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太陽花的一把火 點燃劇場反思
表演藝術總體檢 從反黑箱服貿開始!
服貿議題從三月十八日學生攻占立法院起,延燒成全民關注的公共議題,表演藝術界的關注與反思也從此展開:面對中資如果入台對台灣創作自由是否會造成打壓箝制?文化部要用什麼機制來捍衛本土創作者的權利?服貿這個導火線,也讓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領悟必須站起來面對表演藝術產業的種種問題,「自己的產業自己救!」,未來能否打造改革的契機?令人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中資參與場館經營真能提供就業機會?
危機就是轉機 人才培育是當務之急
在台灣這樣體質已不好的劇院體制之下,我們再找一個對台灣原本就無政治善意的國家進來,期待他們能改善劇院不良的經濟狀態?這無疑是找了素行不良的房客,只解決眼前缺錢問題,但卻引來房子遭改變的可能性!因此「場館人才育成」、「技術劇場職能認證」儼然已是當前的重要課題;把這時機視為台灣技術劇場的轉機也不為過。
-
焦點專題 Focus 服貿協議,加速花蓮觀光劇場開發?
原民文化只是包裝? 政商虎視眈眈
回頭來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台灣以合資、合夥形式設立劇場、音樂廳演出場所的經營單位。大陸服務提供者總持股比例須低於50%,不具控制力」一項,除去可能引發種種審查效應之外,還必須把它跟服貿協議內對於金融業、旅行業等等的開放程度進行統整性的了解、比較,對照各縣市產業政策的規劃,才能看出「蓋(經營)一座劇場」更具擴散性的影響。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諸神的黃昏中跳舞歡唱
群眾的歡愉與失序,對應著驅使他們第一日闖入立院的憤怒,是場瞎子摸象式的學習,畢竟人們並非只是占領,而是「發現」自己占領了議場的同時賦予這件事意義,而「空間」在此一如劇場,它是意義的鬥爭場域。這些「團結的人民」,高舉著反新自由主義的旗幟,在諸神的黃昏中一同跳舞與徹夜歡唱,直至天明。
-
企畫特輯 Special
第12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入選五作品揭曉!
台新藝術獎日前公布五項年度入選作品。今年首度開始不分類評選,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之評選方向,跨越分類評比與給獎的限制,以容納藝術創作更大的可能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
《愛人,Lover》 打開思考東西文化交流的契機
在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四月二日在柏林進行世界首演的《愛人,Lover》中,作曲家佑斯特與優人神鼓將「東、西方各自如何看待愛情」呈現在他們一起打造的「音樂、舞蹈、劇場」裡。這個德國與台灣表演團體的交會,中國古詩與美國現代詩的對談,不是僅僅文化的市集,也不能僅僅以膚淺的「當東方遇上西方」廣告標語來帶過去。它有新的思考,新的嘗試,也有新的結果,等著你欣賞它的海報、它的音樂、它的畫面,來體認和領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排練場到小劇場 打開另一扇交流之窗
位於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是近年相當活躍的小劇場展演空間。從劇團的排練場轉變為小劇場也歷經不同階段,近年亦發展針對栽培新進編劇、導演和演員的計畫,並引進海外作品,策畫「2014國際黑盒劇場節」,邀請新加坡、台灣、日本、英國,和香港的表演團體做藝術交流。作品探討的議題多元,導演風格與演員演繹亦豐富多變,並有工作坊、講座及公眾論壇,後續發酵值得繼續關注。
-
藝視窗 News
臺灣戲曲中心2016啟用 「行動戲曲舞台」6月先出發
【台灣】 臺灣戲曲中心2016啟用 「行動戲曲舞台」6月先出發 位於台北士林,占地1.8公頃,將於2015年完工的台灣戲曲中心,日前宣布將在2015年8月試營運,2016年正式啟動,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的專業人力也將進駐,活化場館精神內涵。在硬體設施方面,中心設有1,055席大表演廳、300席實驗劇場各一座,另有音樂資料館,集專業表演、戲曲資料典藏、節目製作於一身,國寶級大師廖瓊枝、陳錫煌振奮地表示:「傳統藝術界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讓國際人士來此看到臺灣最精緻的歌仔戲、布袋戲。」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表演場館不足的質疑,文化部也表示,臺灣戲曲中心啟用後,至少65%的場地檔期將對民間演藝團隊開放,而自今年6月開跑的「行動戲曲舞台」將進行睦鄰巡演,由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通力合作,從士林、北投,逐步向外延伸至中山、大同以及新北市蘆洲、三重,共推出上百場的表演、講座、工作坊、藝術快閃等推廣活動,深入土地,結合生活,吸引民眾親近戲曲藝術,培養欣賞群眾,奠基臺灣戲曲中心基礎。 台新藝術獎 讓國際策展人、藝術家和大眾集體約會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即將在6月揭曉得主,在此之前,今年為了讓藝術與大眾有更多溝通討論的機會,特別在進入最後階段決審之際,特別邀請兩位國際決審曾任多屆東京藝術節節目總監的相馬千秋和法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策展人Grazia Quaroni,在參與台新藝術獎評選之外,建立一個「看見與被看見的平台」,開放徵件,讓入圍本次決選之外的創作者也有參與討論的機會,徵件時間自即日起至5月5日止,將選出8位創作者,於6月21日於台新金控大樓元廳,與兩位決選評審面對面。詳細徵選辦法請洽活動聯絡人02-37076955轉1540陳小姐,或參網頁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3_event/detail.php?ID=517。 「嘉義市節慶管樂團」夏令營團員招募中 有「管樂之都」之譽的嘉義,自1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A至Z
自卑壓抑的詹雨樹不喜與人說話,他蒐集圖像,並且開始為圖像去背,然後將去背的圖像以他的想法重新排列組合,就這樣開始他的拼貼藝術。文字充滿畫面美感,帶點藍色憂愁和夢幻的吳宗祐,認識不擅與人溝通的雨樹,最後成為雨樹的藝術經紀人,雨樹也呼喚起他對美和藝術的渴望。
-
企畫特輯 Special
海/邊緣的海
這是一部少見的台灣女性藝術家的「海」的作品,相對於傳統男性藝術家對於海的詮釋,女性看到海的不同面向。或許,女人是水,女人身體裡的水多於男人,「水的身體」,呼應海的身體,一但到了海,馬上感到海的本體,海浪的起落、波動,海泡的增生、幻滅,並非風起雲湧的大敘述,卻是海的本體常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力飛行劇團《安德烈的妹妹們》下半場排練
人力飛行劇團《安德烈的妹妹們》 下半場排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姚尚德 默劇行腳
三月廿九日,週六,青年節。台北正醞釀隔日蔓延全城的反服貿黑潮。選擇此刻離城,車行南下,空氣剝除了愈發炙熱的抗爭氛圍,徒剩氣溫兀自攀升。果真如此?當然不,否則就不會有這趟為了默劇表演者姚尚德的台南之行。 二○○六年結束法國默劇學習後,姚尚德返台從事表演工作。起先還規規矩矩投身劇場,不多久,便選擇走出劇場,走進人群。雲門的「流浪者計畫」讓他帶著默劇到上海、蘇杭、廣西等地。隔年,他以默劇和偏鄉學童、部落居民、街角百姓即興互動,擦出各種驚喜的火光。然後發展出為期一個月的駐地交流,計畫的最後一站是台南。三月,他到台南租屋落腳,拜訪廟宇,結識朋友,尋找題材,在安平、永康、歸仁等地完成預定的演出場次後,每日騎著機車穿梭台南各地,為了額外接下的邀演、講習、默劇教學。 「能藉由表演跟地方產生連結,撒下根苗,真的很有意思。」過去多在台北生活、工作的姚尚德坦言,在台南的這一個多月是他難得的體驗,「整個過程都很舒服。創作跟生活是在一起的,也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如果你在台北做戲,身邊的人都是和這齣戲相關的,很難接觸到一般人,在台南卻是交揉在一起,不會有『我在創作,其他人和生活不要打擾我』的狀況。」 交朋友、吃美食、創作、演出不斷加碼的行程,在月底的「南鐵藝文祭」結束後便暫告段落。沒跟上姚尚德前幾週的愜意生活,這日午後,我們見證他參與一場南鐵沿線居民反拆遷東移的抗爭活動所延伸出的默劇演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每一次的機關冒險 都是世界首演
楊金源說:「TD(舞台技術指導)的宿命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演出,都像經歷一次發明與創作的過程。」承接導演的奇想,舞台技術設計要想辦法讓它能夠在舞台上實現,而可怕的是,它不會給你多少時間,不可能有像產品開發那樣有反覆試驗與修正的機會。他表示:「我們這一行,風險很高,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儘管前面測試很多次了,可是,每個機關一出來,都是世界首演。」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重識李元佳 走入「點」的視觀世界
李元佳是何方神聖,國內鮮有人知。台北市立美術館透過「觀.點:李元佳回顧展」,整理爬梳這位長期在英倫活動的華裔藝術家作品。此次共展出李元佳在台北、波隆納、倫敦與坎布里亞等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及文獻一百九十逾件,涵蓋水墨、複合媒材、裝置、聲響、攝影等。並透過這次展覽,試圖重塑其定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魔幻嘉年華 感官的奇妙享受
吸引人又變化多端的神秘魔幻力量,始終牽引著人們的好奇心,五月起上映的多部電影,在古今穿越、神秘力量、內在人性的多種變化下,帶給人們魔幻般的神奇感受。另外,今年二月才拿下柏林銀熊獎的法國新浪潮導演亞倫.雷奈,於三月一日辭世,享年九十一歲;「記憶的迷宮──經典.雷奈 回顧展」,彙集大師包括長片、短片、紀錄片等類型作品,可一探導演開創與實驗許多電影的可能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M如盲腸般的一九八四
M的一九八四記憶,如他中年之後惡劣睡眠裡的人事雜沓之夢,M也許只想記得那年中秋節的前一晚,他與父親母親一起登上剛完成灌漿工程的家屋頂樓灑水,山影寂靜,幸福的堅毅憧憬與幽微的憂傷並存,在未知未來之前,那時,M和他的家人非常沉默。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直面現實的空間實踐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空間如何反映人的內在與需求?主體如何形塑空間?城市風景如何詮釋出多重文化議題?面對混亂,現代性的力量為何加以排除?畢恆達新作《空間就是想像力》聚焦方法與實作,穿插大量案例,以輕鬆幽默的方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空間,提點讀者:「每個空間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從觀察、體驗、詮釋中,進一步理解如何改造空間,讓空間適應我們生活的樣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跨界三美 音樂風景炫目迷人
廿一世紀的音樂品味原本就非常多元包容,跨界音樂更是當今的主流。台灣鋼琴家林佳靜演奏爵士樂奔放恣意,另人驚豔!美國跨界小提琴女神卡洛琳以古典手法拉奏耳熟能詳的電影配樂,曲曲動聽。丹麥創作美聲天后席絲.史東不但跨界古典與爵士,更在作曲與演唱之間恣意遊走。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當代經典讀劇節 美、法、日四齣劇作現「聲」
「讀劇」原為一齣戲在上演之前,導演與演員在排練場上,面對劇本必經的工作階段,近年不少公開舉辦的讀劇活動,則藉此形式引進國外文本,成為創作者與觀眾接觸當代劇作的重要平台。同黨劇團的「當代經典讀劇節」今年邁入第二屆,由團長邱安忱發起,從近年出版的劇本中,精選四齣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的作品。 《巴比羅大街》Rue de Babylone是一段發生在兩個身分階級懸殊的陌生人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由多次獲莫里哀獎提名、得獎的法國劇作家尚馬力.貝塞(Rue de Babylone)所寫,首演於二○○二年。美國劇作家約翰.洛根(John Logan)橫跨影視與舞台,兩度獲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作品《紅色》Red於二○○九年首度搬上舞台,講述一名抽象派畫家與助手之間,關於藝術品商業價值的激烈爭論。 《杏仁豆腐心》是日本劇作家鄭義信向契訶夫致敬的作品,寫於二○○一年,故事以一對相戀七年的情侶分手前最後一個平安夜為場景,穿插《櫻桃園》為戲中戲情節。活躍於英美電影圈的編劇賴瑞.克拉瑪(Larry Kramer)為同志運動領袖,首演於一九八五年的《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描述一名關懷社會運動的作家及其同志愛人與朋友,在愛滋病爆發後,社會的壓迫與歧視,一般視為其半自傳作品。
-
戲劇新訊
湘崑與臺崑「臺湘爭風」 各排經典好戲大PK
兩岸崑曲交流日益頻繁,繼去年邀請浙江崑劇團來台,合作演出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後,台灣崑劇團今年特邀湖南崑劇團訪台。湖南省崑劇團重組成立於一九六○年,為中國七大崑劇院團之一,在崑曲系統中,雖「腔出吳中」,但「聲各有變」。湘崑音樂既有文雅的共性,又有質樸的個性,表演上優美細膩中顯出粗獷豪放的風格。受本土地域文化的影響,加之前輩藝人擅於從人民生活與土地獲取養分,湘崑有山野氣、有泥土味,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藝術總監洪惟助表示,湘崑風格不同於蘇崑,節奏緊湊,戲劇性強,可看性高,很能吸引觀眾。 此行「臺湘爭風」公演,湖南崑劇團帶來兩齣經典全本大戲《白兔記》、《荊釵記》及折子戲〈山門〉、〈出塞〉,臺崑則排出拿手好戲《風箏誤》及折子戲〈佳期〉、〈斷橋〉。湘崑的《白兔記》吸收並綜合了地方戲的特色,在表演上具有濃郁的鄉間氣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荊釵記》則由該團的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傳承意味濃厚。臺崑的《風箏誤》是由洪惟助參考李漁原著和浙崑版本,修編而成,通俗中見典雅,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