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第一次會員大會現場。(陳國慧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成立 團結業界力量盼改變現況

去年開始醞釀,今年三月終於成立的「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由一群資深戲劇工作者成立,鑑於香港劇場界的發展出現瓶頸,他們期待透過組織運作,化被動為主動,以改變目前困境。三月中「同盟」舉辦第一次會員大會,設立章程與「專業」如何認定等議題,都在諸多問號中展開討論。

去年開始醞釀,今年三月終於成立的「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由一群資深戲劇工作者成立,鑑於香港劇場界的發展出現瓶頸,他們期待透過組織運作,化被動為主動,以改變目前困境。三月中「同盟」舉辦第一次會員大會,設立章程與「專業」如何認定等議題,都在諸多問號中展開討論。

去年一群資深香港戲劇工作者醞釀成立新的組織,以團結劇場力量,他們看到劇場發展屢現瓶頸狀況:撥給小型專業劇團的資源與旗艦劇團有相當距離,兩者同樣為追趕演出數量疲於奔命,發展社區演出和戲劇教育的戰線以開拓發展的多元性,事實是為觀眾發展或是為了確保劇團有更多資源,各自心中有數;而場地主要掌握在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手上,平均主義讓劇團只能在既有的主辦框架和思維下創作,不單資源受限,甚至機會被剝削,亦逐步消弭創意的力量。

三月中召開首次會員大會

這些問題,在香港劇場邁向專業化的卅年後逐步浮現,資深者固然覺察危機,後來者在這環境下更見生存困難;文化政策的空白令前路未見曙光,回歸後面對內地城市急追文化市場和海外交流的有利位置,西九文化區目前仍然多所波折(本年二月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以妻子患病為由提早離任總裁一職,是第二位辭職的行政總裁),多年來自求多福的劇場工作者必須從被動轉為主動,未必無因。事實上,在上世紀九○年代中就有類似的戲劇關注組織成立,「文化教父」榮念曾也做了不少有關政策的研究,然而走得前的視野,往往會被眼前層層疊疊的工作拖後腿,現在正到了迫在眉睫又是重新檢討之時。

「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在今年一月中正式向業界發出連署諮詢函,包括組織會章、具體工作、入會條件等,有些討論早已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和討論,包括成立目的和理念、如何定義和確認「專業」等。不少人認為組織具有工會的味道,但功能卻未有具體實踐;有些長期業餘參與(甚至是在劇場專業化前便參與)的劇場工作者,或不是所謂曾接受專業訓練者,如何受到保護?第一階段能夠入會者主要以創作人員(包括編導演和設計人員)為核心,但非屬此類者如戲劇教育、行政、評論等是否就被排除掉?他們的參與如何被確認?「同盟」在三月中召開的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很多的問號下舉行。

化被動為主動期能改變現況

當天大會參與者人數約八十人,列席者也有十多人,包括資助劇團的藝術總監、自由演員、後台工作者等,很多參與者即時入會(會費港幣八百元)表示支持。會議期間,起動「同盟」的籌備委員會嘗試即時解答問題希望釋除疑慮,但隨著討論愈來愈深入,似乎有不少問題是委員會已作內部討論,但在種種限制(包括行政和資源)下只能見招拆招。先通過再修訂會章的承諾多次表達,與會者似乎也只能期待優化的會章可在集合不同意見後出現。

「同盟」的出現是可喜現象,劇場工作者的主動性為困境打開出路,但如何有策略地透過組織,改變目前的狀況,向社會爭取更多認同,甚至跳出固有思維框架,為長遠發展拓展全新的格局,都是「同盟」的極大挑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