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音樂招風耳 音樂招風耳

小孩用屁股寫樂評

小孩的屁股不說謊,當它與椅子黏得牢,表示戲好看,不然便有坐立不安的騷動。小四的兒子看《歌劇魅影》,前半場靜悄悄,後半場便有點跟椅子處不來。散場時問他好看嗎?前面很好聽,後面都在重複,有點煩。

小孩的屁股不說謊,當它與椅子黏得牢,表示戲好看,不然便有坐立不安的騷動。小四的兒子看《歌劇魅影》,前半場靜悄悄,後半場便有點跟椅子處不來。散場時問他好看嗎?前面很好聽,後面都在重複,有點煩。

小孩用屁股寫樂評,說這俏皮話沒侮辱的意思。小孩的屁股不說謊,當它與椅子黏得牢,表示戲好看,不然便有坐立不安的騷動。小四的兒子看《歌劇魅影》,前半場靜悄悄,後半場便有點跟椅子處不來。散場時問他好看嗎?前面很好聽,後面都在重複,有點煩。咦,「名偵探柯南」跟「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都有演過歌劇院幽靈殺人事件,原來是抄襲這個故事。哪個好看?日本動畫電影比較好看。
是有點煩,旋律重複得太厲害。不過我因為一直浮現十年前在倫敦看的舞台版畫面,還挺得住耐心。「韋伯意志」實在太強,分場幾乎依原典按圖索驥,這種節奏搬到以秒數變換畫面的電影,張力感硬是不對勁。電影是否要拍足兩個半鐘頭,滿有商榷餘地。改編勒胡原著本來就是可長可短,即使拍成好幾季的電視連續劇,材料都不虞匱乏。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青少年入門版
阿藍尼亞出道不久,便灌了三次古諾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大概是劇壇缺乏優秀的法語男高音太久了。阿藍尼亞前兩次與瓦杜娃、喬琪亞灌錄的唱片,都是三小時的全曲錄音,EMI可能為了區隔市場,第三次推出七十分鐘的DVD。實景歌劇在捷克茲維可夫古堡及周邊的莊園、湖畔、森林拍攝,這是一座建於十三世紀,典型「白雪公主式」的城堡,考究的電影畫質與歌劇院定點攝影機成本當然不一樣。
公視播出此片時取名叫《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以便與古諾的原典區隔。精華版重心完全擺在男女主角,配角僅只聊備一格,除了阿藍尼亞夫婦不用替身,其餘演員與歌手是分開的班底。雖然大刀闊斧刪減,但莎劇羅曼史的骨幹大致清楚。對難耐三個鐘頭完整版的青少年,這倒是很好的入門版。對老戲迷也很有魅力,它比單曲串連的詠歎調精選集更有戲劇感,賞心悅目的捷克鄉間風景更值再三回味。

《後宮誘逃》兼看伊斯坦堡美麗風光
還想起一個例子,馬克拉斯爵士兩千年指揮蘇格蘭室內管絃的《後宮誘逃》。記得當年看唱片封面,知道這是一齣實景歌劇的錄音,後來沒看過歌劇的DVD,卻在衛星電視上看到更精采的紀錄片。實景拍攝歌劇的動機,跟伊斯坦堡當選兩千年「歐洲之都」有關,這齣德國歌劇有濃厚伊斯蘭風味。大約九十分鐘的《莫札特在土耳其》,是拍攝《後宮誘逃》的副產品,這部紀錄片也很適合「小孩的屁股」。
它與阿藍尼亞的精華版類似,歌劇重要的詠歎調大致沒有遺漏,宣敘調則縮編裁減。導演自己現身串場,一邊講解劇情的來龍去脈,一邊介紹土耳其文化。伊斯坦堡成為紀錄片的主角,搶戲遠超過前面提到捷克那座茲維可夫古堡。美輪美奐的伊斯蘭宮殿,鐘乳石狀天花板、馬蹄形圓拱、火焰菱形鏤空、萬花筒般馬賽克、濕壁畫、灌木叢、噴水池,幾乎是探索旅遊頻道的內容,還不忘在劇中安插一場貨真價實的土耳其浴。

《魔笛》變身「狂想」吸引小孩
依此推論,《魔笛》亦可以搭配一趟「埃及之旅」,結合旅行話題會是活絡歌劇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出外景的高額預算,像台北愛樂那樣製作一齣《魔笛狂想》也是成功嘗試。這是一齣強調融合概念的音樂劇,以非洲民族風融入捕鳥人,以電子搖滾融入夜之后,以假聲男高音融入三侍女,加上時下年輕人喜歡的節奏藍調與饒舌街舞。更重要的是音樂劇的非美聲詠歎唱法,讓兒童聽眾都能聽清楚歌詞,謝幕時小孩已能跟著哼唱〈捕鳥人之歌〉。
小孩用屁股寫樂評,偶而也會有出人意表的反應。前些時候多出一張戲票,內人說服兒子一起去看《莎樂美》。媽媽事前先把故事說一回,兒子竟有不錯的反應。照理說《莎樂美》是限制級歌劇,我倒不以為忤,寫《莎樂美》的王爾德也寫過《快樂王子》,這種事政府還是留給父母自己判斷。應景兒童節音樂會快開鑼了,今年我們可以看看新一代樂評人如何在第一時間,毫不留情面給演出者打分數。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莊裕安
寄居在莫札特壁爐的愛樂發燒友,
靠小耳朵、強波器與解碼器維生。
此外,還是散文作家與內兒科執業醫生。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