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口袋「我的最愛」 邀來與大家共賞
藝術經紀人沒有老師,全靠自己摸索,如果沒有像投資人一樣的眼光,肯定輸得悽慘,所以「挑對象」也必須要快狠準。但究竟要以什麼標準來評定?說白了,就是「喜歡」或「不喜歡」兩回事,只不過,為什麼?這就非常難了。徐鵬博說:「哪些是好的?誰不是我的菜?我心裡都有底。我就是找我很喜歡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出古入今 追尋自我認同
KUSO經典畫作,彰顯當代觀點,是許多藝術家愛玩的手法,台灣藝術家近期展出的「出古入今II:玩轉古畫」個展中,則是回到十四、五世紀「老大師」的時代,借用他們的經典繪畫,加入台灣元素,讓國外生長、習畫後返台定居的他,逐步建立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方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愛,點亮七彩人生
剛過完年,馬上碰上的是西洋情人節。愛情在我們的人生中占多少分量?愛情有多少層次?愛情的真諦為何?愛情會造成人性的變異嗎?電影也許無法解答種種問題,我們也無法一一試煉,但電影總是展現出愛情的種種風貌與變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東洋不敗之獅子王—東京四季劇場
到紐約去玩,你肯定不會錯過百老匯音樂劇,諸如《獅子王》、《歌劇魅影》、《美女與野獸》等。然而,你知道東京也能看到同樣規模的音樂劇嗎?除了語言改成日語之外,其他包括音樂、燈光、舞台、服裝,幾乎一模一樣,以日本人的「龜毛」要求,有些技術甚至超越紐約!「四季劇團」目前在日本有八個專用劇場,每年超過三千場的演出,一天估計大約有八場,如果加上巡迴公演等,多的時候全日本有十二個地方同時上演。在東京有「春」、「秋」、「夏」、「海」、「自由」五個劇場,其他還有北海道四季劇場、新名古屋音樂劇劇場及大阪四季劇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青澀年代」的笑傲
身兼作曲家與詩人的戴洪軒,逝世迄今廿年,透過三部文集的重新編輯、集結而成的《狂人之血》,我們可以認識這位宏觀的、全方位的藝術家,他寫詩為文的一桿利筆,總是能一針見血地一再道出驚人之語,這在以前國內音樂剛起步的「青澀年代」固然獨樹一幟,即使到了數十年後的今日,這些詩文仍不見一絲老化的皺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與蕭邦一同跳探戈
以七首蕭邦名曲為底,鋼琴家謝世嫻改編出蘊含自己生命思索的作品,說明了謝世嫻心目中的蕭邦並非永遠那麼多愁善感,而是偶爾也擁有一些透明晶亮的玫瑰色夢想。一樣以經典來發想,拉赫瑪尼諾夫與顧拜杜琳娜都曾有異曲同工的創意。與前輩作曲家挑探戈,舞步更是令人沉醉!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騷》
多年前一次採訪董陽孜的經驗,特別難忘她拍著胸膛自陳:「我這心是熱的呀!」心熱的藝術家,天天上閣樓練字。站在滿室紙筆墨痕間,我深刻感受到什麼是「力透紙背,直入胸臆」。 董陽孜也是少數真正具「開放性」、歡迎各種創作可能的藝術家。跟建築師、設計師、流行歌手、聲響裝置藝術家合作已不足為奇,我還曾吃過董陽孜的字!連鎖書店某年推出一款煎餅賀禮,每片可口鮮脆的餅上,寫著字體不同的「福」。把福吃進肚子裡,書法和生活的結合竟能如此!誰說藝術或書法一定只能在大雅之堂展示? 相較之下,在劇場看見董字,乍聽並不稀奇畢竟雲門舞集已屢次在作品中以董字結合舞蹈表演但,董陽孜作為主要創作者集結、發動各路人馬在劇場中展演,可是「反客為主」的第一遭。我實在好奇,以「騷」這個又冶蕩又傳統(中國古典文學「詩」的別稱)的字為主題,有舞蹈、有爵士、有書法,會構造出一個怎樣的演出?會不會跳脫過往書法與舞蹈結合的方式,來上一場火熱無比的JAM?光想就令人心跳加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灣國樂團「王者之聲」
當東西方工藝文化的極致相遇,是碰撞出火花?亦或一見如故的水乳交融?當極古的編鐘和新古的管風琴相見歡時,又能纏繞出怎樣的「穿越」情結?必須說這是一場充滿話題的音樂會!現今台灣的音樂會琳琅滿目,多半主打演奏卡司、陣容、作曲家和樂曲,由樂器擔任主角的不多,更何況是兩件極大的樂器!姑且不論演出的內容,兩件大物在音響極佳的國家音樂廳同時奏響,那聲音的直接震撼和色彩的對比變化已經給人不小的想像空間。這樣大手筆的製作更是國樂界少見,千年的曾侯乙墓編鐘從教科書的圖片中躍然眼前,教育性滿點,二○一三年起,在臺灣國樂團(NCO)首席客席指揮閻惠昌老師的精心擘畫下,樂團的演奏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貌,每每有令人驚豔的神來之筆,可聽性同樣高度期待。由錢南章老師、王乙聿老師譜寫的世界首演曲目更是一大亮點!由國樂團、編鐘及管風琴所remix出的「王者之聲」到底有多麼輝煌的能量?二月廿八日國家音樂廳見分曉!
-
音樂新訊 朱宗慶打擊樂團2
年輕不設限 讓我們i2gether!
一年前以「鋁梯」演奏打破聆賞界限的朱宗慶打擊樂團2,成軍邁向第九年,雖然成員平均年齡廿歲出頭,但個個都是資歷超過十數年的擊樂新秀。回顧二○一三年,成員高瀚諺及謝賢德分別獲得比利時國際木琴大賽冠軍及殿軍,而巡演各地的兒童、公益音樂會與演出甫於耶誕節落幕,這群青年擊樂家便又按捺不住旺盛精力而蠢蠢欲動,農曆年後又將舉辦年度音樂會,讓i世代的趣味、創意、想像力與觀眾2gether、一同敲響下一年。 二○一四年度音樂會將帶來Dwayne Rice擊樂作品《易經》隱喻生命靈動轉瞬,由Dave Hall的《門》旋開通往未知旅程的門把,從年輕生命中迸發超齡感觸。此次演出也循往例獻上團員自創曲《來杯音樂!》,以圓柱體鼓類樂器與日常生活中各種杯子為出發點,由豐富肢體與聽覺饗宴展現創作能量,杯杯相扣擊出新滋味!正因他們廿歲,才能年輕不設限!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充滿變動 回歸初衷
跨過了馬雅曆法的二○一二末日說,世界並未毀滅,但迎接我們的,是更具挑戰並充滿破壞能量的二○一三年。回顧過去這一年,從洪仲丘案、黑心食品、九月政爭、廣大興案到大埔事件,都讓人有混亂、憂懼、迷惘的感受。 對表演藝術圈來說,去年亦是不平靜的一年。屏風表演班在經營高點宣布解散、營運十六年的新舞臺恐吹熄燈號、華山藝術生活節將成絕響、兩岸服貿協定的未止爭議也為國內的表演藝術環境,帶來諸多騷動和不確定的因素。 《PAR表演藝術》雜誌在編輯群總結整理後,從生態和趨勢兩個面向,為讀者歸納出二○一三年十大值得關注的表演藝術事件和現象。 就生態面而言,文化部掛牌上路將近六百天,和表演藝術領域相關的政策,如「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如何持續累積,宣示文化部的視野和格局,有待共同監督,持續檢視。 台灣唯一一座由民間經營的專業劇場「新舞臺」,因所屬企業母體的搬遷,面臨關門的命運,讓表演場館不足的問題,更形雪上加霜。儘管表演藝術界發起搶救行動,台北市政府也積極介入,新舞臺的存廢,至今仍在未定之天。另一方面,屏風表演班也因靈魂人物李國修的辭世,無限期暫停演出。沒有李國修的屏風,如何繼續延續?或說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才是真正的「功德圓滿」? 懸而未決的《服貿協議》,其中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劇場經營,不免讓人憂慮資金背後,對於自由言論的壓制及避之唯恐不及的審批制度。中國市場大機會多,國內的表演團隊前進大陸,面對牢不可破的體制,必須抱持相當大的決心,不過,就算有所妥協,又能有多少效益?兩岸表演藝術的往來互動,若不建立公開且透明的交流平台,未來還是困難重重。 大環境紛亂變動,反映在創作上的,是藝術家對於創作價值的思索與回歸初衷的探問。 二○一三年最賣座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教我們重新思考人和土地的關係。這股潮流,亦出現在表演藝術中。創作者們走出排練場,或踏足城市廢墟,或回返原鄉,或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發展創作;而地方藝術節如台南、淡水,也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除了回歸土地人文,台灣現代劇場近年隨著新生代劇作家崛起,以及大量
-
專欄 Columns
思念總在分手後
他只扶著我不到十秒鐘吧!手就鬆開了,人也不跑了,就在後面叫:你會了!你會了!我一下子覺得:這不就是會騎車了?會騎大人的腳踏車了!這莫非是太幸運了!我會騎車了!春天來了!說著說著,不會轉彎的我,煞了車人就落地了,沒跌到,算是軟著陸,又給我興奮地騎了幾圈,會轉彎了,莫非是天晴了?樹上的鳥叫聲都跟著繁雜了,我的春天算是來了。
-
專欄 Columns
藝術與宗教
在宗教中的求善應是不容魔鬼存在的,而在藝術的追求中,善與惡的界線就不是以二分法可以名狀的。也許天使的面具下隱藏的是魔鬼,在魔鬼的試煉下為的是分辨出天使的面貌。而這都是人對待自身生命問題的求解路徑。有答案嗎?不得而知,因為生命就像一個無始無終的段落,每一個生命只能在其有限的時空接觸下,得到他所能應證的面貌。
-
專欄 Columns
鋼琴不用帶,好運嗎?
無論是彈到哪種爛琴,都是痛苦的經驗,都很難讓人真正進入音樂、享受音樂。因此,鋼琴家只好在此尋找一個平衡點。因為,通常鋼琴家是沒辦法帶著自己的鋼琴到處去演奏的。你,有辦法嗎?
-
專欄 Columns
多(下)
「一」不理解「多」的遊戲是有規則,關係是為了他人,反而因為二元的理性想像,開始害怕遊戲的失控和關係的雜交。「多」理解「一」的二元,但不同的是中間那一槓的擺法:不是/,是 。電影的focus也不同,不在對立的兩端,而在對話的之間:是男女之間的彩虹、自然人的樂章、對錯聯結的地景、多一交互華麗的編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同時演兩戲 演員演技大挑戰
同時演兩齣戲,對以身體程式演出的戲曲演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講究自然生動的西方劇場,就是演員的一大挑戰了!最近紐約有幾檔一台演雙戲的製作,在戲碼選擇上分別都有足以兩相串連的主題,而演員一人飾多角、易於更換的布景設計等,都是製作的大挑戰。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莎夏.瓦茲舞團喊停 震驚德國表演藝術界
二○一三年歡慶舞團廿周年的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在一整年慶祝活動的尾聲,丟出驚人的震撼彈,解雇所有舞者,此後只接委託創作,不以舞團型態創作。創作成就斐然、跨界規格驚人的莎夏.瓦茲表示,因柏林文化單位無法承諾給予長遠經費挹注,因此難以好好完成作品,既然經費不足以建構理想,不如就解散舞團。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皇家宮廷劇院《美食家》 帶觀眾來場飲食冒險
讓觀眾邊用餐邊看戲,在西方劇場是很少見的(在東方傳統劇場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宮廷劇院的新戲《美食家》,讓觀眾在劇場中享用三道餐點,搭配劇情進行,讓一杯即食扁豆湯,串起劇中人物的兒時回憶。而劇中也穿插現下最受矚目的飲食議題,讓人看戲吃喝之外,讓人省思。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位國立劇院總監新任命 宣告新的劇場時代來臨
法國現任女性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自上任以來,動作頻頻,勇於改革,其推動的國立劇院藝術總監更新,更讓劇場界屢屢跌破眼鏡。最近宣布的兩位新任國立劇院藝術總監,都屬嶄新的「後戲劇劇場」一派,跳脫傳統文本戲劇,也呼應文化部長倡議新劇場美學的主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 打造弄堂裡的鄰居「民星」
由「現代戲劇谷」承辦的「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歷經半年,總共卅支隊伍入圍最後決賽。決賽戲碼描繪身邊的精采與感動,以民間活潑的視角和語言,展現上海另一種繽紛風情。話劇大賽找來焦晃等多位知名人士參與頒獎,頒出「最佳市民原創劇碼」、「最具人氣市民話劇」、「最佳編導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歐洲到中港台澳 探索劇場文本新趨勢
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主辦的「文本與劇場:廿一世紀發展趨勢」於十二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內容包括導演工作坊、讀劇沙龍、講座及劇場研討會,邀請了海外多位嘉賓來港,探索、討論文本最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