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國波修瓦芭蕾舞團《天鵝湖》中的黑天鵝與王子雙人舞。(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百變雙人舞

雙人舞的西方源流 從現在起,讓我們雙雙起舞!

一路舞來 從優雅社交、炫技抒情到超越極限

西方舞蹈、歌劇與戲劇同樣源自希臘戲劇。「最早在希臘戲劇中,女角是由男演員扮演,劇情以希臘悲劇為主——由一個演員講述故事,伴以歌者們的演唱,男女主角間僅以簡單的手勢和步伐傳遞情愫,甚至連擁抱的動作都沒有!」這是西方雙人舞的源起。

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皇室盛行宮廷舞蹈,優雅的雙人舞出現於宮庭的舞廳(ballroom),目的為社交和擇偶,華爾滋、小步舞在宮廷盛大的舞會翩翩起舞。此時民間土風舞亦孕育雙人舞的雛型,在民間土風舞以環舞的形式進行,男女各圍一個圓圈,男女之間的對跳常隨著隊形轉變而交替與輪流,因團體活動性質較濃,男女單獨對跳的機會並不多。

應和劇情芭蕾而生

西元一六六二年,路易十四在巴黎成立第一所皇家音樂舞蹈學校,女性舞者始出現於芭蕾舞劇中。此後,雙人舞技巧萌芽於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由芭蕾大師喬治.諾維爾(Jean Georges Noverre,1727-1810)創立,在他的主張下,舞劇、歌劇、戲劇分道揚鑣。十九世紀中葉浪漫芭蕾興起,第一齣浪漫芭蕾舞劇《仙女》La Sylphide(1832),女舞者們穿上硬鞋,足尖動作輕巧、細緻、抒情,將芭蕾技巧推上最高峰。男女主角的雙人舞,抒情又浪漫,技巧或視覺美感都臻至完美。

芭蕾從法國傳到俄國後被稱為「古典芭蕾」,講究古典美學,技巧難度節節高升,並融入俄羅斯舞蹈的外放風格。裴堤帕(Marius Petipa)與柴可夫斯基合作,創造《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等舞劇,是典型的代表作。三至四幕的舞劇中,包含一到二組的大雙人舞(Grand Pas de deux),成為雙人舞主要演出形式。其結構先是抒情慢板──男女合跳的舞蹈,表達愛戀之情;其次為男女獨舞之炫耀部,此段舞以炫技為主;最後為尾聲──男女合跳快板,氣勢澎湃亮麗,男舞展現彈跳與旋轉技法,女舞者大秀硬鞋技巧如單腳旋轉三十二圈等。 

芭蕾發展近兩百年五十年後,叛逆兒「新古典芭蕾」興起。始祖為米契爾.佛金,他將舞劇濃縮至一到二幕,舞作具民族風格,取材開始與人類現實世界發生關連,更具時代感和個人風格。雙人舞變得生活化,不一定包含炫耀部。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從相遇甜蜜到悲痛分手,舞者掙脫制式化,應劇情起伏展現內在情緒,十足表現主義風格。

現代舞的另類雙人舞

新古典之後,無論現代芭蕾或現代舞雙人舞的發展,都相當多元與自由。例如:瑪莎.葛蘭姆根據希臘悲劇及美國西部拓荒史,發展葛蘭姆風格之雙人舞技巧。更有一些另類的雙人舞技巧,例如:「接觸即興」巧妙運用兩人間的身體互動,在動力學原理下,男女舞者往往無主從之分;常見於舞蹈劇場的雙人舞則屬於暴力型,從高處往他人的身上搶跳、掄牆、撞牆……等等,發洩激動情緒,主題常與社會議題、同性或異性愛情有關,如碧娜.鮑許的作品;高難度雙人舞如將兩人身體折來折去,展現超高柔軟度與超強肌力,把人體物化或模擬各種生物,這些脫離人性化的動作技巧常令人嘆為觀止;運動型如兩人間相互丟、擲、甩、拋,運用特技動作呈現力與美之雙人舞,亦是常見。此外,還有特殊環境的雙人舞,比如在嬰兒油、樹枝、鞦韆、雪橇上的雙人舞,不斷地突破人體極限。這些都是當今雙人舞的特色,男女舞者一樣地強勢、有力,與中性。

 

口述|江映碧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所副教授
採訪整理|周倩漪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