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旅英編舞家馬利芬特 (Johan Persson 攝 黑潮藝術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旅英編舞

家馬利芬特 在詩意的光影中起舞

詩意的光影中,人的動作或沉或急,行雲流水一般從容……這是羅素.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東方禪意。這位芭蕾出身,在現代舞領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編舞家,對身體的動作探索充滿熱情,而長期學習太極,也讓他的動作語彙有著不同於其他編舞家的流動與沉緩。與芭蕾天后西薇.姬蘭一同演出兩人經典的雙人舞作PUSH,馬利芬特的詩意舞步,將首度在台灣展現。

詩意的光影中,人的動作或沉或急,行雲流水一般從容……這是羅素.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東方禪意。這位芭蕾出身,在現代舞領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編舞家,對身體的動作探索充滿熱情,而長期學習太極,也讓他的動作語彙有著不同於其他編舞家的流動與沉緩。與芭蕾天后西薇.姬蘭一同演出兩人經典的雙人舞作PUSH,馬利芬特的詩意舞步,將首度在台灣展現。

芭蕾天后西薇.姬蘭PUSH

9/13  19:30   9/14  15:0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7060088

舞台上,數塊純白的背板豎立,羅素.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穿著白色舞衣,宛如習武之人,緩慢沉靜地舞著作品Shift。藉由精心設計的燈光和舞台,漸次舞動間,台上只有馬利芬特獨舞,而各個角度的影子,又彷彿有數個分身共舞、彼此藉由呼吸來對話。極簡約的舞台設計,卻又使光影異常豐富,恰到好處。若李白的「對影成三人」說的是月光下對飲的愜意,那馬利芬特的編舞,加上與他長期合作的燈光設計霍爾斯(Michael Hulls)操刀,更是詩意盎然。

從即興開始  與光影共舞 

如詩般言簡意賅,富含哲理的風格,也呈現在馬利芬特許多受訪的文字中。一九六一年生於加拿大,九歲開始習舞,馬利芬特先入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後加入沙德勒之井皇家芭蕾(Sadler’s Wells Royal Ballet,現為伯明罕皇家芭蕾)。為了尋求古典芭蕾之外的挑戰,在一九八八年他離開沙德勒之井芭蕾,轉往尋求獨立跳舞的機會,也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自己的同名舞團Russell Maliphant Company。

馬利芬特開始編舞的契機,源自於與英國編舞家布斯(Laurie Booth)的數年合作。在幾個作品中,給予他即興發揮的機會,讓他思考「為自己編支獨舞」。隨後,他也接受其他團體的編舞邀請。他回憶自己的最初編舞作品,其實相當即興。即便如此,仍有些固定的結構、材料可以依循。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他將即興運用在創作時的探索跟開發上,之後再將之確定下來,呈現在完成的作品裡。

在看馬利芬特的舞作時,可見光與影彷若隱身的另一名舞者,在動靜間加入作品中。他與合作的燈光設計霍爾斯,被英國《每日電訊報》譽為「英國舞蹈界最重要的一對創作夥伴」。馬利芬特回憶他與霍爾斯最先是在布斯的即興創作計畫中相遇,儘管是即興創作,霍爾斯也能隨之調整燈光,結果讓人滿意,也開啟了之後近廿年的合作之路。兩人首次合作作品Unspoken時,燈光甚至在音樂和舞蹈之前便成形,是馬利芬特和霍爾斯從未有過的創作方式。而這合作模式,也影響了許多馬利芬特之後的作品。

編舞時,馬利芬特對身體各種組成要件(element)深深著迷,再從中與霍爾斯找到相對應、適合的燈光,編舞和燈光的各個元素得以相互對話、相互影響,是馬利芬特認為兩人合作最特別之處。

熱情探索身體  看見「太極」身影

對身體組成的興趣,反映了他對相關知識的熱情。馬利芬特曾花了三年的時間,鑽研與人體結構、生理反應的學門解剖學、物理學和生物力學(Biomechanics),他同時也是一位合格的羅夫結構身體治療的治療師(Rolf Method of Structural Integration)。當問及對這些科目的興趣從何而來,他分享起自己年輕時受傷的經驗,從物理治療師、整骨師等另類療法中,他得到許多關於身體的知識,除了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外,也知道哪些動作較具挑戰性,進而引發他對相關學科的熱情,迄今仍收穫無窮,讓他在探索動作和編舞時,發掘更多可能。

除了芭蕾訓練外,馬利芬特的作品中也可見到他長期練習太極的影響。他認為「太極和古典芭蕾影響了我對身體動作的詮釋,在編舞上,不僅強化了我對身體動作、狀態、形式的觀察,也加深了作品中對『時間』和『重力』的關聯。」而從最後呈現的作品看來,古典芭蕾的語彙、元素重新與太極結合,讓舞蹈動作有不同的流暢感,也有較為緩慢的步調,更挑戰著舞者對於肢體和動作的控制能力。

從馬利芬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與古典芭蕾相較,舞者身體重心較為下沉的舞蹈動作。 二○一三年,馬利芬特為許芳宜和譚元元改編作品Two x Two,將原本為西薇.姬蘭編的獨舞改為雙人版本,其中「陰」與「陽」的概念明顯地在手臂動作中呈現。在另一支為許芳宜量身定做的獨舞作品PresentPast中,特別強調手臂展開、延伸向上的動作,伴隨著男高音卡羅素的詠歎調,緩慢而篤定,也展現了許芳宜過人的舞蹈能量。

古早錄音穿插  傳遞戰爭省思

馬利芬特的編舞風格多半抽象,也具禪意,動靜中帶有自持,亦有行雲流水的從容,而作品編制使用的舞者數相對較少。今年,馬利芬特和阿喀郎、史卡雷等英國編舞家受邀與英格蘭國家芭蕾合作,參與為紀念一戰爆發百年的大型計畫「永誌不忘」。其中馬利芬特的作品Second Breath為廿人編舞,是他少有舞者編制較大的作品。

Second Breath如同戰爭安魂曲,在舞動間,觀眾的情緒也隨之沉澱。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穿插數個從戰爭資料庫中找到的歷史錄音,由一次大戰的退伍軍人們述說參戰經歷。與馬利芬特常合作的音效設計Andy Cowton從英國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檔案庫中找到這些戰時錄音,從中找尋與舞蹈結合的可能性。在尋找錄音的過程中,儘管並沒有任何預設,卻發現當中反映戰爭的脆弱、讓人有強烈印象的片段,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最後呈現的作品仍有馬利芬特一貫的抽象風格,但當中對戰爭、死亡帶來的反思等情緒,依舊被提煉出來,震撼人心。

與姬蘭結緣  打造PUSH經典

在他眾多作品中,最為觀眾熟知的,想來是與西薇.姬蘭合作的PUSH。姬蘭前去觀賞馬利芬特在The Place劇院的演出,並邀請他為自己創作作品。兩人首度合作是在皇家歌劇院、由姬蘭與芭蕾男孩演出的Broken Fall。在合作過程中,馬利芬特常有與西薇.姬蘭排練雙人舞的機會,促使姬蘭想與他同台演出。

對這個提案,馬利芬特並未馬上接受,當時他已經四十二歲,正想減少演出,逐漸隱身幕後,將重心轉往編舞;另一方面,與身材高挑、身體線條非常古典芭蕾的姬蘭跳雙人舞,不管搭檔的人是誰,都是項挑戰。然而姬蘭在排練時展現強大的能量,同時也鍥而不捨,讓他難以拒絕。也幸好馬利芬特接受了姬蘭的提議,才能有這齣當代經典舞作誕生。

談到舞台上和姬蘭的搭檔,特別是舞作中許多需要技巧和體力的動作,馬利芬特認為「信任」是搭檔合作的基石。不僅僅是因為跳舞時若稍有不慎,就有受傷的危險;對於相信搭檔、將身體交托出去的舞者而言,則更顯脆弱。如果要設計高難度的動作,沒有搭檔間的高度信賴,是不可能達成的。

即便九年來幾乎每年都演出PUSH,馬利芬特仍表示非常享受演出這齣舞作,也相信兩人的夥伴關係,會隨著時間逐漸加強。因為在創作過程中達成的默契,也使得兩人能夠在每次重回舞台搭檔時,能夠很快進入狀況。

距離首演已經九年,這支舞作的魅力依舊不減, 而在台上見到馬利芬特獨舞,回神想到他目前已五十三歲,不禁讓人讚嘆和佩服。正如一位評論家曾言:兩人藝術性的成熟度,如同美酒,愈陳愈香。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61年生於加拿大渥太華。
  • 九歲開始跳舞,從電視上看到紐瑞耶夫與瑪歌.芳婷的Gala演出La Corsaire,開啟了他對舞蹈的興趣。 
  • 畢業於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後加入沙德勒之井芭蕾,1996年成立自己的舞團,2005年起成為沙德勒之井劇院的協同藝術家。
  • 曾與許多知名舞者、藝術家合作:西薇.姬蘭、Tamara Rojo、許芳宜、譚元元、Balletboyz等舞者;亦包括DV8肢體劇場的洛伊.紐森和加拿大劇場導演羅伯.勒帕吉。
  • 曾兩度獲得英國奧立佛獎,也獲得英國評審圈舞蹈最佳編舞獎(Critics Circle National Dance Award for Best Choreography),並在2011年獲得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