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前衛到主流 凡.霍夫一季四劇征服紐約
歐陸當紅、曾來台演出《奧塞羅》的比利時籍導演凡.霍夫,在紐約劇場界也備受矚目,這一季在紐約就有四齣作品搬上舞台,其中與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合作的《安蒂岡妮》與甫辭世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主創的《拉撒路》因明星光環本就引人注意,另兩齣《橋下風雲》和《熔爐》皆是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作品,今年正逢亞瑟.米勒百歲冥誕,凡.霍夫也順勢成了今年最風光的導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戴門.亞邦音樂劇新作wonder.land 探究人際、網際互動
由知名的布勒樂團主唱戴門.亞邦與國家劇院新任總監魯弗斯.諾里斯合作的音樂劇wonder.land,現正在國家劇院上演至今年三月。該劇將網路喻為《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青少年如同書中的愛麗絲,在奇幻、癲狂的網路世界中如何自處呢?國家劇院藉此機會希望能引發社會議題的討論,便與《衛報》合作舉辦辯論會,從不同面向來討論科技互動對人際之間的影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音樂劇新一章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近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無龐大資金的投資奧援,以及音樂劇人才的系統培訓,卻從實戰經驗中,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路線。 綜觀近年國內音樂劇的趨勢,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中小型規模的演出成為主流,題材貼近生活,音樂形式多元,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 本期特別企畫,將有台灣音樂劇的回顧和現況分析,並以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地區的音樂劇環境相互對照,同時搶先預報今年第四季的音樂劇新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卅年百花齊放 產業成熟仍須努力
台灣的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後綠光、果陀等劇團繼續開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後加入了大風、愛樂劇工廠等多樣製作。而○三年後西方原版經典陸續訪台,也開拓了觀眾的視野。之後十年更是百花齊放:方言音樂劇出現,台灣本土題材入戲,加上年輕世代紛紛投入,讓演出的形式、樂風、題材增加更多可能性。雖然樣貌如此多嬌,但人才、場地、資金等困境仍對音樂劇發展造成羈絆,想要產業成熟,未來仍須努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品規模另類舞台 懷舊風與小清新的下一步?
這幾年台灣的音樂劇愈來愈豐富,在題材上也展現了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小格局」,如以特殊題材吸引特定族群,改以「如何在特定族群與劇場觀眾間找到平衡」作為創作與行銷策略,或是以少量樂器伴奏演出,又或是在非傳統劇場空間演出。另有「台式/味音樂劇」結合在地歌仔戲與民謠,呈現文化特色。而台灣音樂劇如何在「歷史懷舊」與「都會清新」之外另闢蹊徑,亦值得後續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釧兒》 歌仔戲棚裡的癡愛情緣
澎恰恰的原創故事、曾慧誠執導、李哲藝擔綱原創音樂的音樂劇《釧兒》,將為十月份的「衛武營玩藝節」揭開大幕。以歌仔戲班為背景,將經典戲碼《薛平貴與王寶釧》交織其間,鋪陳生死穿越的相守深情,歌仔戲調與西方音樂劇融為一體,加上戶外舞台的自在氣氛,《釧兒》比照百老匯製作模式,以近半年的時間進行讀劇、試演、預演,將展現不同以往的台灣音樂劇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寂寞瑪奇朵》 溫暖人心不寂寞
由一群在台灣音樂劇領域中堅分子組成的「天作之合」,從二○一三年起成立,他們的自我定位是關切觀眾的需要,把音樂劇打造成娛樂選項之一,希望製作「溫暖都會人心的音樂劇」。年底將推出的《寂寞瑪奇朵》,故事發生在公寓一樓的咖啡店:樓上住客們有各自的課題心事,咖啡店裡三位創業夥伴則有彼此相異的感情觀,他們的生活在咖啡香氣裡交織綿延,組成了都會中最尋常又細膩的人物群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讀書俱樂部》 情境喜劇交織的生活小品
模擬美式情境喜劇影集的《不讀書俱樂部》,讓各式各樣的角色在一間書店中登場,交織一段段溫馨詼諧的生活小品。去年演出獲得好評,今年《不讀書俱樂部》更展開一、二集的系列連演。不同於傳統音樂劇的工作模式,《不》劇從演員排練發展劇情,進而寫成詞曲,讓戲與音樂能夠無縫接軌。
-
特別企畫 Feature
《Cabaret》 從曲目出發揮灑魔幻力量
瘋戲樂工作室去年開始固定推出的音樂歌廳秀《Cabaret》,由音樂設計王希文與編導王宏元,將國外的Cabaret形式與台灣獨有的「歌廳秀」氣氛相連結。他們從曲目出發、融合音樂劇表演,打造一種獨特的演、歌、秀。「看似歡樂隨性,其實充滿了許多巧思與細節安排。」王宏元說,在近距離的小型演出空間裡,他們和觀眾共同度過一場好似演唱會亦如同樂會、包含即興表演又像綜藝節目的奇妙夜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啞狗男人》 死去之後重新認識人生
這兩年以《美味型男》備受矚目的音樂劇全才梁允睿,成立了「紅潮劇集」,將推出創團作《啞狗男人》,透過本為聾啞的主角死後靈魂出竅,跟著警官辦案才發現自己認知的世界與他人有極大不同。梁允睿包辦編導與詞曲創作,透過搖滾流行的樂風,要帶領觀眾享受一場有笑有淚的音樂劇旅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風華發源早 移植、原創各自繽紛
日本的音樂劇發展發源甚早,可以溯及廿世紀初,更發展了獨樹一格的少女歌劇類型,迄今仍蓬勃不歇。而在西方音樂劇引入後,也發展出翻譯劇潮流,更造就了許多音樂劇明星。另一方面原創性作品也頗有質量,整體形成了劇壇的音樂劇盛景。但日本同樣也面臨觀眾群以年輕世代為中心難以擴展,以及原創作品不如西洋翻譯作品來得賣座等難題,令人好奇未來將如何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光加持助聲勢 資源跨界新契機
韓國的音樂劇產業相當蓬勃,除了觀眾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明星的參與加持與商業資源的不吝投入,甚至連國防部都徵召服役中的韓流明星來演出音樂劇,替國家「發聲」。對於這種「外來劇種」,除了引進原版演出,購買海外版權然後在地化,或自製原創劇目,都是韓國人駕馭音樂劇的方式,甚至大舉投資興建專門為音樂劇演出的劇場,或結合新科技開發新型態的節目,讓這塊大餅愈來愈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摸西方經典過河中 邊唱邊找自己的歌
雖然業界人士對中國音樂劇的未來市場信心滿滿,甚至天橋藝術中心也打造成專門的音樂劇演出場地,企圖結合其他約五十所劇院,營造「華人百老匯」的聲勢,但就實際市場表現來看,仍以引入原版經典劇的演出票房較為亮眼,翻譯中文版則面臨能否跨越語言、文化藩籬的諸多挑戰,而原創劇目仍難脫「話劇+唱」模式,讓觀眾頗為遲疑。
-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女與野獸》 穿透表象求得真愛
膾炙人口的迪士尼經典動畫《美女與野獸》,相信在許多影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優美的金獎歌曲、活潑魔幻的故事場景,都讓人回味再三,而一九九四年改編的音樂劇版,更是讓戲迷大呼過癮,巡迴過廿二國,迄今仍是百老匯十大經典音樂劇之一,今年八月,這齣經典音樂劇終於要首訪台灣,製作團隊除了帶領專屬樂團現場live演出,也將重新打造台大體育館,讓它化身頂級音樂劇劇院!
-
焦點專題 Focus
茱蒂.丹契 八十歲女神 英國劇場的傳奇
你當然認識「007」電影系列裡的M夫人白色俐落短髮、雙眸犀利穿透就是在電影中如此逼人的茱蒂.丹契。縱橫影壇拿獎無數,她的一身表演功夫,可是紮紮實實來自劇場從莎劇、音樂劇,到各式各樣的當代劇本,年逾八十的她,迄今仍活躍於舞台,十月還要在倫敦西區劇院區演出《冬天的故事》裡的寶琳娜,有了她,就是演出的票房保證!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百老匯票房慶豐收 非主流題材音樂劇擁大獎
紐約的劇場盛事東尼獎於六月七日舉行頒獎典禮,最後由題材「非主流」的《太平之家》抱走最大獎「最佳新音樂劇」和「最佳導演」,成為黑馬大贏家。今年的百老匯在商業票房上非常成功,賣出的票數與收入都創歷史紀錄,市場成功的狀態下,不吝於鼓勵藝術性作品,把大獎頒給較小眾題材的《太平之家》,而非由知名編舞家惠爾頓執導、題材較通俗的《花都舞影》奪冠。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小時代》音樂劇 華麗「顏值」的小鮮肉大放送
紅遍兩岸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在導演郭敬明的策劃下,發展出舞台版音樂劇,並於五月初在上海文化廣場劇院公演。演員找來多位選秀節目出身的清嫩歌手,唱功完全贏得歌迷振奮的尖叫與讚賞;而猶似法式甜點馬卡龍粉潤透亮的舞台感,運用了立體書翻閱的3D投影效果,似乎宣告這是小說延伸而來的創作,換景神速,毫不冷場。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三:天作之合劇場
中型音樂劇溫暖人心 從「長」計議勢在必行
以製作「溫暖都會人心」音樂劇為主的「天作之合劇場」,前年成立後推出《天堂邊緣》、《MRT》兩作,都以長銷劇模式演出。執行長廖又臻表示,為了分攤成本,衝多場次勢在必行。而實際操作經驗也告訴他們,「若要打開更多市場,表演藝術必須平易近人」。從品牌建立、操作的概念切入,天作之合很清楚,主動培養觀眾、拉長經營時間,是必須的投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噪音聲響到動漫音樂劇 工作模式因戲而異
已經與許多劇團合作過,近期以與再拒劇團合作的音樂劇《新社員》引起矚目的音樂設計蔣韜,本身就是戲劇系科班出身。創作範圍幅跨廣泛的他,如何分配工作時間,他心中自有軸心,「主要是看該作品跟音樂互相滲透的程度,決定我出現在排練場的頻率和次數。」談及合作過的不同作品,他背後彷彿浮現一張神秘座標圖,中間畫一軸心,每齣戲皆有定位。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以《搖滾芭比》拿下東尼獎 派崔克.哈里斯站穩一哥地位
以《搖滾芭比》拿下今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的尼爾.派崔克.哈里斯,是百老匯屈指可數能唱能演、跨足影視與劇場的全能演員。更難得的是他是出櫃同志,打破「可做不可說」的好萊塢同志禁忌,《搖滾芭比》的演出證明哈里斯不必招搖、但也不需顧忌私人性向對他表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