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慾流竄的《一千零一 深夜》
編舞家為了強調很多的「夜」,整齣舞作極為側重情慾誘惑與性愛動作之展現,不論是男女、女女、男男之雙人肢體的編排上,都有明顯且露骨的肌膚之親。普雷祖卡在群舞的處理上,重複了較多類似模組的編舞手法,如將舞者分成不同群組,但做一模一樣的組合動作,變化及層次顯得薄弱。
編舞家為了強調很多的「夜」,整齣舞作極為側重情慾誘惑與性愛動作之展現,不論是男女、女女、男男之雙人肢體的編排上,都有明顯且露骨的肌膚之親。普雷祖卡在群舞的處理上,重複了較多類似模組的編舞手法,如將舞者分成不同群組,但做一模一樣的組合動作,變化及層次顯得薄弱。
「腦內風景」作為一個新的「感覺團塊」,正在於給出一種不確定的曖昧,在凝止的時間之中,有焚風的湧動翻攪,在死亡的焦黑之中,有藏閃的毛髮氣息與野獸能量,更有重與輕、硬與軟、粗與細之間的永恆擺盪,焦黑讓能量轉換,讓重量消失,一碰即脆裂、有如黑炭般的時間雕塑上,卻滿布密密麻麻的細小文字遺跡。
籌備了八年,兩廳院開館以來首度的大整修已經展開。 首先閉館的是國家音樂廳。 要接受為期四個月沒有太多音樂會的選擇,我們仍舊依依不捨又百感交集。 暫別音樂廳,這座運行了將近卅年的殿堂,要「微整型」了! 但是, 水晶燈下明明富麗堂皇,為什麼要整修? 大片落地玻璃內,究竟在進行些什麼工程? 在音樂廳的大門再度敞開前, 讓我們先悄悄掀開幕簾,告訴您其中的奧秘!
落成迄今將近卅年,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的原本條件雖好,也無可避免地在歲月與灰塵的侵擾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大小毛病:舞台地板破裂損壞、管風琴音管積塵嚴重、觀眾席座椅表布破裂泡棉老化、隔音門卡榫鬆脫產生噪音這次的閉館維修,就是要一次解決這些問題,讓這兩間音樂殿堂「回歸原有品質」!
「休館維修」寫起來只是簡單的四個字,但事前的規劃工程卻是長達數年!必須考量休館的時間對國內表演藝術界的衝擊、有限的經費如何用在最需要的項目上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指出,維修訂定的方向依序有三:安全性、功能性、競爭性,在此中確定了修繕的內容,但常被提及的音響效果,因為風險太高、茲事體大,這次並未入列。九月時,音樂廳將由NSO的開季音樂會打開大門,屆時歡迎樂迷來「驗收」!
閉館維修三個月,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到底要怎麼修?其實開館卅年,再盡心的日常維護,也免不了硬體的東損西傷,於是這次的大型維修,觀眾席與舞台都將有一系列汰舊換新工程,觀眾席進行地坪、座椅、隔音門之維修整新,舞台區工程標的為木地板及管風琴。看似只是「微整型」,卻是讓聆賞品質「回春」的必然過程。
當兩廳院幾年前宣布將展開閉館維修計畫時,就在台北音樂圈激起陣陣漣漪: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不開,還有哪些專業音樂廳可用?回頭檢視台北這個大都會,說是台灣的表演藝術重鎮,但真正合格堪用、租用價格與地利適合的音樂廳,卻是屈指可數
為什麼有的地方叫音樂廳?有的地方叫歌劇院?不是都大同小異嗎? 音樂廳的Size,都要那麼大嗎? 音樂廳只能聽古典音樂,不會缺乏社會正義嗎? 音樂廳之所以不是「多功能展演廳」,自有其理由與奧妙,為了滿足樂迷的耳朵,專業的音樂廳如何出招,就讓我們的資深樂評人李永忻為讀者們娓娓道來
對台灣的表演空間而言,未來幾年將是「收成年」!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臺北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等場館陸續完工開幕,人們期許能發揮漩渦效應,帶動台灣的藝文能量,但這些場地同時也面對節目、市場、行銷、人力等問題。值此關鍵時刻,臺北市文化局特邀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Sage Gateshead)總監安東尼.薩金特(Anthony Sargent),借鏡他十五年來成功將一個默默無名的工業城鎮,轉型為藝文之都的經驗,從前期籌備到正式營運,檢視新場館如何串聯天時地利順暢上軌,漂亮起幕登場。
台灣編舞家林麗珍應日本靜岡藝術劇場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劇藝術節」中在日本首演舞劇《觀》。舞者塗白的身體,緩慢的動作,讓日本觀眾與評論人聯想到「舞踏」,但舞評人石井達朗則認為《觀》屬於美麗的身體跳美麗的舞,與舞踏的美學不同;緩慢的低重心步行,則與日本傳統的身體性有著遠親的關係。他指出,《觀》的屬性曖昧,超脫了祭祀空間和理論解釋,卻可以共享時間和空間,從中感受生命循環,在無限中任思緒奔馳。
第三次受邀在當代藝術第一線的美術館演出,編舞家姬爾美可在比利時的WIELS藝術中心,於九週內演出新作《工作》,從三月下旬至五月中「展出」。姬爾美可改編了二○一三年的舞台作品《時間漩渦》,演出時一群舞者和手持樂器的音樂家在空間中不停地移動,像按著地上漩渦的螺紋圖形旋轉,同時相互牽引轉圈,她將原作解構後再重組延展開來,更細緻簡約地呈現一個工作的過程,藉此重新思考和定義舞蹈最根本的時空和身體的物質特性。
【台灣】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即日起展開 週邊活動一併啟動 今年的台新藝術獎大展將自即日起至7月26日止,假台北北師美術館展出。開幕當天更特別放映了此次得獎者之一的蔡明亮導演的作品《無色》,是他「慢走長征」系列的首部作品。 而 相關週邊活動也一併啟動:有「藝術家面對面」系列,讓大眾與這次入選的藝術家與團隊相遇,如《不舒適的明日》藝術家袁廣鳴的現身導覽,製作《長河》的林文 中舞團帶領的肢體工作坊等;還有週五「藝術家選片之夜」,將播放《紅毛港遷村實錄家》創作者陳伯義、《翻音造土》策展團隊立方計畫空間與袁廣鳴的相關影 片。其他還有週六的「沃草電影院」。詳情可參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www.taishinart.org.tw/index.php。 上善人文基金會「川.樂一九三○」活動 徵選改編台灣歌謠 由 上善人文基金會舉辦的「川.樂一九三○」活動,舉辦台灣歌謠改編的徵件,自即日起到7月3日,改編風靡1930年代的台語歌曲、上傳 StreetVoice網站,即有機會在台語流行歌發源地大稻埕公開演出。曲目可從〈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茶山情歌〉、〈恆春小 調〉、〈採茶歌〉、〈牛犁歌〉、〈思想起〉、〈丟丟銅仔〉擇一改編,可對詞、曲進行創意上必要的修改,不需百分之百按照原著,得獎者並有一萬到五萬元不等 的優勝獎金。決選發表會將於7月25日於李臨秋紀念公園舉行,入選者需準備一首自創曲及一首改編30年代歌謠的經典歌曲。詳情請參活動網站 tw.streetvoice.com/pages/1930/opportunities.html,或電洽02-23214008轉20。 中央大學第三屆幕後黑手劇場技術夏令營 即日起展開報名 由 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所舉辦的「幕後黑手劇場技術夏令營」今年來到第三屆,活動將於7月6日至10日、每日上午10點至下午6點,假國立中央大學黑 盒子劇場舉行,即日起接受報名。主辦單位邀請台灣劇場資深設
兩個女人,身在上世紀五○年代,一個是深閨寂寞的闊太,一個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女郎,如果不是小說,誰也不會聯想到這兩種身分的人可以談上戀愛。如果不是拍成電影,又是由被公認值得舉起兩隻大拇指的布蘭琪把卡蘿現身說法,《鹽的代價》將會如鹽被隱藏在大海之中,是味道,能聞到,但是,不會被看見。
藝術家就是要飲露餐風?那可不一定! 他們當然食人間煙火,不只吃,還會吃,又懂吃。但除了排練期間混著汗水(淚水)的便當外,大夥兒都去哪裡祭五臟廟呢?能收服挑剔的藝術家們的胃的食堂老闆們又是什麼狠角色?來看朱宗慶打擊樂團、綠光劇團、驫舞劇場的藝術家們怎麼吃,跟誰吃。 而在觀看演出結束後的夜裡,不管演出是讓人心滿意足還是空虛寂寞覺得冷,動物性的感傷都能找一間深夜食堂紓解,溫暖脾胃,說說故事(或發發牢騷),第一時間與藝評人們分享感動(或憤怒)。 本期專題邀請您跟著表演藝術圈的吃貨們走一遭他們最愛的食堂,夜深了,吃飽了,心暖了,天亮後我們都能繼續加油。
食堂主人 阿健 食客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珮菁、吳思珊、何鴻棋、黃堃儼 「這裡讓我們舒服。」吳珮菁笑著,忍不住爆料,這似乎是第一次「好好地在川鍋吃飯」,以往團員們總愛端著酒一桌一桌地「巡迴」聯絡感情,心都滿了,吃進什麼就不是挺在意了。 看來川鍋的「蠱」不是下在口,而是下在心,正如招牌麻辣鍋中藥熬煮溫潤不油,不膩嘴就能順滑入脾胃,吳思珊說:「我們愛來川鍋,有時吃的不一定是它的料理,而是感覺。就像音樂,我們也總是表達某種情感、氛圍。」
食堂主人 陳登壽 食客 綠光劇團:柯一正、羅北安、吳朋奉 「歡迎來到沾美西餐廳!」從走進沾美起,便感受到一股熱情,不是台式熱炒的生猛喧嘩、日式燒烤的互助迷濛或美式漢堡的過分親切,而是帶點節制分寸,合乎禮儀的優雅禮遇。 順著老闆陳登壽的步伐,他招呼大家坐下。很喜歡綠光劇團的他,前陣子才在表演後台替綠光的工作人員辦了場L型的buffet,這大概是台灣劇場史上第一次,演員在上戲前的後台吃起西式自助餐。陳登壽開玩笑說,是自己買不到票,才藉機用這種方式來看戲。食物牽起了他與綠光的緣分,在浪漫的燭光晚餐裡,彼此閒聊。
食堂主人 洪老闆 食客 驫舞劇場:陳武康、葉名樺、蘇威嘉 談到該店頗具特色的招牌果汁「香蕉雞蛋汁」,蘇威嘉一邊啜飲一邊說:「我記得有次我感冒了,要求冰加少一點,老闆就說不行,冰就要這麼多,雞蛋才會熟。他的意思就是要冰到很冰,雞蛋才不會壞掉。」洪老闆被武康戲稱為里長伯,他說這家店不只東西便宜好吃很實在,更重要的是人情味。很多畢業班級演出需要籌募資金,都會來找老闆幫忙,他也很常鼓勵學生而伸出援手,「就看誰先卡位誰先贏,我們班當時就有提早來卡位,得到老闆贊助。」
看完演出,正是消夜時刻,沒感覺的表演,讓人提早飢腸轆轆,令人心靈飽足的演出,更需要幾道美食搭配話匣與人分享所感藝評人眼光挑剔,嘴巴更挑剔,要搭上他們的評論胃口的食堂,恐怕也是「沒有三兩三,哪敢上梁山」。這回,我們就邀請三位藝評人,分享他們的一本食堂經。
藝術家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啟發了策展人邱俊達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創作規則,邀請三組藝術團隊,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成果展出名為「梅爾汀計畫」,以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各自呈現。
今年台北電影節中,有不少以異文化相遇為背景、呈現文化對照的影片。異鄉人與在地文化的碰撞,另一種眼睛看到的熟悉中的陌生,營造了戲劇性強烈的氛圍,跟著電影,我們也進入了文化的異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