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黑鬚馬偕

相關文章 12 篇
  • 為了寫出馬偕「平凡人」的一面,邱瑗做了許多「填空」的構思。
    其他分類 專訪歌劇《黑鬚馬偕》劇本原創

    邱瑗 寫出馬偕「平凡之大愛」

    因為寫這齣戲,邱瑗從長老教會、靈糧堂到溫哥華的中文、台語各種聚會到都去感受心境,那陣子也讀聖經,從裡面找想法。然而她卻很明確地決定自己的方向:「我不要這齣戲是一部宗教劇,我不要只寫給基督徒看,我不要只寫給台灣人看,我要寫給大家看!」因為馬偕來台的目的雖是傳教,但邱瑗更認為馬偕的影響力不會只有宗教,他對台灣有更多的貢獻值得稱頌。

    文字|李秋玫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兩廳院今天藉由《黑鬚馬偕》歌劇的創作,也正等同我們對馬偕這樣為台灣奉獻一生的回應。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實與宗教

    導演漢柏斯曾說馬偕接觸台灣的過程,宛若其自我追尋、重生的過程一樣;而兩廳院今天藉由《黑鬚馬偕》歌劇的創作,也正等同我們對馬偕這樣為台灣奉獻一生的回應。馬偕如何從歐美、從基督教社會走進台灣?台灣又該如何走向世界?這部歌劇不是用來提供解答的,卻紮紮實實地、邁出自己的昂首闊步。

    文字|符立中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簡文彬說:「對一個指揮而言,面對一齣歌劇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全力去發現作曲家隱藏在樂譜後面的意圖。」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我們「發現」馬偕吧!

    《黑鬚馬偕》不應只是製作單位單方面地傳達「我們為什麼要做馬偕」,製作單位也要引導觀眾,透過這次的欣賞經驗,讓觀眾來發現「我們為什麼知道馬偕」。

    文字|簡文彬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鬚馬偕》男主角

    梅格蘭札 台灣女婿遇上「馬偕奇緣」

    在國際舞台上擔任過許多的重要角色,各類人物、什麼個性都有,但這次竟意外地發現自己與馬偕還有點像!馬偕對自己週遭的世界有著極度的好奇心,例如地質學、植物學、動物、人文、語言、台灣歷史等。此外馬偕也喜歡接觸人們,與他們往來。就這一點,他感到自己似乎和馬偕的喜好有部分類似:「我喜歡旅行、喜歡體會不同文化及語言。」頑皮的他還開玩笑地說自己「特別是嘗試各地新鮮的食物」。

    文字|李秋玫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鬚馬偕》女主角「張聰明」

    陳美玲 挑戰「熟悉」的幸福經驗

    談到接演這樣旗艦製作的心情,陳美玲說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很單純只是一個歌手想要在舞台上唱歌,也希望能夠透過不同的歌劇累積不同的經驗。但是經過種種的準備功夫,她開始對這個故事有了連結,張聰明不再只是一個角色,馬偕也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那些台詞、歌詞漸漸有了特別的意義。偕牧師為台灣所作的工作,那種看到事情就捲袖子來做的精神,在這個時代已經很少了。

    文字|鄭巧琪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鬚馬偕》中馬偕大弟子「嚴清華」

    崔勝震 演出最貼近自己的角色

    「《黑鬚馬偕》這部戲,這是全世界的第一次演出,沒有可以參考、比較的前例,對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我是基督徒,可以了解馬偕牧師在宣教上的辛苦,身為他的大弟子,一邊是牧師和其他門徒的溝通橋樑,一邊也要化解村民、門徒對牧師的疑惑,需要很好的調適。」崔勝震說:「我是A型的人,雖然外表很謹慎小心,不過內心其實是相當熱情的,我想這樣的個性也和阿華很像。」

    文字|沈芳敏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黑鬚馬偕》宣告記者會上,漢柏斯與《黑鬚馬偕》作曲家金希文(左)比鄰而坐。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台灣奇蹟

    馬偕的一生,首先便是一段與自己的出身遙遙相對的自我實踐。正如有句話告訴我們,有時候得行萬里路才能遇見真正的自己。金希文的歌劇抓住了這段命運的變化,將他的死亡放置在劇作的開頭與結尾。然而在一部性靈的作品中,言死,即為生!如此一來,這位夢過台灣並為之奉獻一生的人之死,便是一種神化的極至尊榮。

    文字|漢柏斯、賈翊君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 兩廳院、NSO和作曲家金希文合作的創新歌劇《黑鬚馬偕》
    其他分類

    跨界製作蔚然成風 本土創作扶搖而上

    整體而言,雖然時代的形式不利,不過音樂圈的生命力仍相當旺盛,在創作和展演上都有可觀的表現,且跨領域演出似乎成為一股趨勢。唯跨領域製作仍充滿各式問題,在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與廣度的整合都有極大的改進空間。 令人欣慰的是幾個主要的公立樂團除了例行的社教演出與定期公演外,也逐漸意識到本土音樂創作的重要性,開始更多主動參與國人音樂創作之展演。

    文字|徐伯年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朱蕙心從鋼琴的專業開始,加上對聲樂特別有感覺,於是學起聲樂伴奏,走進聲樂指導的領域。
    其他分類 專訪《黑鬚馬偕》音樂顧問

    朱蕙心 為指揮與表演者搭起橋樑

    兩廳院的年度旗鑑製作《黑鬚馬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排練,本刊將陸續推出相關報導。本期率先推出《黑鬚馬偕》音樂顧問朱蕙心專訪。曾擔任過助理指揮、聲樂指導、藝術顧問等等職位的朱蕙心,已累積了長達十年的演出經驗,為歌者排練,為指揮聽聲量平衡,她說如果真要說自己是一座橋樑,那麼她認為,這座橋應該是架在指揮與演出者之間的吧!

    文字|李秋玫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黑鬚馬偕》彩排劇照,馬偕 (梅格蘭札  飾)與其妻張聰明(陳美伶  飾))。
    其他分類

    鑑往知來 向世界發聲

    身為兩廳院迄今最龐大的旗艦計畫,《黑鬚馬偕》在台灣上演之後,目前必須將目標望向歐美:台灣的歌劇和歌舞劇,要如何進軍國際?過去在這方面我們又做過哪些嘗試?鑑往才可以知來,在此重整旗鼓之際,不妨回溯過往國人進軍歐美舞台的成績;一來向他們致敬,二來尊重自己的歷史、成就才可累積。

    文字|符立中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采風樂坊的《十面埋伏》,以器樂劇場的概念呈現絲竹音樂罕見的聲光之美。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音樂篇

    跨界、實驗、碰撞 舞台迴盪變動之音

    過去這十年來,音樂創作有著非常明顯的變化,那就是跨界。跨界帶來新的靈感、新的合作夥伴、新的創作方式,當然,也帶來新的觀眾群,而無可避免的,跨界也帶來某種程度的衝撞與迷思,這些都成了過去十年來音樂創作的養分與風景。

    文字|林芳宜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瑪兒冬(Marton)在維也納演出杜蘭朵的簽名照。這次演出出動馬捷爾與卡瑞拉斯搭配。
    其他分類

    舊中牟新 方是王道

    如果「傳統」底蘊不夠深厚,無法形成本身不斷循環生息的「形式藝術」,那麼一味地抱殘守缺就只會走向黃昏。而「創新」呢,如果沒能體會「創」者乃是從「舊有養分」融匯貫通、打破框架「再」「成長」,只是搞顛覆、剽竊、搞自以為是所謂的創意的話那麼「創新」只是販賣一個光桿idea而不能完整自圓其說。

    文字|符立中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