、工作坊等的「小鎮對話」系列之外,今年還與「國際劇評人協會」合作了「青年劇評工作坊」,邀請各國劇評人共聚一堂,一起看戲、討論、交流。拓展美學視野之外,更重要的是,劇評人透過交流認識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不同國家的劇場發展、不同體系背後的處事思維,及每一個鮮明而獨特的個人特質。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觀園中的浮與沉 八十載一圓歌劇夢
英語歌劇《紅樓夢》回鄉巡演之爭議與迷思
從俄羅斯作曲家齊爾品邀請魯迅撰寫《紅樓夢》歌劇劇本為起始,到去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英語歌劇《紅樓夢》,可說是遲了八十年才圓了這場歌劇夢。該劇今年三月在香港藝術節亞洲首演後,隔半年後的九月終於回到《紅樓夢》誕生的中華大地,先在小說背景的北京舉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演,接著到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共演出了六場,同樣大受歡迎,但演出前後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從使用語言到內容架構,都引發討論。
-
焦點專題(二) Focus Korea for K
從音樂節到藝術市集的韓國策略
韓國的文化軟實力,透過影劇、流行音樂、電玩的散播,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韓國在表演藝術與傳統音樂的推廣上,也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如「韓國藝術經紀服務」(KAMS以「首爾表演藝術市集」、Journey to Korea Music等活動讓各國表藝業界人士認識韓國音樂;而在韓國最大綜合音樂節全州國際音樂節的策劃與執行中,也可看到政府與業界對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的重視,及在全民參與和藝術質地上的平衡。透過作曲家暨獨立策展人林芳宜對上述活動的第一手觀察,讓我們認識對韓國如何為音樂文化打造未來。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精選展示的韓國音樂之旅
2017的Journey to Korean Music
今年進入第十年的Journey to Korean Music,是KAMS針對韓國非流行音樂的主要國際行銷推廣活動,每年由KAMS選出團隊,安排Showcase演出,受邀前來的國際音樂人士,在五天的時間內,觀看大約廿場不同編制和風格的入選團隊。二○一七年的規劃共為七組,加上一組特別節目,每一組有一至三個節目不等。而今年受邀者約為卅位,分別來自智利、芬蘭、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德國、巴西、西班牙、英國、加拿大、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地,包含音樂節策展人、藝術總監、音樂經理人、唱片公司等。 多元形式 讓人親近傳統 雖說以非流行音樂為主,內容比重還是以韓國傳統音樂為最大比例,第一個參訪行程即是「國立國樂院」(National Gugak Center)的自製電影《木偶》Kokdu首映表演會。《木偶》指的是傳統送葬禮隊的人俑,電影委託金泰勇(Kim Tae-yong)執導,以一對姊弟的日常和遇到木偶的奇幻旅程構成,中間穿插盛大豪華的傳統舞樂現場表演,木偶和姊弟同時出現在影片中和舞台上,運用虛實交替,串接各種傳統樂舞的展現,如宮廷的國樂團、舞蹈、祭儀、民間出殯時的吹打隊伍等。一如影片文宣上的標題:一個國樂與電影相遇的奇幻世界(The Fantasy World Where Gugak Meets Film),國立國樂院演出組負責公共關係與行銷小組的研究員魚真(Uh Jean)表示,國樂院希望透過不同的手法,重新喚起民眾對傳統音樂的關注,透過電影劇情中不同的情境,讓各式各樣的傳統音樂可以自然展現,而現場演出則是讓觀賞者體驗正式的展演。這是國樂院首度打破「常規」的推廣方式,但所費不貲的型態,另一方面也限縮了推廣的便利性,因此國樂院目前正在評估,將現場表演融入影片中的的可能性。 除了國樂院這個大型製作外,傳統節目還有重現十九世紀末韓國文人雅士詩書琴畫的《昔日的未來風流》,在傳統的貴族韓屋中,體驗茶道、聆聽散調,對承襲相同文化根源的我們來說,是藝術文化與生活結合的古老傳統,但這卻也是一套經過內容設計,行銷國際的表演產品。 融入傳統風格 創新製作型態 除了上述兩項「純傳統」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