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維也納、在歐陸樂壇全方位發展的中提琴家林維亞,除了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音樂人類學的研究者,多年來以蘭嶼達悟族的音樂文化為研究主體,她更把多年研究與自身創作連結,希望「由當代的藝術音樂創作找到入口,讓更多人認識達悟人的音樂文化與其美學價值。」
新點子樂展—人聲風景「融合篇」
9/30 19: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流露慧黠目光的林維亞輕啜咖啡,語氣平和穩定,如同款款沉吟的深沁旋律與醇厚弦鳴。眼前這一位在歐洲樂壇全方位發展的青年中提琴家、學者、作曲家與策展人,堪稱音樂圈裡的台灣之光,不僅沒有年輕氣盛的凌人傲慢,溫婉內斂之下汨汨而出的,是對音樂的誠摯熱情。
從演奏家到研究者
二○○五年,任職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作曲系的Johannes Kretz教授獲得駐奧代表處的研究補助前來台灣,擔任隨行助理的林維亞,由此開啟了達悟族音樂的學習之旅,透過音樂人類學的概念,一路從觀察記錄島嶼的人、生活、聲響完成碩士論文,並持續擴及到核廢、人權與環境生態的總體關懷,以達悟族音樂為主題的博士論文也將告完成。
由於蘭嶼傳統社會男女嚴謹的分工模式,海洋是專屬達悟男人的場域,女人不可越界;但母系血緣來自澎湖的林維亞,從小親近大海喜愛釣魚,剛開始不懂規矩,客居蘭嶼也經常拿起釣竿在海邊尋得浮生半日之閒。沒想到每每回到村落就會被其他長輩當成開玩笑的對象:「妳都釣沒有身分證的魚噢?好可憐哦!要不要我幫妳打電話叫魚過來啊?很危險啦,大浪過來怎麼辦哪!」達悟長者見外地女子孤身在岸邊拋甩釣桿,心底原本準備對誤闖領域者的告誡,隨即轉換成人身安危的關懷。溫馨迴繞在這個深具文化啟示的田野經驗,讓她見識到南島民族的寬容與樂觀天性。
野銀村中耆老知道林維亞研究達悟的古謠,有空就一起聊天唱歌,不保留的情誼,是支持她持續學術研究的最大動力。另外島上令人痛心的核廢料、生態破壞和特定區等議題,更鞭策她義無反顧地往返於維也納與達悟的人之島,持續關心並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記錄所觀察到的現象。
以音樂創作讓更多人認識達悟音樂
敬老扶幼、樂於分享、給人溫暖的人格特質,讓排行長女的林維亞在蘭嶼的研究工作如魚得水,部落長者也回報如同父母至親般的呵護。因此,面對耆老智慧的無盡藏,除了是敏感細緻探問的謙遜學習者,實質上也扮演著活生生的對話者。
林維亞最初以創作者的角色進行觀察,對於蘭嶼音樂全面性的採集記錄後,加以邏輯性歸納:由於達悟族人傳統上不使用樂器,族語傳唱的曲調,並非大眾熟悉的音樂慣用規整樂句,因此不應單純感性直觀。尤其傳統歌謠用的「微分音」,與我們熟知的不同,如果不尊重達悟族的文化,就會使得他們的美感被束縛在其他文化的框架裡。
林維亞樂於扮演一個「虛心學習」的文化工作者,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知識,從「民族誌式的自我形塑」到產生自我揭露、反思學術與創作背後的過程,學習更具包容力與自我省視力,而面對音樂的創作與展演時,也悠然地將「自我」與「個人」納入再詮釋的工作裡。致力於現代音樂實踐與推廣的她,渴求與嘗試各類型的音響體驗,並自我期許:「理性上將田野錄音透過電腦頻譜分析歌謠;進而研究歌唱與當代達悟社會的聯繫與功能。學術研究是一個客觀的門徑、很棒的入門法。在感性上希望由當代的藝術音樂創作找到入口,讓更多人認識達悟人的音樂文化與其美學價值。」以自身的實踐,與身邊的學者和藝術工作者分享,相互切磋,更主張:「尊重人本,讓研究與創作變成一種生命態度與自我定位。」
對他者真實生命經驗產生感同身受的體悟後,作曲家的身分即在田調者、檔案建構者、研究者到文化詮釋者之間流動,這樣的過程使得林維亞的創作模式與手法開始改變,跳脫作品文本,一種創作者由內而外的在地觀點與藝術詮釋,於此間舒展開來;而且在部落居民的眼中,她的談吐舉止、專業背景,也都成為部落文化面對新局的一種互動與學習。
真正的尊重與交流才是成功的「跨文化」
面對日益受關注的原住民傳統文化智財權,林維亞則借鑑澳洲原住民文化傳承失落的經驗、反思白澳政策的惡果,主張以平等與尊重創作社群的態度為先決條件之外,也必須要有公益付出的規劃。因此,身兼演奏家與作曲家的林維亞,在藝術認知上從良善美意出發:「舞台上的表演,只有譁眾取寵的素材,沒有文化認知,表演出來的,只是空的。」策展人林維亞在推廣達悟文化與現代音樂抱持實踐主義:「先做吧!與理想同好者一起導引、開創一個平台,讓外人產生好奇心,進而深入了解。」以這次新點子樂展的演出為例,「如何建構一場成功的跨文化音樂會?」林維亞自我質問也提出解決難題的心法:「舞台上音樂對話之間,不應只是以漢語和族語的翻譯來做陪襯,上台前更要努力做功課,與達悟人達成詮釋方式的共識與籌備展演過程中藝術家們生活上實質的交流。」
去國離鄉十六載的音樂遊子林維亞,穩步走出自己的一方世界,不再只是聚焦於個人美學的營創、塑造推敲個人風格語彙,在環視他人的生命經驗,對民族與社會的歷史、情感與記憶進行縝密觀察之後,轉化成為舞台上音樂、再詮釋的養分。她適切掌握了面對音樂的各種方式並進行藝術實踐,以教學,社會關懷、音樂分享為反饋,一步一腳印開啟豐富精采的音樂生涯。
人物小檔案
◎ 先於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隨名演奏家Wolfgang Klos學習中提琴,同時與Axel Seidelmann學習作曲。現為該校民族音樂學博士候選人。2013年起於母校擔任兼任講師。
◎ 曾為Hibiki絃樂四重奏、現為德國搖滾樂團 Neuschnee、英國即興樂團 2pm in the forest成員
◎ 與Johannes Kretz 教授共同創立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latform(iKultur)國際文化平台。2010年更擔任aNOther Festival共同策劃,獲得極佳好評。
◎ 多年來,林維亞由於以台灣蘭嶼地區達悟族音樂為研究主題,每年返台前往蘭嶼,建立達悟族母語教學與聲歌傳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