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碧容

相關文章 15 篇
  • 相遇舞蹈節策展人吳碧容
    企畫特輯 Special

    走入華山 與舞相遇的三種方式 2018相遇舞蹈節

    由三十舞蹈劇場團長吳碧容策劃,將於三月下旬在華山登場的「相遇舞蹈節」,以三大主題「翻轉空間」、「議題關照」、「注目新人」,匯聚八組創作者,在重新出發的烏梅劇院,與觀眾「相遇」。而為了消弭行內外的隔閡,創造相遇的場所,舞蹈節也推出演前導聆、校園包場、工作坊等活動,建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平等」,期待透過身體的體驗,讓觀眾理解舞蹈,也讓創作者接觸素人,養成溝通傳達的第一步。

    文字|張慧慧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城市灰姑娘》是一段現代女人尋找內心自覺的舞劇。
    舞蹈新訊

    等待實現夢想的女人 三十舞蹈劇場《城市灰姑娘》

    擅長以知性思維詮釋女性經驗的三十舞蹈劇場,改編灰姑娘童話,將時空拉至現實城市,訴說一段現代女人尋找內心自覺的舞劇《城市灰姑娘》。蠻橫霸道的後母、姊姊角色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場更激烈的成就競賽,不斷地比高比美、比強比魅、比學歷能力,還要穿梭兼顧於家庭公司之間,身處芸芸眾生,女人的夢想就是什麼?何時能夠成真? 編舞家吳碧容與張秀萍當初挑上「灰姑娘」的文本改編,動機非常單純,想藉由這個麻雀變鳳凰的經典童話,反映社會媒體對於女性慾望的塑造。然而隨著舞作一路抽絲剝繭下來,她們發現灰姑娘的角色原型,講的就是自己及現代社會每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故事不是天才,但卻一直很努力,等待機會、期望實現夢想的故事。舞台上或許沒有王子蹤影,但卻道足女人的心靈感受。(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新—公主準備中》的〈櫃台〉的檳榔西施如玩具被展示,男性眼光建構出商品化的女體。
    舞蹈

    女體、自主、新風貌

    女性的自主與自我追尋之路,在紛亂切割的現代社會中將走出怎樣的風貌?即將演出的兩個舞作分別展現了風姿各異的詮釋:在《新公主準備中》,女人從外在的監視中掙扎脫逃,洗滌美貌的魔咒,並以變形的身體揭竿起義!《傾斜》則質疑性別形象背後的男性標準,透過女性多元角色的衝突與並置,於肢體的流動互換中,啟迪自由的可能性。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宓若思》延續以主題創作的模式,結合不同領域的創作群共同腦力激盪。
    台前幕後

    在鏡框與台框間遊走

    三十舞蹈劇場一直在各型實驗劇場開發創作展演,此次躍上鏡框式大舞台不只是一個新階段性的嘗試。如何提昇製作能力和嚴謹度,使創作有更高的完成度;如何吸納更多元的觀衆群,延伸在實驗劇場裡與觀衆的互動關係,都是三十即將面臨挑戰。

    文字|謝韻雅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上舞展跳脫傳統鏡框式舞台,編舞者也充分利用空間來創作。
    台前幕後

    十種景緻

    仿宋元勾欄式的木質舞台,充滿一群跳躍的現代舞蹈精靈,「獨舞拾景」舞展分爲「上舞展」、「下舞展」兩階段呈現,不論在樓上或樓下,室內或戶外演出,皆考驗編舞者的創意。

    文字|徐開塵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編舞家吳碧容反芻過去兩年的生活經驗,以《舞│台》呈現對「舞台人生」的思考。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舞│台》

    反芻生命歷程 吳碧容鋪展「舞台人生」

    經歷婚姻、生子、受傷,以及心儀的編舞家碧娜.鮑許過世,三十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吳碧容思索:跳舞、表演、創作之於自己,到底是什麼?進而領悟「因為舞台,所以作品存在;因為作品,所以生命不死。」反芻這兩年的生命經驗,吳碧容以《舞│台》搬演了一場抽象到具象、狹義而廣義的「舞台人生」。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相似》將統一、對稱所塑造的肢體美感,下了極爲優雅的詮釋及註解。
    舞蹈

    呈現生活新意象

    三十舞蹈劇場運用多媒材延展舞台時空,企圖在肢體動作與思考邏輯之間取得一個制宜的平衡點。

    文字|格非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鏡前境後〉是《宓若思》的壓軸,也是最具解構意味的作品。
    舞蹈

    舞蹈新生代的一面魔鏡

    《宓若思》這面鏡子,照映出三十出頭的台灣女性編舞者的内在風景,也微妙地「反映」了編創者的師承、劇場經驗及受西方影響的「影子」。

    文字|如以墨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對「三十舞蹈劇場」的成員來說,三十歲是人生走向獨立自主選擇道路的新階段。
    新秀登場

    今年夏天她們玩什麼?

    三十歲是人生走向獨立自主的新階段,爲了能讓自己有更多摸索創作和表演的空間,舞者吳碧容、張秀萍、周怡君等共同成立了三十舞蹈劇場。

    文字|陳品秀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在台北藝術村排練中的依蘭妮.泰摩與楊銘隆。
    交流道

    接觸台北,舞動即興

    教學對我而言,原本就是件愉悦的事,我非常享受這種舞蹈互動的過程。尤其是我所設計的接觸即興課程中,不只是針對專業舞者,連一般民衆都可以參與,所以工作坊的學員一開始就沒有設定對象,因為我始終認為能與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工作並互相分享是件很棒的事。

    文字|吳碧容|張秀萍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舞蹈

    說姿說態,一場女人心事

    第一段〈Ⅰ寤寐間〉,觀眾先入耳的喃喃自語的男聲,像是天主教的誦經聲;又像是封墳之前,牧師所唸的禱文,安靜,深沉。微光中,地板上橫躺的女體,逐漸移動,向上企求的雙手,只抱得到虛空。上挺的胯部,泛著白光的肉體,薄蟬般的短衣裙,為《她的影子》寫下了基調──關於女人、關於肉體、關於慾望。

    文字|陳品秀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九八,一個下午天》看得出滿滿的意圖,但多在中途轉移或消散。
    舞蹈

    女孩們的閨房遊戲

    「一九八九初夏的遊戲」有少女的輕愁,天眞、淘氣和活力,但「三十舞蹈劇場」若要走得更久更遠,勢必得跨越自設的小圈圈。放眼四周,關照姐妹情誼外的人事物了!

    文字|黃琇瑜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光臨時間廊》將對時間的主觀感受化為舞蹈。
    回想與回響 Echo

    誰在乎時間?

    舞蹈自身的價値有時甚至超出了其陳述含義的價値,從這個觀點出發,也許就不需太在乎「時間」是什麼,畢竟「舞以載道」不過是衆多詮釋舞蹈的途徑之一。

    文字|郭定原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六人創作舞展」有吳碧容、張秀萍、林坤暘、徐紫櫻、李季霖、廖素芬共六位年輕編舞者。
    舞蹈

    晦澀、曖昧的自我

    六位年輕編舞者的作品反映了某種世代根源的同質性,呈現現代主義曖昧、晦澀的藝術風格。和蔡瑞月女士一起在四十年歷史的中華舞蹈社觀賞這樣一場演出,令人有時空倒置的錯愕。

    文字|洪誠政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靑年編舞家創作展爲蔡瑞月舞蹈館籌設暖身

    這次的舞蹈創作展演集合了六位國內的靑年編舞者──張秀萍、吳碧容、林坤陽、徐紫櫻、李季霖和廖素芬。張秀萍爲前雲門舞集舞者,取得紐約大學舞蹈碩士學位後,受邀擔任美國麻省The Yard舞團之客席編舞家,發表作品於紐約大學第二大道舞團、The Yard、 Bates舞蹈節等;吳碧容曾參與雲門舞集、蕭靜文舞蹈劇場、太古踏舞團、當代傳奇劇場以及人體舞蹈劇場等團體的演出;林坤陽擁有英國拉邦中心、美國瑪莎葛蘭姆舞校證書,曾參與英國拉邦過渡舞團、瑪麗安東尼舞蹈劇場、Dance Campus、The Yard、Dance Fusion等團演出並發表作品,現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徐紫櫻爲前太古踏舞團、當代傳奇劇場舞者,參與多面向舞蹈空間、太陽舞團的演出,赴美進修期間於瑪莎葛蘭姆舞團演出並發表創作;李季霖曾參與游好彥舞團演出,赴美國伊利諾大學主修現代舞表演與創作,於美國舞蹈節、亞洲靑年編舞家研習營中發表作品;廖素芬獲英國皇家芭蕾舞文憑,曾於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大陸演出,後赴美國摩斯康寧漢舞蹈學校進修,來台灣參與蕭靜文舞蹈劇場、光環舞集的演出。 今年是中華舞蹈社創設五十週年,創社舞蹈家蔡瑞月將於十二月中旬自澳洲回台,爲「靑年編舞家創作展」揭幕,同時也爲籌設中的蔡瑞月舞蹈館主持史料整理的工作。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