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後金鐘的公共電視

得獎當然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可是,得獎之後別人對你的期許更高了,你又要「維護」這樣的榮譽,隨時保持「衛冕」的高警戒心態,又要推陳出新、永遠走在前面讓人追,這種鬆懈不得的心情是很累人的,所以,"What's next?"就成為新的挑戰。

得獎當然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可是,得獎之後別人對你的期許更高了,你又要「維護」這樣的榮譽,隨時保持「衛冕」的高警戒心態,又要推陳出新、永遠走在前面讓人追,這種鬆懈不得的心情是很累人的,所以,"What's next?"就成為新的挑戰。

前陣子大伙兒開會討論二〇〇一年的節目策略,我們將會議名稱訂爲「二〇〇一大戰略」,開會地點選在辦公室外的咖啡廳、雖然秋颱來襲、細雨紛飛,但有茶香、咖啡香,還有主人的畫作相伴,再加上叫了一桌的食物,大伙兒創意與腦力齊飆,智慧火花一再迸發湧現……好似公共電視的前途已眞的是一片美好!

努力沒有白費 付出換來肯定

在十月六日晚上的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上,只見台上下冠蓋雲集、衣香鬢影,知名的電視工作者、明星……都在享受「等待的煎熬」,當一項項獎座頒發下來,「公共電視」成爲主持人和頒獎人共同的話題,因爲二十六個獎項中,公視囊括了十四項,其餘的十二項由八十多個電視台和傳播公司分享;這是金鐘獎卅五屆以來的紀錄,尤其在電子媒體百家爭鳴、競爭已是如此激烈的現在,這樣的紀錄更是驚人。

去年的金鐘獎,公視入圍了二十八項,和今年的四十八項一樣傲視各台,但只得了三項獎,同仁都不免失望;因此,當今年人圍的獎項又是天文數字時,大家只敢以平常心看待,怕是希望太大失望也大,所以,一項項獎頒出來後,同仁的興奮之情可以想見,我們這些在現場的公視人其實只有一個感覺:「全心全意的付出沒有白費!」

回首這開播兩年半的日子,公視人由最早半年被質疑「節目沒有人看」,到舉辦台北高雄二市市長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受到肯定、轉播馬友友獨奏會引起各界注目、播出「人間四月天」轟動全國、創收視新高、並且帶領議題討論,到此次金鐘獎大放異彩;一路走來,眞是辛苦備嘗。

公共電視籌備了這麼多年,卻在電子媒體戰國時代的最壞時機開播,然後忍受著國會議員和社會大衆拿著放大鏡看大家的表現。只是,對公視五百位工作人員來說,我們只是選擇一個可能可以發揮理想、而且有機會做比較好節目的工作環境而已。也許是這樣的平常心,反而更能發揮水準,讓公視節目的表現,在二年半後的今天,獲得專家和民衆全面的肯定和支持。

榮耀只有一天 未來挑戰更大

諷刺的是,得獎的榮耀往往只有一天,當天慶功到三更半夜、第二天還是一樣一早起來趕上班、一樣有開不完的會、溝通不完的問題,照樣挨罵、照樣地過日子,一個天天在ON的媒體人,是沒有休息權利的;當然相對地,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也夾雜在日常的挫敗和失望中。

其實,公視人在金鐘後問自己最多的問題是:「下一步是什麼?」

得獎當然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可是,得獎之後別人對你的期許更高了,你又要「維護」這樣的榮譽,隨時保持「衛冕」的高警戒心態,又要推陳出新、永遠走在前面讓人追,這種鬆懈不得的心情是很累人的,所以,"What's next?"就成爲新的挑戰。

二〇〇一年的大戰略,基本上就是因應新挑戰的動腦發想計畫。

 

「保持領先」是很大的壓力、也是惕勵自我最好的指標。但領先的致勝點是在「創意」上,而這正是最難也最無法預料的部分。

公共電視身爲台灣唯一的公共媒體,而且具有培養國內電子媒體人才的任務,因此,在各種政策的決定上必須有「領先」的眼光和「遠見」的思考。

在二〇〇一年的計畫中,兒童青少年節目的領導地位持續加強,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兒童節目天后「水果冰淇淋」外,公視還將推出一個帶狀的兒童益智節目「少年烘培雞」,再加上外片的兒童動畫和兒童情境喜劇等,將整個兒青時段從下午的四點半延續至七點,整個兒青區塊完整地將幼兒、兒童、一路照顧到青少年,展現公視前三年重要的目標「成爲國內教育服務的領導品牌」。

堅持豐沛創意 期許保持領先

精緻戲劇是公共電視的另一傲人成績,八點檔的強勢在二〇〇一年依然持續延燒,比如:王小棣執導侯文詠原著的文學劇「大醫院小醫生」、記錄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劇「春秋戰國」、以台灣才子作家呂赫若爲主角的「春風若來」、琦君小說改編的民初戲「橘子紅了」等等,都是二〇〇一年的公視大戲,其他像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爲主角的「孫中山傳」、黃春明小說改編的本土戲「放生」、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改編的「寒夜」……都在洽談製作中,整體看來,陣容相當堅強,而且內容多元、兼顧各類題材。

其實作戲不是公視原先的重點,但不可否認的,戲吸引了最多的觀衆進入公視頻道,也連帶帶動了公視其他節目的收視;而且戲的週邊價値高,可以一播再播同時還繼續吸引大量的觀衆,這樣的特質讓戲劇成爲公視的招牌之一,二〇〇一年這個特色將延續下去。

除了兒青節目和戲劇節目外,公視的多元化、照顧弱勢、經典藝文節目、關懷本土文化的紀錄片……在二〇〇一年更要發揚光大,節目的品質要求愈做愈好、眼光要求愈發精準與前瞻、服務範圍和廣度要求愈發壯闊雄偉,這些配套的節目和服務,方能確保公視在後金鐘時代,一樣具有領先國內其他電子媒體的地位。

對公視人而言,開播二年半即達到高峰是提早達成目標,有欣喜也有意外,同時還有些措手不及。但是,「領先」既是公視的現狀、也是公視的責任和使命,公視人自然就當仁不讓,持續將「領先」當成必然。

既是必然,就勇往直前了,後金鐘的公共電視,頭可以抬得更高、眼光卻需看得更遠、態度更爲謙和柔軟、創意更加豐富多樣,唯有保持這樣的高度危機意識、隨時提醒自己不能停下腳步、只能向前義無反顧。這樣的精神和毅力,才能讓公視的表現不只在二〇〇一年,更在未來永續發展的日子裡,日日求新、時時掌握時代脈動,和民衆做最有效直接的互動,並在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中,立於始終領先、堅持不敗的境地。

 

文字|侯惠芳 公共電視公共服務部經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