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八個問題,揭露你不知道的莎士比亞!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令人望塵莫及。全球各地總有許多國家每年搬演他的作品。即使莎士比亞在戲劇界及文學界的分量如此之重,但是關於他的流言八卦也從沒停止──歷史上真的有莎士比亞這個人嗎?他是同性戀嗎?他有抽大麻?透過以下八個問題,從另一個有趣角度來認識莎士比亞。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不再忠於莎士比亞 但更愛莎士比亞
莎劇一直是全球劇場不退流行的主題,各種創意、新奇的詮釋觀點,讓人們見識到莎劇的各種可能。莎士比亞已經不是由這個劇作家與劇本所構成的,而是在四百五十年的傳播與接受史上,莎士比亞已經演化成一個生態系,各種角色、情節、主題或對白之間互相交配繁殖,然後形成一顆莎士比亞星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莎劇故鄉熱潮不衰 創新手法展現新局
作為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隨處可見莎士比亞戲劇風景,打開各場地節目單,每週總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亞,或喜或悲隨君挑選。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不斷追求創新下,從場景角色設定、融入當代議題、電影電視明星加持,在在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
從「德國是哈姆雷特」 到「莎士比亞是德國的」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德國人依舊在莎劇人物中不斷地看到自己,或藉此重新定義自己,從一絲不苟的忠實演繹,到肆意地解構莎翁,或拿他當幌子的舞台創作,一應俱全。莎士比亞是一座工廠,而哈姆雷特是這座工廠裡的一部機器,它把大家全攪和了進去。只是,莎士比亞工廠不再局限於德國,而早已擴張為無遠弗屆的跨國文化產業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實驗劇場美學「寓言」 對當代社會提問
莎劇充滿譬喻性的詩意空間,及對人性的深刻描繪,提供法國劇場相對於莫里哀喜劇的不同面向。然而導演風格迥異,作品呈現各異其趣。利用「空的空間」、燈光、劇場元素等,彰顯莎劇中的戲劇性與詩意。親民的表現手法,打破舞台和觀眾的界線。當導演在創作中取得主導地位,莎劇儼然成為一種實驗劇場美學的「寓言」: 每一種舞台詮釋都要突破成規,顯露出劇場對社會的各種提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美國 紐約莎劇玩家競演 觀眾認真投入遊戲
在紐約,幾乎每天都有機會看到經典莎劇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編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對莎劇的見解。把莎劇當成自己喜歡的一項運動來看待,不論你對該項運動的認識是深是淺,每次的觀賞經驗都會有新的發現,即便觀賞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電影詮釋、京劇或能劇詮釋,每場不同的演出,都可能會讓你發現莎士比亞的新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
跨文化、跨劇種 讓我們再靠近莎士比亞一點!
莎士比亞的劇本耐人玩味,提供多種角度解讀和不同面向探究,尤其對人性精闢的觀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面對開放性的文本,導演要採取何種觀點詮釋,將莎士比亞帶到當代觀眾面前,考驗著創作者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個人的美學策略。本篇帶你一覽台灣劇場界對莎劇不同的詮釋觀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製
馬克白夫人沒發瘋? 《馬克白後傳》借古諷今
以莎劇演出為核心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歷任藝術總監的帶領下,不止奠定了全球莎劇的權威地位,也戮力於實驗和找尋莎劇的當代詮釋。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製的《馬克白後傳》,由重量級劇作家大衛.葛雷格執筆,這齣改寫自悲劇《馬克白》的寓言,連結當代觀眾對於浮動、不確定的國際情勢中,人民如何安身的自我詰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不只是復古? 《仲夏夜之夢》跨時代與觀眾對話
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以再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劇古典風貌作為其招牌。從外觀、尺寸、建材選擇到劇院內部、舞台結構,無不鉅細靡遺地試圖重現伊莉莎白時期風格。即將來台演出的《仲夏夜之夢》,在藝術總監壯古的執導下,以古典風格融合現代元素,在倫敦上演時,被譽為近年來亮點最多、表演最精采的版本。
-
即將上場 Preview 頂尖小提琴家與鋼琴家
樫本大進與列夫席茲 搭檔挑戰貝多芬經典
很多人不知道黃金樂團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小提琴首席是位日本人──樫本大進,接任同為日籍首席的安永徹之位,高超的技巧自然不在話下。他和俄國中生代重量級鋼琴家列夫席茲搭檔,完成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的錄音發行。這次兩人連袂來台,攜手挑戰這千錘百鍊的曲目,引發樂迷高度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長號名家尤根.范雷彥擔綱
台灣首演長號經典 與美人魚優游共舞
長號歷史雖久,但相較於其他管樂器,獨奏曲目實在少得可憐。這次NSO特別邀請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長號首席范雷彥,演出難得在台灣聽到的兩首長號經典樂曲。范雷彥博古通今,是少數同時專精於巴洛克長號和現代長號的獨奏家。這兩首相距兩百多年的經典作品,讓我們見識范雷彥悠遊於不同時代風格的大師風範。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東歐經典」
跨越百年悲喜 三位作曲家經典再現
長期受政治壓迫的波西米亞與匈牙利在民族覺醒之後,作曲家李斯特、德弗札克與巴爾托克的作品分別體現了對於民族自覺的精神,從傳統語法與形式中尋求手法的創新,並邁向藝術革新的表現力。這次NSO獻演三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並邀請目前樂壇中最耀眼的大提琴家約翰尼斯.莫瑟,以情韻綿長的技巧與如歌般音樂性,交織呈現出細膩的生命反思樂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無言的黑色喜劇
弗洛茲劇團《天堂大酒店》 面具釋放想像力
德國弗洛茲劇團的作品以幽默風趣且飽含詩意著稱,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獨特的面具默劇表演形式,引發觀者高度想像力。這次帶來《天堂大酒店》,四個各懷心機的角色,一個意外不斷發生的夜晚,一樁恐怖謀殺案,交織出一場驚悚、詭異、懸疑,卻又充滿笑料的黑色喜劇,宛如電影《黑店狂想曲》的搞笑版。
-
即將上場 Preview 寫給島國的寓言書信
演摩莎劇團《給 摩莎》 獻給努力生活的台灣人
時代不斷進步,人民意識高漲,社會民生等問題層出不窮地發生,全民積極起而奮戰。在這樣紛亂動盪的時代,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該如何面對?又能夠做些什麼?演摩莎劇團創作者藉由五段獨角戲《給 摩莎》,由台灣不同的熱門議題切入,訴說他們對台灣的深刻情感與省思。
-
即將上場 Preview 奇幻小說《封神榜》改編
三天連台《八百八年》 演繹周朝開國篇章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跨越五十周年的團慶活動,由「連台本戲」《八百八年》打頭陣,連續三天演繹周朝八百零八年的開國篇章。該劇改編自章回小說《封神榜》,以武王伐紂、商周易代的歷史為框架,以京劇傳統的唱念作表為基礎,結合魔術、綢吊、軟骨功等雜耍特技,打造出人神妖聚合,歷史與神話相融,馳騁想像的奇幻京劇。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與樂──神奇遇合 有機無限
肢體足以傳遞語言無法表達的訊息。──瑪莎.葛蘭姆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樂記》第十九 舞與樂 因心而發,適性而動。 因為純粹,所以探得更深,幅員更廣。 當聲響、音樂鑽進編舞家的身體,又將產生什麼化學效應? 且看國際經典範例,並實際進入五位台灣編舞家的創作現場一窺究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節奏的時間度量與數的運算
舞蹈與音樂的戀人絮語
在西方,舞蹈與音樂就像是一對戀人,彼此爭執、離棄,卻仍有著連繫,就像是所有的戀人,都有過去,一個並不是這麼容易就能忘了的「過去」。舞蹈與音樂的連繫或許仍是節奏,或許已不是鐘擺、已不是節拍器的節奏,卻仍是時間的度量,是數的運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美國知名編舞家 再度訪台
比爾.堤.瓊斯 直覺舞蹈人性 聲響轉化創作
非裔美國舞蹈家比爾.堤.瓊斯源源不絕的故事起點源自提問,創作是他解構錯綜複雜問題的思考與解題,作品完成或呈現後,並不一定找到最初問題的答案,卻可能開啟下一個提問。而聲音、聲響、音樂或口白敘說,對瓊斯像是舞蹈般自然而直覺,古典樂、爵士樂、民族音樂、儀式祭典或蟲鳴鳥叫都可以是他聞之起舞的音樂類別。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鄭宗龍 音景轉折 現在更愛「安靜」狀態
鄭宗龍長時期有蒐集音樂的習慣,但隨編舞創作、或內在心理的階段轉折,開始喜歡更「安靜」的狀態,「聽環境音吧,風的聲音、樹的聲音、摩托車的聲音、快門的聲音,這些現在比較吸引我;而那些渲染的、帶有化學作用的音樂,有點像被海浪推來推去,對現在的我,有一點點排斥讓音樂的潮汐推著跑的感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黃翊 音樂為底 構築舞蹈的建築景致
「無論是古典或現代,會讓我留下印象的音樂,通常取決它能不能夠衝擊我,或讓我難過,或讓我被嚇到,至少必須具備一項,令我感覺這音樂超出原有理解範圍,帶來嶄新想像。」這也是黃翊舞作屢創新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