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柏林
藝術交流新模式
審視「香港在柏林」文化節的成果,真正突顯香港文化風貌的,是電視、電影與靜態展覽。在表演藝術上,香港的地方代表性卻顯得十分不足。若問,到底香港現代表演藝術創作走到了哪裡?經歷過這次文化節洗禮的人,並無法得到任何的認知。
-
德國
迴盪於阿爾卑斯山谷的不絕餘音
當年揮霍國庫在建造新天鵝堡上的路易二世,其傳奇一生在今年夏天於新天鵝堡所在地──福森重新上演,不僅具有華麗的音樂外衣及驚人的舞台設計,更是一次藝術表演與觀光活動的成功結合。
-
即將上場
紐約大都會音樂劇劇場
提到「音樂劇」人們會習慣性的將其與紐約畫上等號,但隨著《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音樂劇的走紅,安德魯.洛伊──韋伯也成了家喩戶曉的人物,此次「紐約大都會音樂劇劇團」將帶領聽衆遨遊於韋伯的音樂劇王國,隨樂團高唱〈阿根廷別爲我哭泣〉、〈繁華似錦〉(艾薇塔),〈歌劇魅影〉、〈夜半歌聲〉(《歌劇魅影》),〈去吧!約瑟夫〉(《約瑟夫的神奇彩衣》),還能觀賞到上演最久、得獎超過三十座的《歌舞線上》,輕鬆逗趣的〈亞美利加〉(《西城故事》),一再被翻唱的〈夏夜〉(《火爆浪子》),還有炫人耳目的〈紐約!紐約!〉(《錦城春色》),百老匯經典《紅男綠女》、《甜姐兒》、《萬花嬉春》等。
-
柏林
華麗的移植
《鐘樓怪人》取自衆所皆知的題材,用旣有的動畫作演出底本,把旣有的戲劇佐料雜揉,加上華麗的新調味,粧點一夜的戲劇酒饌點心,請柏林人品嚐。
-
台前幕後
熱門音樂劇台北不打烊
音樂劇在台灣仍算是起步階段,面對演出日益頻繁,大多數人還是對目前的製作及演出水準充滿質疑,「音樂劇坊」去年成立,在練唱之外,戲劇訓練即是最重要的課程,以期製作出唱作俱佳的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除了熱鬧,「融合」仍須努力
香港本土音樂劇的創作熱是近幾年的事,但導演或演員甚至編舞者以往的訓練並沒有像美國百老匯演員般有演、唱、跳的修養及訓練過程。因此,便造成了導演與編舞者之間溝通的空白地帶,再加上演員的非全面性,於是,要製作一個好的舞台音樂劇或肢體劇場便成了一個痛苦的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創作沒有困難,只有挑戰
做音樂劇,是不是蠻難的?眞的,好像蠻難的!是不是做不到?絕對做的到。而且需要大家一起來做、一起來創作。音舞劇的創作,台灣不是做不到,我們只是缺乏經驗。
-
音樂
尋找一種音樂劇的新形式 看《西哈諾》的幾個角度
《西哈諾》使劇場藝術向音樂劇邁出了一大步,而其觸及到的許多問題──如音樂風格除了模仿百老匯外,有無其他可能?場景除了西洋歌劇的華麗風貌,有無其他做法?中文如何與音樂配合?音樂劇的劇場需要那些技術?演員如何加強培訓?──都値得我們回顧一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