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前輩對世代交替的憂心,有一批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栽進傳統戲曲這一行。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或是正規科班,或是家族戲班,或是半路出家,對傳統充滿熱情,對創新也很有想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譁眾取寵,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這一代戲曲演員的傳承之路。有別於前輩藝人的養成環境與時代氛圍,這些年輕演員,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不對的時空,選擇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一路走來,步履雖然艱辛,但戲曲的未來因為有了他們,而讓人看見曙光。
去年六月,京劇名角魏海敏、吳興國、李寶春,罕見地同時出現在鎂光燈前。他們不是要同台唱戲,而是為了國內戲曲教育不彰,人才大量流失,走上街頭,拉起白布條,替戲曲傳承請命,懇請教育部重視戲曲教學的問題。這場搶救戲曲教育大作戰,突顯的不僅是國內唯一的京劇人才搖籃——台灣戲曲學院的辦學不力,更曝露出傳統戲曲界,從京劇、歌仔戲、豫劇到布袋戲等主流劇種,所面臨的普遍困境——當現今活躍於舞台上的名角日漸凋零,以演員為核心的傳統戲曲,是否就此後繼無人?這門老祖宗留下來的梨園技藝,會不會斷在我們這一代手上?
人才培育不力 後繼何在憂心忡忡
過去,通常「無錢才送子去學戲」,入門拜師就得老實學戲、唱戲,再苦也要咬牙撐下去,因為除了這一行,別無選擇。如今,時空環境變了,少有年輕人能吃得了練功的苦。要成就一個舞台上的角兒,通常要十年到廿年的基本功才能養成,學戲過程中折損的不說,能堅持到最後,甚至選擇以戲曲舞台為終生行業,憑藉的不僅是祖師爺賞飯吃,還要多一份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使命感。即使是台灣近年的傳統戲曲以新編戲為主流、強調劇本,導演到舞台元素整合的總體劇場思維,藉以揚長補短。然而,作為創新根柢的傳統不能斷、老功夫不能喪。
究竟,戲曲人才斷層的現象究竟有多嚴重?吳興國說,當代傳奇劇場甄選年輕演員,來了三、四十人,結果一個都不合格,唱也不會,唸也不會,腳步也不會走,看對岸不斷培養出新生代優秀京劇演員,台灣唯一的戲曲學校卻十二年卻培養不出一個人才,他心都急了。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私下透露,劇團招考新演員,上得了檯面的屈指可數。戲曲學者林鶴宜也為文提出憂慮:在我們忘情地為這些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歌仔戲演員拍手叫好時,在我們讚嘆經過了數十年,為什麼演員們的造型依舊美麗,唱腔依舊甜美,身段依舊精準到位時,也正在面臨一個疑慮:會不會,「只剩我們這些人」?
穩紮穩打接班 熱情走向未來
對照前輩對世代交替的憂心,有一批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栽進傳統戲曲這一行。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或是正規科班,或是家族戲班,或是半路出家,對傳統充滿熱情,對創新也很有想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譁眾取寵,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這一代戲曲演員的傳承之路。
在台北的外台歌仔戲班多數面臨演員老化、人才匱乏、缺少行政和製作能力的現況中,一心戲劇團稱得上是異數。這個家族戲班,以現代化的經營型態,年年推出新製作,並連續入選三屆以創新製作為訴求的國藝會「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其中,兩位當家小生——孫詩珮、孫詩詠,可說是戲迷眼中的新天王。有別於以生旦丑組合見長的戲班,在擔任編劇的大哥孫富叡量身打造下,一心雙小生的組合,允文允武,亦正亦邪,在以生角為主的歌仔戲文化中有獨特優勢。她們對歌仔戲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沒有不切實際的夢想。如何把每個角色演好,是她們的本分。因此,無論是野台或內台,古路戲或新編戲,她們都不輕忽,也勇於接受挑戰。
相較於孫詩詠與孫詩珮撐起家族戲班,劉建華與劉建幗的母親是豫劇皇后王海玲,但走上戲曲之路純屬自發的興趣。劉建華是台灣豫劇隊積極培植的小生,劉建幗則另創奇巧劇團,推出融合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的「跨劇種」演出。活在母親的光環下,她們沒有壓力,因為「時代不可能再創一個王海玲。」對於戲曲的今日處境,「緩慢進行中的世代交替」是她們的解讀觀察。至於未來發展,她們樂觀看待,不自我設限:「以前看戲曲,主要是看演員身段唱腔。現在觀眾想看得可多了。我們壓力與競爭更大,但身為現代的傳統戲曲演員,本應該放開心胸去多看多學。」
面對時代挑戰 要傳承也要創新
科班出身的許栢昂與黃宇琳,共同創立了栢優座,一個人負責開創新貌,一個人負責保存傳統,兩人有著共同信念:「創新不是革命,是最初信念的傳承與延續。」栢優座以京劇為媒介,東方經典故事為語言,傳遞傳統戲曲之美,在表演上創造這個時代能夠接受的溝通語彙。許栢昂認為:「京劇是個程式化的表演,每個時代的演員都必須在既有的程式裡找到人物、再創造。」當一個世代要退休時,總有段青黃不接的時候,許栢昂與黃宇琳,正好接上這條線,讓台灣京劇的後段不至於山崩似地塌斷。
至於半路出家的李佩穎,沒有戲校坐科的訓練背景,沒有家學淵源的庇蔭,也沒有從小在歌仔戲班演出的實戰磨練,這位頂著高學歷的歌仔戲小生,有的只是對歌仔戲的熱情,靠著自修苦練,尋找一個歌仔戲小生的新貌。從老戲《陳三五娘》、胡撇仔戲《玫瑰賊》、一路演到改編自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威尼斯雙胞案》,移植自克莉絲汀推理小說的《雪夜客棧殺人事件》,她在傳統與實驗間摸索著,更大的目標:研究演「活戲」的功夫,不用劇本也能演出一台好戲。「傳統或創新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演好看的戲。」李佩穎相信,只要能堅持下去,總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條路,守住傳統,但也與時俱進。
有別於前輩藝人的養成環境與時代氛圍,當下外在客觀環境的改變,對傳統戲曲的影響與衝擊劇烈,這些年輕演員,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不對的時空,選擇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一路走來,步履雖然艱辛,但戲曲的未來因為有了他們,而讓人看見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