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驫舞劇場「混沌身響」系列
回歸跳舞初心 身體與聲音的直覺碰撞
「混沌身響」這個二○一六年底開始的計畫,源於藝術總監陳武康的紐約駐村經驗:「表演可以隨機在各種地方,以小小的形式發生。」於是他與音樂家李世揚策劃,以驫舞劇場排練場為基地,配對了不同的音樂家和舞者即興碰撞。這個不以「舒適看演出」為目的的演出計畫,回歸了「開心跳舞」的初心,也讓觀者更靠近地目擊身體/聲音產生火花的直覺式表演現場。
-
焦點專題 Focus
誰是沃爾夫? 誰怕沃爾夫?
戲謔、嬉鬧、瘋狂,沒有懂與不懂的問題, 無情節、無語言、無國界,一個令人目不暇給的遊樂場。 搭上顛覆劇場的旋轉舞台,放大視聽感官, 你可能不知,誰是沃爾夫? 但你將知道,誰怕沃爾夫?
-
焦點專題 Focus
雨果.沃爾夫 以音樂雕琢詩詞的煉金師
誰是雨果.沃爾夫?要談浪漫派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者,大家印象深刻的不外是舒曼與「歌曲之王」舒伯特,但同時期還有雨果.沃爾夫,也是藝術歌曲黃金年代的一大名家。熱愛音樂創作的他自學作曲,努力鑽研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等前期作品的風格特色和作曲技法,更精心挑選詩詞,以精妙的音樂技法去刻畫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並描繪出故事氣氛。
-
焦點專題 Focus
無法「言說」的視覺達達遊樂場
擔任德國名導卡斯多夫的演員廿年之久,但五十八歲才開始導戲的赫伯特.弗里茲,其作品不像卡斯多夫的戲容易讓觀眾中場走人,反而開心不已,娛樂到不行。可說是二○一○年後的德國劇場新霸主的他,作品以繽紛的色彩與舞台設計令人驚豔,連劇名都刻意打破語言規則,無語言無情節的劇場演出,是一種無法透過語言描述與定義的新存在。而這次訪台的《誰怕沃爾夫?》,就像是魔術方塊,可隨觀眾自由把玩,多重解讀。
-
企畫特輯 Special
成為草間彌生:論《千圈の旅》的多重性
這五個場景之間的關係既是五個帶有某種銜接、跳躍及溶解等意義的鏡頭,也是五種蒙太奇。由此,這齣講述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生命和藝術的演出,是郭文泰與何采柔調度、裁切及詮釋下的某種產物。進一步地說,關於這五個生命片段,可以是草間彌生的藝術與精神、創作與創傷之間難以分割的影像史。無關線性敘述,五個場景時空錯置地呈顯了藝術家的內在糾葛、被圓點和網紋魘住的觀視,乃至瀕臨死亡脅迫的暗影。
-
演出評論 Review
洞內滲光,但光從哪來?
透過身體,編舞家們真實反映了目前生命階段,他們向內探詢,一個探到了黑洞,一個撕裂成好幾個自己,指向存在的分裂、畏縮與漂浮感,也就是失主體,或如王墨林所言「主體尚未被建立的狀態」。這的確是創作必須經歷的探索內在過程,田孝慈花了三年創作《洞》,與生命或情緒的黑洞纏鬥,黃懷德的《撕裂》也是,都是往死裡鑽,只盼鑽出一條血路
-
演出評論 Review
形象的物質性
所有在地板上的糾纏,不管是鄭志忠與李新寶的,還是黃志勇與姜聲國的,因而都是非主體且反社會的,這樣的交纏不但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給清楚的發聲,也沒有留下足夠的距離給文字的書寫,當然就更無法等待主體與主體形象的形成,《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為我們標誌出這些主體生成的重力位置,顯示生命所預設的物質性條件。
-
演出評論 Review
哀悼戲曲 虛空一場
栢優座版《椅子》雖說荒謬,卻更多是譏諷與奚嘲,華麗演繹,不惴不懼。虛空的反面其實是過度認真,如果再犀利些,對戲曲的嘲弄再刻意些,這一堂荒謬底深沉的悲哀就更巨大,睇視著的觀眾也才會冷直了背,暗自愧慚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女性視角 改寫希臘神話
奧菲斯與尤麗狄絲之間穿越陰陽、至死不渝的生死愛戀,是希臘神話中常被搬演的素材,但奧地利作家葉利尼克則以女性觀點重新詮釋,從尤麗狄絲的角度發聲,寫成《陰影(尤麗迪絲說)》一劇,並由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執導、於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延續米契爾即時錄像的電影劇場手法,影像成了尤麗狄絲的主觀鏡頭,帶領我們深入她的內在與思維。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夢,是每個人的光
曾以《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泰國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受韓國光州藝術中心之邀,首次嘗試跨領域創作,在劇場中開展自己的影像實驗,呈現作品《熱房》。與他的電影作品《華麗之墓》呼應,但《熱房》跳脫了線性結構,變得更抽象化、更具感官性,阿比查邦企圖運用光的變化追溯人類起源的記憶,延伸出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曖昧地帶。
-
企畫特輯 Special Our Time 30 我們的時光
抵達你未能見知的國度
還記得,第一次在國家劇院演出是十九歲,參與的演出是樂興之時《大兵的故事》。我演的正是大兵,留下的記憶是青春的膽量,當然還有那第一次收到的負面評論。我記得那評語是:「飾演大兵的舞者太年輕,無法駕馭角色」哈哈!現在想起來,是真的年輕啊,表演上是真的青澀啊!
-
藝視窗 News
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徵求短期駐館藝術家
【台灣】 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徵求短期駐館藝術家 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藝術基地計畫」,經過3年實施,今年將發展「邀請駐館」及「甄選駐館」兩個子計畫,持續秉持支持原創理念,提供兩廳院資源,支持藝術創作者進行全新創作的發展,並期待透過駐館期間的工作分享,能為其新作發展帶來不同面向的思考;也期盼透過場館與駐館藝術家之間的互動連結,為場館挹注更多新活力。 「甄選駐館」以國內藝術創作者為對象,為3個月為上限的短期駐館,開放兩種提案方向進行甄選:「創作研發型」以藝術家未來計畫發表之原創作品進行駐館研究及排練發展。「藝術推廣型」以藝術工作者的創意及藝術敏銳度,結合場館資源,為場館設計多元且具有創造性的推廣活動,為場館注入新鮮的活力,讓表演藝術走向不同的群眾。 徵件即日起至2月28日止,對象為具中華民國國籍,25歲以上之表演藝術創作者,曾公開發表至少3個以上售票演出的創作或製作。凡表演藝術類之導演、編舞、編劇、表演者、表演藝術相關設計或創意製作人等,皆可提案參加徵選。「創作研發型」以個人藝術創作者優先考量。更多報名甄選詳情,請上兩廳院官網「更多公告訊息」。(莊珮瑤) 國家兩廳院特爾左布勒斯「The Return of Dionysus」工作坊開放報名 國家兩廳院去年製作了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執導的《酒神的女信徒》,以獨創的肢體與聲音訓練系統提昇演出者內在能量,展現純粹而強大的人體極限。為延續成果,特推出「戲劇工作坊計畫」,期給予國內具潛力之演出者長期且穩定的肢體與聲音訓練,並將配合訓練進度,邀國內外藝術家觀摩交流,藉以媒合創作方與學員的合作,同時亦期望優先推薦學員予兩廳院未來合作之製作,持續耕耘國人創作節目品牌。 本計畫今年將邀《酒神的女信徒》男主角林子恆與女主角蔡佾玲擔任講師,以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的「The Return of Dionysus」工作坊為基礎,規劃兩階段各三個月的課程,進行長期且密集的訓練。甄選報名自即日起至2月12日截止,歡迎國內22歲以上具舞台經驗的專業演員或舞者報名。(莊珮瑤) 2017</s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長大的密碼
失望,如果是從對他人期望落空中感受得到,它就是一種被拒絕。有些人不想再有類似的感受,就會逃避可能遇到相同結果的處境,這種逃避,其實和主動取消自己參與某種經歷的資格沒有分別,那就是,害怕被拒絕而以先拒絕別人來拒絕自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歌舞電影,再領風騷?
在月光下共舞、只為一人高歌, 耳邊時時響起樂音; 輕輕跨出步伐、微微撩動裙擺, 腳跟、然後腳尖, 揚起清脆的踢踏舞聲。 一九三○到五○年代, 好萊塢歌舞電影鼎盛, 演員掛著迷人的笑容、 姣好的身形、曼妙的舞姿, 在街道、在花園, 在雨中、在黃昏, 詠唱著醉心的旋律, 訴說著屬於他們與觀眾之間, 小情小愛的小故事。 他們是懷有夢想與野心的表演者, 幕前幕後、戲裡戲外都一樣, 譜出了短短廿年的黃金時光, 造就了永恆的經典、傳頌的樂章, 以及銘刻在觀眾腦海裡, 翩翩起舞的身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幻夢之中,望向美好未來
或是華麗的群舞場面、奇觀般的鏡頭流轉;或是月下戀人的翩翩起舞,一來一往中藉歌聲傳情達意一樣的組合在不同的電影中一樣傾心愛戀,未來雖不近但依然值得期待這是好萊塢的歌舞電影鼎盛時期,曾經一年十部賣座大片,歌舞類型電影可能就占有一半以上。後來雖因電視普及而消退,但歌舞電影從未消失,時以改編重新現身,也仍有原創成為經典留駐影迷心頭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走唱於舞台與銀幕之間
不論是音樂劇電影還是電影音樂劇,共通的本質皆是音樂劇,不同的是訴說的形式和媒介;不是表面劇情的搬遷,亦非僅僅只是戲中有歌、角色唱歌而已,更關鍵的是整套敘事思維的轉換。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他們起舞高唱,我心即醉……
悅耳的歌聲、精湛的舞藝、迷人的眼神、動人的演技歌舞片中的男女主角,總是能以全才全能的演藝風格,擄獲粉絲的心。在台灣劇場人的心目中,哪些好萊塢明星,是他們心目中不可取代的歌舞片男神與女神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代藝術老字號的互助與分享
一九八八年,「伊通公園」這個由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幾位年輕創作者共同創立的空間誕生了,近卅年來從這裡起步的藝術家不知凡幾,其中不少人躍升國際舞台,但非商業導向的空間宗旨及獨立營運的艱辛,財務狀況不穩定是伊通長年之痛,於是「伊通公園限量版」策展應運而生,透過藝術家協力提供作品製版銷售,為「伊通公園」找到向前行的力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名導齊聚 奧斯卡風雲密布
金球獎頒過,再來就是二月底的奧斯卡了,不管誰將入圍誰將得獎,二月依然有多部值得影迷一看的名導好片,馬丁.史柯西斯在台灣拍的《沉默》勢必引發本地關注,其他還有奈.沙馬蘭、吉姆.賈木許、丹尼.維勒納夫、深田晃司、帕布羅.拉瑞恩的作品,輕鬆賀歲過後,品味銀幕深沉,正是時候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生命的蛻變與告白
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銀獎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在DG錄製了首張演奏專輯《夢幻樂章》,六首選曲各有不同風格,也各自帶出他希望傳達給觀眾的意念,整張專輯聽下來,就能體會出精挑細選的用心與野心。曾宇謙說:「專輯曲目勾勒出兩個敘事的角度,一個記錄了我自己的音樂品味及對音樂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展現小提琴樂曲從巴洛克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進展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