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如一個遊樂場,而現代音樂更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中的實驗。」今年「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解瑄,道出了藝術家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主題設定為「嬉※花」,希望的就是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在這個永無止盡的遊樂場中展現新奇的實驗。這次將有三場演出加上一場講座音樂會,由斯圖加特當代人聲樂團、「古典玩家」、陳必先與科隆愛樂獨奏家擔綱。
2016新點子樂展
「來自斯圖加特的極致人聲」音樂會
9/22 19:30
「MO登BA洛克」音樂會
9/24 19:30
台北 國家演奏廳
INFO 02-33939888
當作曲家顛覆由來已久的音樂法則,帶給大眾極大震撼的同時,新媒體與科技的應用也帶來一波另類的革命。突破了傳統窠臼,音樂的錄音、擷取、複製與傳播,不但便利與快速,更讓接觸音樂的人口大幅提昇。雖然,新音樂無邊無際的創意及超越聆聽性的構想常令人望之卻步,然而,它的自由與表現空間,卻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還要多采多姿。
「音樂如一個遊樂場,而現代音樂更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中的實驗。」二○一六「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解瑄這番話,道出了藝術家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今年的主題設定為「嬉※花」,希望的就是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在這個永無止盡的遊樂場中展現新奇的實驗,另一方面,也期待觀眾能夠透過這次的樂展,欣賞到各種百花齊放的成果。適逢劇院整修,因此團隊移師至音樂演奏廳演出,除了開發出與眾不同的表演形式,更將聚焦放在演奏家上。三場演出加上一場講座音樂會,有主題、有拼貼、有脈絡性,可說是一系列經典又繽紛的設計。
斯圖加特當代人聲樂團 展現內心神奇魔力
相較於器樂演奏,人聲靈活不受限制,因此舞台上的可能性相對寬廣,也帶來更高的實驗性。隨著愈來愈多作曲家選擇人聲作為發揮的對象,其表演團隊也愈來愈受人關注。喜愛A Capella的聽眾對斯圖加特當代人聲樂團(Neue Vocalsolisten)必定不陌生,他們是主流中的主流,成立卅多年來一直以鑽研新音樂為己任。近年來,跨領域已經是他們的主軸,不但結合劇場,與電子音樂、文學、戲劇等合作,甚至還舉辦跨領域音樂節。目前,「實驗」與「跨界」是樂團兩個主要的方向,在簡介中,他們自詡不是音樂家,而是尋找當代聲音技巧及演唱方法的一群「研究者」。
第一次到訪台灣的他們,帶來的幾乎都是由他們世界首演的重量級曲目,包括二○○八年在薩爾茲堡音樂節發表義大利作曲家夏里諾(Salvatore Sciarrino)的《牧歌》 (歌詞出自日本詩人松尾芭蕉的俳句)、二○一二年在瑞士琉森音樂節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遺作發表的《人類,聽啊!》(改編自歌劇《光》系列中的《星期三》) ,及二○一三年在義大利杜林發表義大利作曲家費利戴(Francesco Filidei)的新作《我睡很多愛》。此外,藉著首度來台演出,他們更挑選了作曲家陳樹熙所寫的〈搖籃曲〉(選自《台灣高山原住民印象》)作為與台灣的連結與交流。整場節目透過各式各樣的人聲,展現最發自內心所營造的神奇魅力,是一場關於「詩、愛、人、自然」的人聲音樂宴饗。
古典玩家「MO登BA洛克」 趣味介紹音樂知識
如果莫札特和巴赫穿越時空來到現在,聽到現代音樂會有什麼感受呢?是「超難聽」還是「超難聽~懂」?一位是音樂神童,一位是音樂之父,兩位超級大咖會不會有著截然不同的領略?古典玩家「MO登BA洛克」音樂會是本屆「新點子樂展」中的台灣自製節目,由小提琴家梁坤豪與大提琴家黃日昇演奏、演戲並擔任主持。兩人在台上一搭一唱,趣幽默及神來一筆的點子,總令人捧腹大笑。此次節目將從早期約翰.凱吉的《四分三十三秒》4’33’’ 、預置鋼琴、電音、圖像式記譜法等等一直連續到當代音樂的演出,將整個歷史脈絡透過投影、解說、演奏等方式讓觀眾有深刻的理解。以深入淺出、寓教於樂的方式介紹,讓趣味性與知識性在同一時空並陳。
「MO登BA洛克」的標題設定起源於「拼貼」(Collage),除了外文字母的MO以及BA來自於莫札特與巴赫名字的開頭之外,還蘊藏著在音樂中結合劇場、視覺藝術、新媒體、燈光等跨領域互動的意義。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將運用虛擬樂器,將設計一個像百寶箱一樣的裝置,帶來即時感應與互動,其聲響的分量幾乎是一個互動媒體與演奏家創作的曲子。而燈光藝術家鄧振威也將加入製作,不但將舞台裝扮得像裝置藝術的感覺,也將依現場演出的氛圍隨時變化微調。
整體的進行一路來到台灣,還將發表作曲家林佳瑩的作品《Mouth》。創作靈感來自畫家達利紅唇沙發的圖像,反映意識流的概念。記譜的方法也由幾條旋律組成一個唇型,每條旋律代表著嘴巴的不同意像,如狂笑、咯咯笑、憋笑等等,演奏者依據自己的想法,自由串起一首連貫不間斷的樂曲。因此整場表演有聽覺的享受之外,還能夠有視覺的刺激。值得一提的是,本場除了安德石、解瑄、黃莉錦、吳湘婷、孫正茸等幾位演奏家之外,還將有一位其他場次重量級的鋼琴家一起前來同樂——神秘嘉賓究竟是誰?應該很容易猜了!
陳必先與科隆愛樂獨奏家 讓你聽見「德奧經典 跨界童趣」
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是人類歷史上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之一。巨大的社會變革使人類的思想也產生了急遽的變化。在歐洲,從思想、文化乃至藝術,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然,這股浪潮也使得古典音樂走向現代化,特別是「第二維也納樂派」。從策姆林斯基到荀貝格,再從荀貝格到魏本、貝爾格,可看出音樂風格從浪漫派後期的半音主義、經過自由的無調音樂,逐漸開展出十二音列的重大變革。因此,這場音樂會挑選了一八九五至一九二四年間的曲目,讓樂迷聽見一百多年來的現代音樂發展。
旅德鋼琴家陳必先擅長當代音樂的演奏與推廣,此次她將與合作多次的科隆愛樂獨奏家聯袂來台,帶來兼具德奧經典及跨界童趣的音樂會。上半場在展現前述這段時期的作品,短小精練的曲目讓人聽出音樂型態轉變的過程。下半場首先登場的是一個展現當代音樂多元面貌的計畫,由科隆愛樂獨奏家提議以魏本不到一分鐘的樂曲《兒童鋼琴小品》為主題,邀請台灣的小學生、新生代作曲家到新媒體藝術家等多位集體創作,再交由團隊將重新安排順序,串連發表。
「童趣」主題的壓軸重點,是作曲家趙菁文以兒童為啟發的作品《黏土之窟》Playdough's Cave。此曲是兩年前科隆愛樂的委託創作,今年終於有機會由團隊帶回台灣首演。全曲有四個樂章,從〈仙境Wonderland〉、〈三和弦之歌Triad’s Chant〉、〈捉迷藏Hide and Seek〉到〈遊樂場Playground〉,全曲素材簡單又好聽,卻是由縝密的時間安排所組成,象徵著孩童天真又複雜的個體。尤其在傳統樂器演奏之餘,作曲家更以孩童的玩具、音樂盒、風鈴、竹蟬的聲音編織在樂曲進行中,讓演奏家邊演奏邊「玩」出各式聲響。
最後,延續去年樂展的模式,今年在「德奧經典 跨界童趣」音樂會之前,也額外舉辦一場講座音樂會,以文獻解說與示範演出的模式介紹廿世紀前期之德奧音樂,內容集中在「第二維也納樂派」與荀貝格之「表現主義時期」,荀貝格如何從自由無調性走向十二音列,以及他的學生如何繼承與發揚他的理念。而後,作曲家趙菁文也將說明她長達廿三分鐘,結合即時互動電聲與四重奏的新作《黏土之窟》,讓樂迷們在聽完音樂與講座後,都能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