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
-
Take the __ Train
2023 年底與自由即興巧遇——邁向危險吧!
去年年底的生活真是忙碌啊!幾乎每週都飛、每週末都不在家,近期也有非常多外國音樂家來台演出,想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和日本自由即興鋼琴大師スガダイロー(Suga Dairo)的一些極具啟發性的對話。 11月底時有幸應音樂總監謝明諺的邀請擔任第5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開幕音樂會「曾增譯與 Suga Dairo 雙鋼琴即興之夜」導聆。我上網研究了一下Suga Dairo的作品,愈聽愈發掘出不同的趣味來!雖然他的風格大膽、前衛,且演奏技巧自成一格時常因敲擊琴鍵速度太快而只見雙手殘影,與總是翹著一隻腳彈奏,但我總覺得這瘋狂的背後絕不是混亂的宣洩,而是理性凝聚力的爆發。他即興裡的每一個動機發展都交代得非常清楚,且聽得到眾多的風格底蘊和養成。除了鋼琴獨奏之外,Suga Dairo 組了各種樂團,團員各有不同背景(像此次一同來台的鼓手秋元修早期竟是玩黑死金屬),也有非常多的跨界合作。 緣分就是如此巧妙,此次 Suga Dairo 在台巡演期間,我竟有空得以欣賞他4場不同組合的 live 演出,而且還臨時約了一次上課!他私底下是如何思考音樂的呢?很大一部分竟是非常嚴謹地面對平日的練習,但特別的是,他說:「練習固然重要,但在演出時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嘗試彈舒適圈以外『危險』(他使用英文 dangerous)的東西,如果練習的所有加總能用一個圓圈框起來,那上台就要彈在圈圈外,讓自己暴露於危險中,這是即興音樂一種基本的精神。」他舉例:「像是 Bud Powell,他一直遊走在危險斷線的邊緣,從不畏懼犯錯與嘗試。」而爵士鋼琴大師 Keith Jarrett 則因為擁有驚人的彈奏技巧,即使即興的每分每秒都在挑戰創新,聽起來卻仍像是精雕細琢般的完美。 我們也聊到了演出後觀眾反應一事,一般來說,身為演出者在音樂會後若聽到觀眾說:「好喜歡這場音樂會呀!你們真是太棒了!」應該都會很開心感動。但 Suga Dairo 卻點出:「觀眾的喜愛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他認為「開心」(happy) 是非常強大的力量,你無法與之抗衡,所以如果觀眾給予的盡是正面回饋,那對於這場音樂會的思考也許就此打住。我忍不住問他,但若是觀眾給予負評,這樣不是很糟糕嗎?他回答:「這樣反而能激發出更多如何改善音樂會的思考,也許是新的內容發想,或是不同的演奏方式等
-
即將上場 Preview 驫舞劇場「混沌身響」系列
回歸跳舞初心 身體與聲音的直覺碰撞
「混沌身響」這個二○一六年底開始的計畫,源於藝術總監陳武康的紐約駐村經驗:「表演可以隨機在各種地方,以小小的形式發生。」於是他與音樂家李世揚策劃,以驫舞劇場排練場為基地,配對了不同的音樂家和舞者即興碰撞。這個不以「舒適看演出」為目的的演出計畫,回歸了「開心跳舞」的初心,也讓觀者更靠近地目擊身體/聲音產生火花的直覺式表演現場。
-
演出評論 Review
身體在行動中的復權
在《繼承者Ⅲ》編舞家以這些基本的動作呈現,不只讓身體呈現出孤立的狀態,最主要也是讓語言的表達退回到空白的狀態,將舞蹈的身體在虛飾化的動作結構中失卻的意志力,藉由這些單純的動作,而凸顯出個體賴以「即興」能動所產生的行動意志,得以讓身體被看到它存在的事實,這跟在前現代舞中只看到虛飾化的身體美姿是兩回事。
-
專欄 Columns
完美與掌控的隨想
直到不久前我終於了解,自己在做的即興,其實跟林老師要求的絕對,是根植同源的。因為我們都在追求一種極致的完美與掌控;她用時間與心力去琢磨作品可以呈現的絕對,而我則把脆弱易碎的完美放在每一個當下可被易動的掌控裡。也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完美永遠不會來;但每一個當下選擇的掌控都有機會在唯一的時間點裡達到剎那的完美,然後逝去!
-
專欄 Columns
動作隨想
動作的動機的確重要,因為動機,所以動作的生成跟組合會不同;因為動機,所以動作的動力和訴求會不同。身為跳舞的人,特別是打著「即興」招牌的人,我更是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要動?動作又來自哪裡?因為我們就是把所有其他的念頭、意識、感官都關掉,身體還是照樣無礙地舞動著。
-
即興舞蹈營
古名伸談「即興」及「接觸即興」
古名伸擔任此次皇冠即興硏習營的課堂口譯,她對南茜與朱利安的課程理念有深入的體驗與了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即興表演的瞬間藝術
即興(Imrpovisation)槪念的運用,提供表演藝術家更大的自由空間、並賦予了不同時空情境下的演出全新意涵。 然而當表演者優遊於即興手法帶來的自由喜悅、尋得瞬時靈感迸創出口的同時,即興手法的運用是漫無節制的自由?是消極等待靈感的降臨?還是規避繁瑣刻苦技巧訓練的託辭?又即興創作的能力可否經由訓練而得? 透過即興在戲劇、舞蹈、音樂的運用,帶給表演藝術者的啓發,我們似乎觸及了當下即是永恆的神秘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無到有的瞬間生成
當藝術表演形式日趨客觀化、機械化的同時,即興概念的存在與應用避免了每一次演出僵化的危險,它釋放演出者的心神力量,並使原創作品因爲演出者瞬間臨場的本能展現更豐潤的內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與導演的集體旅行
台灣劇場的「即興」,概念上是來自西方,八〇年代迄今國內有不少劇場工作者實際摸索、嘗試,並逐漸累積作品,但是「即興」有多自由?它的定義是什麼?它對演員和導演的意義是什麼?和定本排演的過程差異又是什麼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本外的自由
無論是方法演技訓練中,將「即興」視爲解決困難的過程,或是前衞劇場強調的偶發與隨機,都需要參與者開放自由的身心、煥發的臨場精力、豐富的表演技藝和精密的思慮和設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即生即滅的神秘靈感
即興在毎一個時期都被廣泛的運用,並賦予不同意義,它不僅平衡演奏者與創作者在藝術天平上的分量,更因爲演奏者瞬間靈感的表達,直接將聽者與創造者的神秘世界接上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尋知性與理性的身體哲學
即興舞蹈在發展的幾十年當中,雖然沒有佔領主流的角色,但它一直像一股淸流般,帶領著不同的疑問者思考著肢體的價値。
-
入門
即興(Improvisation)
在音樂、舞蹈、戲劇的天地裏,「即興」是流動在某種架構内自由釋放的過程,像是呼吸與脈動,將活躍於表演者内心世界的當下感情思想,化作與外界對映的生動表演。 自十六世紀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吟唱與著名管風琴家即席演奏的對位即興,十七世紀運用既定根音的曲調即興,十八世紀聲樂的花腔與協奏曲的裝飾奏(cadenza),到二十世紀當代音樂加以全系列法(total serialism)反理性地採取裝置、機遇、鑲嵌與數位化,及流行樂、民謠、爵士風中的優美曲調──音樂的即興是非洲和拉丁民族強烈澎湃的節奏、是亞洲游移於調與非調間的絲竹梵哦、也是巴洛克的巴哈、韓德爾,古典的莫札特、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法朗克、布魯克納。 在戲劇中,即興的運用十分廣泛,可以用於演員訓練,可以是揣摩角色的一個階段,或是現場演出的一部分。台灣當代劇場的發展與即興創作密不可分。 舞蹈即興則原是身體動作的本能,現代舞脫離古典芭蕾的制式語彙,重新將即興引入創作甚至演出過程中。本月二十四日起,「接觸即興」的始創者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將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與古名伸舉行聯合舞展,藉此機會,我們採訪了古名伸,介紹舞蹈即興的精神與方法,並對音樂與戲劇的不同發展做系列介紹,以期在生活的廣闊、藝術的限制中,發現生活的限制,藝術的自由。
-
入門
古名伸舞即興
什麼是舞蹈的「即興」? 最簡單的即興的觀念,就是「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人類的原始與本能。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被一些風格與美學觀念所限制,而減少了許多可能性。「即興」則具有自發性與全民性。就舞蹈而言,幾乎没有一個編舞者没有即興的成份,許多嘗試都經由即興的管道完成。 它是一種創作的過程嗎? 即興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材料開發的源頭。但我比較喜歡没有任何目的的即興,它是自然發生的,不是爲了特定的創作與表演。中國人從小就箝制在過多的臨摹、規矩與條例的「不可以」裏,即興所需要的開放比較欠缺。 即興是把「不可以」的觀念去除嗎? 不,即興是一種解構的東西。表演者必須要夠誠實、有勇氣;欣賞者必須有包容性,没有「對」與「錯」之別。 你在跳編好的舞與跳即興舞蹈間的感覺有何不同? 跳編好的舞時,每個動作附有很多質感的雕琢與細膩的情節;但即興舞蹈不只是表達情緒(emotion),它未經任何的選擇、修飾,是更純粹與簡單的表現。當舞者素質夠好時,雖即興而你不覺其爲「即興」;即興舞蹈本身雖然不帶故事性,但動作間有直接關聯。 即興舞蹈的淨化功能會不會較高? 會。台灣這個環境非常崇拜技巧,但唯美只是藝術的某種形式而已,背後更豐富的應該是這個「人」與他的思想。古典芭蕾的原動力可能在技巧,舞伴是誰並不重要,最主要的是技巧夠不夠好;而即興像在任何狀況下都是一個「原型」,可以變成其他的型式。 受了即興訓練的人,日常生活中的「施」(give)與「受」(take)也會很自然地改變嗎? 對。這個人會變得非常敏感,不斷地進行這條雙向的道路。即興對於台灣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要,因爲學生早已接受了太多人家給的東西,而找不出自己的表達方式。目前從小學的舞蹈實驗班開始就有即興課了,但老師若不能融會貫通各家之言,他所教的又成了另一套成規。 不鼓勵即興等於不鼓勵創作。創作就是由點滴的即興累積而成的?</strong
-
入門
陳建華彈即興
什麼叫音樂的即興? 音樂的即興是一種强烈反應時代特色與個人習慣的狀態,做得好是藝術,做得壞是亂奏。像獨奏的裝飾奏(cadenza)就是即興,但和絃外音較少;而目前則以爵士樂的即興空間最大。 即興的最高境界是爲所欲爲嗎? 嗯,是無懈可擊的魔鬼。但這並不是一回生二回熟,要靠長時期的音樂薰陶才能結合個人的特色與進行中的曲式結構,達到完全自由的境界,通常要花個數十年。 與天份也很有關係嗎? 所謂「天分」是指對音樂的敏感性,這又與主觀的興趣有關──有興趣的人會去多看多聽多練習。年輕人通常對一般性的感受較鈍,再加上有很多要發洩的情緒,所以在處理慢板抒情曲時不免會顯得較粗糙。 你自己即興的感覺呢? 我在作爵士的即興演奏時,會先了解整個曲子的結構與風格特色,但不做事先的預設,是等時間到了音樂就自然出來了。合作伙伴的程度,當時的環境與情緒,及自己的功力與素養都會影響即興的結果。 國內外的音樂即興環境有何不同? 美國爵士樂的課程計劃中,對即興演奏的要求非常嚴格。百克里(Berkelie)音樂學院内每個人都在苦練即興,大師們即興的演奏水準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台灣没有這樣的音樂生活環境,音樂師的素養不夠,一般人接觸爵士樂曲目的廣度也不足,根本没有真正的即興訓練。 國內音樂系應多開即興課嗎? 應該。這很重要──即興是與演奏同步的創作,同時反映出創作者的思考與技術。 想學「即興」的人該怎麼開始呢? 首先是敞開心胸,不要先主觀地界定「好」與「不好」,先平心靜氣地去聽它,再仔細地去感覺與接受。聽得越多越好,跟文學家應多看好的文學作品道理一樣。達到好的即興作品需要⑴紮實的樂理基礎,⑵嚴格的樂器技巧訓練(包括讀譜力、對樂器的音色控制與熟悉度等),⑶密集的聽覺訓練(任何樂器的音樂風格與音色表現都要聽),⑷密集的合奏訓練(與適合的樂隊作即興配合,學習用耳朵去溝
-
入門
畧談劇場的即興創作
「即興」作爲一種創作方式,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歷史。從早期口語相傳、集體創作的史詩、傳説或民間歌謠,到童稚遊戲中的「家家酒」、「扮新娘」。又如團隊比賽中的機遇性臨場反應、羣體創作中的腦力激盪或接龍講故事等,都充滿了即興的成分。在戲劇傳統中,早在希臘、羅馬的喜劇演出,一脈相承至義大利的「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 ),都是廣泛地運用演員臨場自發性的劇場風格,其他像歌舞演藝廳的插科打諢喜趣,或馬戲團中小丑戲的天馬行空的誇張想像力,都是深具魅力的傳統表演。 在當代表演藝術中,即興方式的運用更爲廣泛,它甚至被創作者拓展成一種具有高度自由解放性的創作美學。從爵士樂與現代舞的即興演出,到六〇年代開始盛行的「發生藝術」(這甚至可以推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前衛藝術發展),還有一些極具反叛色彩的劇場演出(如「生活劇場」「環境劇場」)和活潑深具自由想像力的兒童劇場,莫不大量利用「即興」方式創作、演出,突破正規古典劇場的畛域。而在演員的訓練中,「即興」方式的排演練習和遊戲,也使戲劇表演回歸到現實生活和個人經驗的真實體認之中。從史丹尼斯拉夫斯基(K. S. Stanislavsky)與聶米羅維奇-丹欽科(V.I.Nemirovich-Danchenko)的表演系統建立起表演者的心理寫實層次之後,即興訓練也經常被不同的表演教師運用爲重要的啓導演員各方面潛質的訓練方法,像史普林(Viola Spolin)所著的《劇場的即興方法》(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er-A Handbook of Teaching and Directing Techniques)即是一本相當普遍被採用的表演教師手册,裏面收集整理了不同的即興訓練課題與實習。只可惜有系統的翻譯及整理並不多。 長處與危機 「即興方式」之所以被當代劇界普遍運用,最主要是下列六種原因: ⑴高度自由啓發直覺性和活潑感 ⑵打破預設邏輯、概念或僵化模式 ⑶回歸現實經驗與個人體認 ⑷結合機遇性可能 ⑸激發個別面向的敏感度 ⑹藉以訓練團隊的默契合作精神 上述的「即興」特質,事實上與當代的劇場精神不謀而合,當文明累積構成各種既定的體系規範,劇場創作也極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