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羅伯.勒帕吉 x 機器神《癮.迷》
「倘若書寫不是為了愛,那麼書寫就只是書寫而已。」愛注定必須是先是唯物主義的,其後才有機會轉化為唯心的感覺材料,橋接素來不相識的兩人,將彼此帶到遠方。可惜戀人都無視心物的轉譯缺損,一味以行動電源的放電模式消耗愛剝削愛,或者在物質裡迷途,終致愛的耗竭永久斷電。 加拿大藝術家羅伯.勒帕吉的《癮.迷》似乎有在古老文本的架構上,演繹劇場版的《機遇之歌》Blind Chance,而其中最令人翹盼莫過導演如何利用劇場的第四面牆舞台化偶遇的愛以及愛與藥物的過渡。期待據聞暌違廿年的奇作能帶給觀眾的,不會只是一齣動用高度視覺元素所營造的健康喜/戲劇。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天天想你》
看到廣藝《天天想你》音樂劇再度上演的宣傳影片,耳邊不由得自動播放起那一首首曾經伴隨著我走過青澀歲月的旋律,那個獨一無二、清亮高亢的嗓音,好熟悉,好感傷,好熱血,好懷念張雨生,一位由偶像歌手走向創作兼製作的音樂人,如果沒有那場意外,又會為我們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帶來什麼樣不同的音樂風景呢?當然,連老天爺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以串連張雨生作品來作為骨幹的音樂劇而言,到底是否能滿足大家的期待想像,甚或帶來意外的驚喜感動,卻是台上見真章,一翻兩瞪眼的考驗啊。 平時多半遊走在舞蹈、戲劇、古典音樂會的我,此番卻被〈天天想你〉勾起了歷歷往事,想起了一張張青春稚嫩的臉龐,想到了那些沒來由先離開的人,很久以前和不久之前。「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怕是怕這些苦沒來由,於是悲歡起落人靜默,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在〈口是心非〉充塞的塵世間,我想就在舞台下默默地想念,靜靜地聆聽吧。
-
音樂新訊
貝瑞佐夫斯基 獨到琴音精湛獻禮
當年,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到了美國,首場鋼琴獨奏會後,當地的《達拉斯晨報》宣示性地下筆斷言:「這是場重要的演出!」如此的讚賞歸因於鋼琴家全然出人意表的詮釋方式,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音樂,使得該媒體評斷:「甚至可以說這是正在鋼琴演奏中得以復活的事物。」一九六九年出生於莫斯科的貝瑞佐夫斯基,是一九九○年國際柴科夫斯基大賽鋼琴金牌得主。事實上,早在得獎前兩年,他在倫敦的初登場,即被倫敦《泰晤士報》形容為「一位前途無量的藝術家」,由此看來,得獎,只是遲早的事。 多年來,他依舊以其獨到眼光與感受力聞名於世。曲目多元之外,所灌錄的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榮獲德國碟評人大獎;拉威爾大碟則獲法國《音樂世界》、《音叉》雜誌、《BBC音樂雜誌》及英國《周日獨立報》等特別推介,且於二○○六年榮獲BBC音樂雜誌大獎。不僅如此,他的室內樂作品更廣受推崇,並獲獎連連。此次來台,他將與指揮瓦格所帶領的TSO演出拿手的拉赫曼尼諾夫《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而樂團更將演出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等樂曲,以此作為瓦格帶給觀眾的隆重獻禮。
-
紙風車、明華園等五團公益下鄉 藝術扎根
「台塑關係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關懷活動──公益下鄉,藝術扎根」堂堂邁入第六年,邀請明華園戲劇團、紙風車劇團、亦宛然掌中劇團、如果兒童劇團及大龍峒金獅團演出。
-
歌劇女神安娜•涅翠柯首度來台演唱
被外媒形容為「繼帕華洛帝後最耀眼歌劇巨星」的俄羅斯女高音安娜涅翠柯,展開亞洲巡迴演出之旅,首度來台的她將與男高音尤西夫伊瓦佐夫帶來浪漫的歌劇選粹之夜。
-
顛覆劇象新美學 當代傳奇劇場重塑《仲夏夜之夢》
當代傳奇劇場本週將推出結合中西、跨越時代的時尚音樂劇《仲夏夜之夢》,藝術總監吳興國說,從仙王與仙后到年輕戀人的眾多角色,讓每個階層都能完整表達什麼是愛。
-
結合希臘神話 唐美雲《冥河幻想曲》一人分飾兩角
台灣歌仔戲國寶級小生唐美雲繼創團作品《梨園天神》後,將在新作《冥河幻想曲》中再度挑戰一人分飾兩角,「這次挑戰一分鐘快換梳妝,後台比舞台上還要忙碌!」
-
朱宗慶打擊樂團四大天王 與觀眾一起創造「第五種擊聲」
打擊樂家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本週將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帶來「第五種擊聲」,透過世界首演全新曲目,讓觀眾看見四位擊樂家的獨特性格和舞台魅力。
-
歐利維耶‧畢《李爾王》 馳騁激情與想像空間
國家兩廳院與亞維儂藝術節共同製作的《李爾王》,去年於亞維儂的教皇宮中庭舞台演出,這部作品不僅是法國導演歐利維耶‧畢最新創作,更是2016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重點節目。
-
丹耐夫.正若&烏瑪芙.巴剌拉芾「念念古調」 聆聽部落流傳的故事
曾入圍第廿四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傳統歌樂專輯獎的排灣族傳唱者丹耐夫.正若與布農族傳唱者烏瑪芙.巴剌拉芾,要帶領觀眾重回部落遙看歷史。
-
2016新點子劇展 訴說五味雜陳的家庭故事
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劇展今年以「家庭」為主題,邀請流山兒祥、黃郁晴及吳定謙三位風格迥異的劇場導演,帶來三段家庭悲喜劇,讓觀眾一起來見證轟轟烈烈的家庭革命。
-
古名伸《沙度》與布拉瑞揚《阿棲睞》 「1+1」雙舞療癒人心
國家兩廳院今年的「1+1雙舞作」,邀請古名伸與布拉瑞揚兩位編舞家,各帶來舞作《沙度》與《阿棲睞》Qaciljay,分別找尋人們生活壓力的出口,以及最自然的狀態。
-
舞蹈空間「徹舞流」 展現三個作品不同風貌
喜愛融合東方內斂沉澱與西方開放氛圍的日本編舞家島崎徹,今年與舞蹈空間舞團再度合作,並特別製作整場演出,以「徹舞流」為名,讓各界看到他充滿張力的舞蹈風格。
-
雲門2《十三聲》 創造新台灣浮世繪
雲門2新作《十三聲》靈感來自鄭宗龍母親口中的艋舺傳奇,在創作團隊透過聚攏台灣民間的唱咒、古謠與廟會螢光色等元素,重新演繹出當代前衛的浮世繪。
-
人力飛行劇團《公司感謝你》 揭露職場現實面
劇場導演黎煥雄將挑戰德國當代黑色喜劇作品,搬演《公司感謝你》,內容貼近現代上班族的真實境況,揭露新舊企業體制的大不同,讓也曾任職於跨國公司的他深有所感。
-
台南人劇團《無差別日常》 探究暴力
現代人猶似暴露在「無差別攻擊」事件當中,該如何自處?台南人劇團2016春天戲水系列的《無差別日常》,便是探討不同年齡層遭遇如此暴力事件時,他們將尋求什麼方式回應。
-
賴翠霜《發聲》 舞蹈與聲響跨域實驗
以社會議題入舞的編舞家賴翠霜,將網路媒體帶給人們的影響,結合即時聲響、電音效果,以及繁忙生活節奏與記憶的聲音全新創作《發聲》,藉由舞蹈重新檢視與喚起漸漸被遺忘的聲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獨角戲是種癮
很多演員說演獨角戲是種癮,其實看獨角戲又何嘗不是呢?看一個人如何窮畢生之力,要在舞台上抓足觀眾的心,單憑這點,就讓身為觀眾的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看羅伯.勒帕吉的獨角戲,是不知從何處輾轉流傳到手中的《補月》The Far Side from the Moon(又譯《在月球的彼端》)的錄影。當時只聞大導名聲,未曾親睹作品,看了現場演出,果然名符其實,不負期待。勒帕吉在戲中除了一人分飾多角,且巧妙運用物件、戲偶、影像與燈光,鋪陳一段半自傳的故事。在舞台上,一塊平凡無奇的燙衣板,可以是推車、手術床、健身器、摩托車,一個洗衣機槽,可以是太空艙窺望宇宙的視窗,一面傾斜懸掛的鏡子,可以將演員在地板的動作轉化成外太空的無重力狀態。低限的技術,卻創造出不凡而令人驚喜的劇場效果。 勒帕吉縱橫劇場卅年,導演作品跨足劇場、電影、歌劇、新馬戲與演唱會等領域,獨角戲始終是他私心偏好的表現形式。從一九八六的《文西》Vinci至今,已有《癮.迷》Needles and Opium、《愛爾西諾》Elsinore、《在月球的彼端》和《安徒生計畫》Andersen Project、以及甫於去年發表的《887》等重要的獨角戲作品問世。對勒帕吉而言,獨角戲是一種戒不掉的「癮」,因為它具備了某種程度的私密性,創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達較為個人的感受與想法,相對而言,他也必須具備在舞台上揭露自己的勇氣。 就像是勒帕吉的獨角戲作品中,總是或多或少,或隱晦或直接摻雜了個人的故事,例如《在月球的彼端》以母親的死亡揭開兩兄弟的衝突,觸及勒帕吉的性別認同問題;《安徒生計畫》通過一場戲外之戲,投射出勒帕吉的內在焦慮;新作《887》更為直白,以勒帕吉為主角,直接指涉作者自己,不再迂迴透過其他虛構人物,勒帕吉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在其他戲中我總是扮演別人,但這齣戲我就是在舞台上演自己,講我的個人故事,我對自己的暴露也比以往更直接。」 此次即將在台上演的《癮.迷》是勒帕吉發表於一九九一年的作品,內容將爵士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法國詩人、電影導演尚.考克多,及勒帕吉個人歷經失戀的情傷,串寫交織在一起,編成一齣關於愛與失落的獨角戲。勒帕吉說,廿五年後重新搬演,除了在形式上更加成熟,作品的靈魂亦變得
-
專欄 Columns
沒忘記的事
我從大人們的準備和談論,感覺到結婚和辦婚禮,大約、好像是一件不小的事,也不知道他們去法院公證了沒有。結婚那天就來了有十幾位他們的朋友吧!時處二戰結束後不久,因為逃難的關係,所以雙方都沒有家長,賓客沒有老人,就他們的朋友,新郎是海軍士官長之類的級別,帥,穿著軍裝尤其帥
-
專欄 Columns
離島記
純真年代大家都是交心的,我要離開的那個早晨,整個單位決定一起送我登船。一行廿來個人,就像電影的場景一般,簇擁著戴滿花環的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穿過大街小巷走向港口,現在看來那時只要加上煽情的音樂,整個畫面就會完全到位。當軍艦離開港口,我站在甲板一邊揮手一邊把花環丟向漸行遠去的岸邊,衷心希望有一天能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