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唐.喬望尼

相關文章 15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喔,戀人啊!

    春天,是戀愛的季節 舞台上,搬演著戀人的故事 你會看到 愛情可能美好、也可能只是慾望的外衣 也說不定只是自以為是的虛擬實境 那來自四百年前 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杜麗娘 牽著柳夢梅的手 在全本《牡丹亭》裡打造白先勇的青春夢 而十八世紀的愛情劈腿族唐‧喬望尼 就要在賴聲川與簡文彬的魔法召喚下 穿上時尚華服,魅惑二十一世紀的男男女女 當然更不能忘記,屬於此時此刻的 e化時代數位戀曲 指尖輕敲下《Click,寶貝ㄦ》 虛實之間,愛情的字典裡可還有「永恆」二字? 舞台是紅塵的的鏡子 戀人啊 你看見了多少熟悉的身影?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2003年作品《亂民全講》。
    藝號人物 People 「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

    賴聲川與修行

    賴聲川跟佛法修行的淵源很深,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藏傳佛教,他跟家人也都浸淫在宗教的心靈修持中。 採訪進行的當下,賴聲川的大女兒賴梵耘正在印度修行,賴聲川每天要跟她通電話,關心女兒做了甚麼樣關於生命的功課。約訪的前一個禮拜,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也開始閉關,這是他們很早以前就安排好的心靈活動。 於是每天早晨賴聲川起床後,在廚房做了早點,送到起居室樓上的工作間陪丁乃竺吃早餐,跟她聊聊每天領悟的心得。「我每天偷偷地把我太太的修行心得記錄下來,要等她出關了再給她看,」賴聲川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侃侃談著夫妻共同的心靈成長。 賴聲川也透露了最近妻子丁乃竺的大姊往生的過程,給他的人生體驗帶來的影響。我才猛然驚覺賴聲川家裡其實有一個簡單素雅的靈堂,奠祭著剛過世不久的親人,一切卻顯得那樣平靜祥和,似乎親人的過世並沒有擾亂了這個靈修家庭平靜的生活。 丁乃竺的大姊同樣也虔心修行,一個人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小木屋閉關了十四年,沉浸在全然的孤獨當中。過年前夕她回到台北,住在賴聲川和妻子的家中;有一天她說要好好睡一覺,就在睡夢中平靜地離世。賴聲川說到這段過程,語氣中透著一種孺慕,也帶著一種對於崇高修行境界的嚮往。 世界 在創作的低潮 藝術與修行已經成為賴聲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以前的賴聲川會去想,到底「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堅決認為藝術最大,因為讓「內在」更豐富也是為了讓「作品」更豐富。現在他的看法則顛倒過來,認為「作品」只是一種外在的呈現,可有可無,重點還是在內心的「修行」。「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做戲劇了,其實觀眾應該為我感到高興!」賴聲川平靜地談論他的修行與生活。 處在塵世的紛擾與靈修的沉靜之間,賴聲川以往總是很小心,很少把自己修行的感想跟心得放進戲劇中,但是對於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的處境,關懷卻是始終沒變過。二○○○年的作品《如夢之夢》,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賴聲川終於將他對人文的關懷及宗教哲理的思考融合,在七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找到一個與觀眾溝通的介面,原先擔心長度、題材會與觀眾產生疏離,最後這些顧慮都因為演出的成功而一掃而空,賴聲川對於這方面嘗試的信心也因而增加。 說到這幾年的戲劇創作

    文字|李俊明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

    三月中,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鼓聲震響,旗海飄揚,這裡的顏色變得快,忽兒藍忽兒綠。雜誌社就在廣場地下,改版的過程裡,常常一籌莫展時,就跑上去看人,這裡,人人有信仰,但有的人的信仰,賞味期限是四年。 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的信仰是什麼?也是人的聚集。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眾,它是一個在幕起幕落間存活的行業,在人在的時候,發光發熱,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產生情感超聯結。 《表演藝術》雜誌的另一個信仰,則是相信台灣有足夠多的優秀藝術家,正不斷地創造應有更多人享受的美感經驗,這些美感經驗來自藝術家們對當代生活的反映,通過語言、肢體、聲音、色彩、節奏、空間提供想像的開啟與撞擊。在表演藝術裡,「美」有多元選項,賞味期限可以持續很久。 聯結觀眾與藝術家,就成了改版後《表演藝術》雜誌最想扮演的角色。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我們提供的是在幕起幕落之外,藝術家與觀眾情感交流的延伸素材,包括演出前的導介、演出後的評論,以及各種幕後的故事。 製作四月的改版試刊,心情十分忐忑,一來春天正是表演的旺季,我們貪婪地在各大小劇場、音樂節目裡逡巡,難以抉擇有限的版面究竟該放下什麼,二來改變本身就需要力量,什麼才是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樣子?爭論、辯論、討論,不絕於耳。 試刊號的主軸「哦,戀人啊!」是一個冷暖自知,莫衷一是的驚嘆號。從白先勇流連忘返的《牡丹亭》,賴聲川與莫札特首遇的《唐‧喬望尼》和創作社犀利女導演周慧玲的《Click,寶貝ㄦ》,藝術家們從各種角度製作「愛情」模型。 另外,正在創作顛峰的劇場導演賴聲川,首次挑戰歌劇,也是本月矚目的焦點之一。音樂與宗教像浪潮般沖填出這位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劇場導演,穩定且永不過時的創作深度,「藝號人物」裡帶領讀者一窺賴聲川的音樂世界。 「藝次元曼波」是我們嘗試的跨領域人物對談,邀請了原本彼此只有三分熟七分仰慕的女性藝術家─羅曼菲與張艾嘉,暢談生命中的難關,燦爛的初春午後,兩位都修過很多「愛情學分」的女人,展現了讓旁觀者難忘的的自在與亮麗。 許多藝術家也把「第一次」給了本刊。遠在德國的陳玉慧以「歐洲人文筆記」,感性介紹歐陸表演趨勢;李立群的「演員庫藏記憶」是李立群的文字處女秀,對於這位「演什麼像什麼」的優秀演員,我們怎能放棄他五湖四海一生所累

    文字|盧健英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狂飆繆思

    無瑕的音樂

    莫札特的音樂,尤其是歌劇,都在表達人類的無奈與等待救贖的希望,像他的三大歌劇《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與《女人皆如此》。莫札特完全是以他一貫的天真無邪的音符去「描繪」這些觸到人類內心(soft spot)的深刻情感。中間當然也充滿了令人讚嘆的起承轉合,然而最後莫札特總是要給人一個光明的答案。

    文字|Zoe佐依子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唐‧喬望尼》的舞台設計模型。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如何解讀《唐‧喬望尼》?

    男人不壞 女人不愛?

    導歌劇?面對莫札特的《唐‧喬望尼》,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這回不能「即興」。他著著實實在空蕩的國家音廳裡沈思了一下午,巨大的管風琴突然像唐‧喬望尼一樣邪惡起來,佔據他整個視野。「這是一齣關於女人慾望的戲。」賴聲川說。劇中形形色色「受害」的女人,事實上卻是如影集「慾望城市」裡情慾自主的另一種典型。

    文字|林芳宜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嚴選

    跨越濁水溪,走進後山裡

    繼與戲劇界合作歌劇製作之後,三月NSO將與雲門舞集共舞《竹夢》,這讓NSO的觸角除了戲劇界以外,更往舞蹈界延伸。與他界合作,不但是NSO的練功之道,也為表演藝術界增添了一位實在的同伴,更讓國人漸漸感到:這是我們的樂團!

    文字|林芳宜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劈腿一族的情愛人生

    唐‧喬望尼這樣的男人,愛的不是女人,愛的是征服感。像一匹並不飢餓的狼,只喜歡咬斷頸動脈的淋漓快感,其實並不想進一步啃肉吸髓。就像肥胖的人未必真需要食物,唐‧喬望尼胡亂吃甜食,他從沒真正吃過純巧克力;在愛情裡流浪的人,從來不曾嘗過真正的愛情滋味。

    文字|莊裕安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畫像》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入圍點將錄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二○○四年的名單上透露了一些值得關切的藝術發展訊息。 例如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在二○○四年頗見豐收。多件出色的跨界作品獲得提名,例如:《軍史館殺人事件》、《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的對談》、《城市漂旅-釋放與失落》、《柳‧夢‧梅》、《Click, 寶貝ㄦ》、《鬼姑娘的傳說》等。歷年以跨界創作為訴求的案例雖不缺乏,但常流於顧此失彼的拼貼拌炒;本次入圍的跨界作品,不單各領域藝術家能暢展所長,確實也交映了較前耀眼的光芒。 「台新藝術獎」凝聚各方人力和心力於藝術生態的紀錄、文化趨勢的觀察,目的除了反映過去,也著眼於探望未來。本屆入圍名單中出現多位新露頭角的年輕世代,不單純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

    文字|廖俊逞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後宮誘逃》充滿土耳其異國風情。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莫札特歌劇

    《後宮誘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K.384) 劇情 三幕歌劇,故事背景為十七世紀的土耳其。女主角西班牙貴族康斯坦絲,在航海中遭打劫,與僕人布隆蒂及佩迪里歐一同被賣到土耳其後宮。男主角貝爾蒙特聞訊趕往營救,密謀誘逃大計,卻遭守衛歐斯敏從中作梗,事跡敗露即將受死,幸而原本有意追求康斯坦絲的蘇丹王大發慈悲,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皆大歡喜。 創作背景 由劇場監督斯特凡尼(Gottlieb Stephanie)編劇,充滿當時維也納最流行的土耳其東方色彩;莫札特亦突破傳統義大利歌劇樂曲傳統,改以附有說白的德文說唱劇(Singspiel)寫曲,並要求演唱者同時扮演角色,建立歌唱與戲劇結合的歌劇形式。 首演時間 一七八二年七月十六日在維也納宮廷劇院上演,同年八月四日與康斯坦絲.韋伯結婚,熱戀中的莫札特刻意安排劇中女主角與妻子同名。 經典角色 帕夏(Pasha Selim)/土耳其蘇丹王──獨白者 貝爾蒙特(Belmonte)/西班牙貴族──男高音 康斯坦絲(Konstanze)/貝爾蒙特的未婚妻──女高音 布隆蒂(Blondchen)/康絲坦絲的隨身女僕──女高音 佩迪里歐(Pedrillo)/貝爾蒙特的僕人,布隆蒂的愛人──男高音 歐斯敏(Osmin)/賽林姆官邸守衛──男低音 發燒曲目 1.〈康斯坦絲,想到又能再見你一面〉

    文字|鄭淑瑩、田國平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費加洛的婚禮》以音樂呈現人物特色,鬧中帶戲,笑而不謔。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特色

    市場性與藝術性兼具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通常與劇情及劇中角色特質亦歩亦趨,幾乎為歌唱家量身打造的音符,讓現場演出更有看頭;同時莫札特也會室內樂技法轉化為人聲重唱,或把新樂器引進歌劇中,綜觀莫札特的作品,要稱他為兼顧市場收益與藝術性的作曲家,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文字|林芳宜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波普Lucia Popp
    特別企畫 Feature

    哪些人 唱出令人難忘的莫札特之聲?

    莫札特音樂最大的要求就是沒有雜質且充滿彈性的嗓音,如何以完美的技巧傳遞出如樂器般的精準音色,又能夠清晰地表達劇中人物的細膩情感,便成為考驗眾多聲樂家的試金石。兩百多年,莫札特造就了無數輝煌的瑰麗美聲,且讓我們從莫札特最具代表的歌劇角色中,細數近半世紀以來,那些令人難忘的莫札特名歌手。

    文字|林伯杰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一九九七年薩爾茲堡音樂節的製作《後宮誘逃》邀請巴勒斯坦導演執導,加入古蘭雋語及女性自覺宣言,賦予政治與性別的當代意義。
    特別企畫 Feature

    攀向總體劇場的高峰

    莫札特的歌劇戲劇性強烈,滿載精準微妙的人性觀察,跨越時代而不減其意涵之深刻。所以當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導演都愛拿莫札特歌劇「開刀」玩出各式各樣有趣的新觀點。觀照那些刷洗經典塵埃的製作,自然能夠體會,當今歌劇的演出何以未顯疲態,反而較過去兩百年來的所謂全盛時期,匯集更多能量,直探「總體劇場」的高峰。

    文字|鴻鴻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將與NSO共同演出莫札特曲目。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狂熱 台灣發燒

    二○○六年一月二十七日,莫札特兩百五十歲的生日,更是全球樂壇的重大慶典,國際重要城市的音樂廳、劇院、交響樂團,莫不陷入莫札特狂熱中,盛大推出莫札特音樂作品。在台灣,兩廳院與NSO將從一月開始,以長達半年時間推出「二○○六阿瑪迪斯狂想世界」系列音樂會,由身為莫札特「頭號粉絲」的導演賴聲川執導歌劇《女人皆如此》揭開序幕,「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人聲莫札特」等六檔音樂會陸續登場,六月賴聲川與NSO再以《費加洛的婚禮》,來為莫札特年畫下美麗浪漫的句點。 《女人皆如此》挪到民初上海,《費加洛的婚禮》設定在清朝末年 繼《唐‧喬望尼》後,賴聲川再度與NSO攜手合作《女人皆如此》與《費加洛的婚禮》,完成莫札特歌劇三部曲。賴聲川認為,導演莫札特歌劇對他而言是一大享受與挑戰,「《唐.喬望尼》的經驗讓我確定一件事:不要相信劇本表面上所有的事。這些歌劇之偉大,絕不只是公認的偉大音樂,更是音樂與劇本之間的互動關係,音樂如何暗示劇本文字所不能或因策略關係不願表達的。」 賴聲川更從業餘鑽研的占星術中,觀察莫札特的命盤,發現他渾然天成地隨手即出的音樂創作。「一般相位若呈現七十二度,代表是創意的角度,一般人有兩三個相位呈現創意角度,即已充滿創意了,然而莫札特竟能在十一個相位中,都呈現創意的七十二度,證明莫札特簡直就是位獨一無二、不世出的天才音樂神童,音樂作品的創意無限,因而能時時予以一氣呵成的音樂,從他作品手稿中幾無修改的痕跡,足以應證這個看法。」 在導演詮釋上,賴聲川顛覆這兩齣歌劇給觀眾的既定印象,賦予獨特的解讀方式和導演手法。他表示,《女人皆如此》的場景挪到民國初年的上海,一個剛從封建枷鎖獲自由但立即頹廢的世界,讓被解放的男女關係自由而盲目地奔放出來。《費加洛的婚禮》則把場景設定在中國清朝末年作為對比,他深感這時代背景與當年莫札特的時代有許多神似的地方,和《女人皆如此》形成前後呼應的對比。 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連袂來台 除了歌劇,NSO四月也邀請「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多位管樂聲部首席,與NSO攜手演出,曲目包括莫札特的D大調第三十五號交響曲《哈弗納》,這首曲子是他定居維也納之後所寫的第一首交

    文字|廖俊逞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阿瑪迪斯》中,莫札特一家人看歌劇。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兩個彼得,毀了莫札特?

    莫札特想都沒想到,在兩百年後,他的名字竟然栽在兩個名字一點都不起眼的Peter手上,一個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一個是美國導演彼得‧謝勒斯。前者的舞台劇本拍成電影《阿瑪迪斯》;後者重新詮釋執導莫札特的三齣歌劇,場景搬到紐約大都會,演成現代都會男女的愛情故事。

    文字|田國平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舞台上的林木高聳不見頂,大自然的巍巍之貌延伸到舞台的框架之外。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森林裡,誰有資格指責浪子?

    德國導演古茨為二○○八年薩爾茲堡音樂節執導的歌劇《唐.喬望尼》,首演時雖然引發爭議,創新的詮釋卻已成為票房的保證。古茨的製作中,讓所有的劇情在一座旋轉舞台上的森林中進行,舞台上的林木高聳不見頂,大自然的巍巍之貌延伸到舞台的框架之外;霧氣冉冉,在枝幹間輕拂著蕨葉和鱗蘚,讓這座森林沒有固定的外貌,籠罩在一股神秘的氣氛之中。這個荒山野地的一角,若是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人會知道。那麼,唐.喬望尼一干人等來這裡做什麼?

    文字|沈雕龍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