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
焦點人物
楊偉新:紀錄觀點,嘗試拼湊世界的平行與複雜
第11屆美國紀錄片與動畫影展(AmDocs)於今年暮春舉行,《舞徑》從200多部影片脫穎而出,摘下國際紀錄片長片評審團獎,上月亦入選韓國EBS國際紀錄片影展,本月將上台灣院線。這是導演楊偉新的首部紀錄長片,回溯、探問古典芭蕾在台灣的發展歷程。這位新銳導演想說的,是舞蹈,也不只是舞蹈的故事。
-
專題
十二年光陰,只為解決人生的疑惑
拍攝過劇情片《我叫阿銘啦》、無垢舞蹈劇場紀錄片《行者》的電影導演陳芯宜,近期推出了新作《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這次的紀錄主角是以演出帳篷劇為主的海筆子劇團。拍攝了十多年,陳芯宜從拍攝者,變成跟團隊一起搭台拆台、吃大鍋野炊的成員,當初為解除內在疑問而拿起攝影機的她,認為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為何難以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攤盛宴孤寂 觸碰當代社會的肌理與心靈
中國當代舞蹈創作者如文慧、張獻、二高、「小珂X子涵」等,他們對舞蹈的態度不僅限於藝術性技法的鑽研,更多的是以對舞蹈/身體的敏銳度和持續的研究,來探索「個人社會」的身體記憶、行為動作、意識與潛意識;作品常常交織雜糅故事、動作、影像,出入風格化表演與日常行為之間,表演者不局限於「專業舞者」,呈現自己而非扮演別人;總之,樣子相當「不純」,也挑戰工整歸類的慾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編舞家暨紀錄片創作者
文慧 閱讀身體歷史 創造舞蹈未來
從第一個作品《100個動詞》開始,編舞家文慧一直對「探索人」抱持極大的熱情,她邀請素人一起跳舞,更在十年前展開身體記憶計畫,嘗試把個人的身體記憶、社會歷史、當下生活等互相碰撞,再拍成紀錄片。回顧文慧的創作,都是一步步探索歷史與人的烙印關係,那「未來」呢?「如果以創作來說,我更願意去看、去探視歷史,讓歷史告訴我們未來是什麼樣的。」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體相舞蹈劇場回顧創團十五年
《紀錄片》 打開大「門」 迎向未來
今年創團屆滿十五年的體相舞蹈劇場,在藝術總監李名正與妻子吳品儀相攜扶持下一路迄今,特別推出舞作《紀錄片》及同名展覽,回顧過往歷程也邀請藝術好友一同參與。演出以「門」的意象,作為《紀錄片》的舞台裝置,一條路,一扇可移動的門,告訴觀眾他們走過十五年的心路歷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華語紀錄片 兩岸各展千秋
在台灣,紀錄片成為院線電影的另類賣點,在中國,卻是在官方關注下難以露出。透過九月的「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我們有機會看到兩岸不同的紀錄片關懷與觀點,雖都切入社會議題,但展現出來的況味卻各有千秋
-
藝@電影
兩個世界 燃燒一樣的藝術熱情
雖然是文化差異甚大的地域,但我們都可以透過影像,看到他們對藝術投注的熊熊熱情:《芭蕾首步曲》展現美國青年芭蕾大賽背後小舞者追求夢想的努力,「阿拉伯影展」展演的少量阿拉伯電影製作,也讓人看到在神秘面紗之後,阿拉伯電影工作者的關注與創意。
-
藝@電影
兩代之間 糾結生命奇妙風景
有些故事,綿延發生在兩代、甚至三代人身上,七月份的兩部電影《第八日的蟬》與《最愛小情歌》,就是透過這樣的情節鋪展,糾結曲折,在鏡頭下打造出動人的生命風景。
-
企畫特輯 Special
勿為逝者傷悲,請為生者流淚
應JTI台灣之邀,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應邀拍攝日本「三一一」震災紀錄片《甦》,透過災後餘生者的四段故事,呈現了災區人們的勇氣與愛,楊力州表示:「在片中,我希望傳達的概念是:『勿為逝者傷悲,請為生者流淚』,讓倖存者可以重獲繼續努力的能量。」
-
藝號人物 People
蕭泰然 以生命譜寫動人心聲
有「東方的拉赫瑪尼諾夫」美稱的台灣作曲家蕭泰然,今年一月時獲頒台灣位階最高的行政院文化獎,可謂實至名歸。他的作品動人心弦,每每能觸發聆賞者的深刻感動,濃烈的土地情感,更是令人動容。而在這些直入人心的音符背後,蕭泰然卻是經歷了波折苦痛的人生,但纖細善感的心靈卻不因此而頹靡消沉,他將生命的經歷和苦痛,化為樂曲,傳遞出來的,不是哀怨,不是苦毒,卻是滿滿的愛和希望。
-
藝妙人物事
鴻鴻與跳舞人生的對話
劇場暨電影導演鴻鴻,近期完成了新作《有人只在快樂的時候跳舞》,以紀錄片結合舞蹈影片(Dancing Film)的形式,呈現舞蹈與人生、生活的親密關係。藉著拍攝布拉瑞陽、林向秀與周書毅的作品與生活,影片鋪陳出異於單純觀賞舞作的面貌。
-
藝@電影
「偽」紀錄片 拍下真實人生
這部電影是台灣電影中的一個奇葩,荒腔走板的偽紀錄片,卻真實地記錄下你我的生活,鈕承澤的開誠布公,卻也意外地捕捉到現代人的孤寂、對感情的渴望依賴,卻又是自我霸道,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卻總是跌跌撞撞。
-
電影 藉著紀錄片,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第四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紀錄片像是通往世界的一扇窗,透過紀錄片,延展我們的生命經驗,透過種種不同的觀點,開拓我們的視野。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今年邁入第四屆,總共有「台灣獎」、「國際競賽」、「亞洲競賽」等三個競賽單元,還有七個國際觀摩單元,一共放映四十多個國家共計一百二十二部作品。其中「特別放映」選了今年在世界影壇引起極大爭議的紀錄片《虛擬公路181》。
-
專欄 Columns
後金鐘的公共電視
得獎當然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可是,得獎之後別人對你的期許更高了,你又要「維護」這樣的榮譽,隨時保持「衛冕」的高警戒心態,又要推陳出新、永遠走在前面讓人追,這種鬆懈不得的心情是很累人的,所以,"What's next?"就成為新的挑戰。
-
影與音的對話
影像與樂音齊飛、創意伴風格一色
《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的成功,讓Rhombus從音樂、舞蹈紀錄的電視節目階段,走向了劇情片與「真正」的電影院觀眾。
-
專欄 Columns
期待媒體與文化「掛勾」
媒體應該是文化藝術活動的最佳推動者和層次的提升者。因爲,「傳播訊息」本來就是媒體的天職,而文化藝術的氣息、或是活動,都是最需傳播和推動的。公視文化類型的節目占一半以上;有些是本土的民情展現、有的是精緻藝術的展演、更有先進國家的文化藝術影片,形成一個豐富的、多元的、前衛的、傳統的、底層的、尖端的、本土的、世界的文化國際村。
-
舞與影的對話
舞蹈采風紀錄 原住民舞蹈
原住民舞蹈鑲嵌在祭儀中,以影像的方式被保留下來, 其精神可被了解、傳達及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