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裕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王榮裕 在浮浪貢的背後,選擇自我的命定(上)
王榮裕,金枝演社劇團藝術總監。 藝術,又是總監的他卻沒打算端坐,一派輕鬆,若坐若倚在三人座沙發上,先是黑狗靠過來撒嬌,然後是貓躺到身旁。這個居家空間在劇團一樓,隔了個廚房就是辦公室。 訪談過程中,他的兒子、也是演員王品果在旁邊的廚房熱起了王榮裕預先煮好的一大鍋羅宋湯,太太、也是劇團行政總監的游蕙芬輕聲邀我們喝點羅宋湯。問起王榮裕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做菜,他笑說:「b(無)啦,你看我的行程表都滿的,沒時間出去吃,就煮一鍋,如果要吃一碗,微波就好。」指了指牆上白板,也對兒子直接熱了一整鍋湯,露出驚訝表情。 家,與劇團,似乎疊合在一起,給他的浮浪貢(ph-lōng-kng)人生安放了點安穩這背後不只是歲月流淌,更在生命的每次選擇裡慢慢找到自己模樣。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王榮裕 在浮浪貢的背後,選擇自我的命定(下)
「阿才的《七彩溪水落地掃》,跟我媽的東西有種連接,演的故事也很通俗,化妝也自己亂化,衣服也是隨便去找。很粗。這種戲申請補助,就會被認為是藝術,但我媽媽的歌仔戲,我以前都不會說是藝術,因為藝術就是要上殿堂,要講國語,而路邊演出就是『民俗技藝』,有個『俗』。」王榮裕接著說:「我們從小就不認為歌仔戲是藝術。看到陳明才之後,我認為歌仔戲多棒,多精緻!」 那時的他認為:「以前的台灣都被貶抑到沒有自我認同,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所以,離開優劇場的王榮裕,成立了金枝演社(1993-)。他笑說「金枝」來自唸人類學的太太書架上的《金枝》一書,而「演社」是為了湊4個字跟「雲門舞集」對仗。這本探討巫術、宗教起源的人類學論著,也對應著戲劇的意義,並延伸到王榮裕成立劇團本就不只是為了演戲,而是找尋自己、乃至於台灣人的生存價值。 這場探索,先從自己開始。1996年,王榮裕用《台灣女俠白小蘭》向自己母親、還有歌仔戲致敬。《台灣女俠白小蘭》在路邊、夜市等非正式表演空間,搬演戲班故事的現代戲劇,並重新思考當時尚未被正式討論的「胡撇仔戲」(註2),化作金枝演社重要的形式與風格,讓「浮浪貢」陸續開花,成為系列作品。 浮浪貢的背後,是劉靜敏開啟王榮裕對於藝術的一扇門,但後來的他才發現,門後的路雖然坎坎坷坷,卻是母親早已替自己鋪好的路,然後有一群人,陪著他一起走過。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二)
「思辨機構」系列講座的第二場仍以「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四位劇場中生代導演黎煥雄、周慧玲、王榮裕與郭文泰與會座談。他們都從小劇場開始自身的創作生涯,一路親身經歷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發展變遷,也與國家場館進行過不少合作;趁此機會,4位導演分享了他們對國家場館發展迄今的觀察,也提出他們對場館與藝術家合作過程的期待。
-
戲劇 《雨中戲臺》在個人生命與戲劇史之間
一場究竟與誰的和解
戲裡與戲外,誰,又演好了誰?戲劇情節純屬虛構,如何編織個人生命與歷史敘事,又維持與「真實」間的距離? 《雨中戲臺》再現的,除了是一位歌仔戲小生的一生,編劇紀蔚然更替導演王榮裕找到了代言者「志成」,讓他在劇情鋪陳裡重新建構與劇中人物的關係,同時也是與母親間早已不可能倒敘的記憶與情感──這便是劇場所開放的維度,讓真實與虛構能夠於此刻交會。
-
金枝演社《西來庵》 信仰與抗爭交織成動人篇章
金枝演社醞釀多年的史詩鉅作《西來庵》,本週末在臺北藝術節盛大登場,全劇以「西來庵事件」為靈感,講述台灣農民群起對抗日本人,一心守護家園,不僅是對台灣歷史的回顧,更是一場關於信仰、抗爭、人性與韌性的深刻探討。
-
同島一命 金枝演社《西來庵》再現生猛、草根、爆發力
金枝演社醞釀多時的旗艦製作《西來庵》,過去受疫情期間影響一波三折,終於將在8月9日至11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首演。該劇以1915年日治時期的西來庵事件為背景,講述余清芳率領數千農民為了守護家園而起義,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金枝演社以生猛草根力量重新詮釋這段抗爭歷史。
-
2024臺北藝術節 8月2日至9月8日登場
邁入第26屆的臺北藝術節將於8月2日至9月8日登場,今年主題為「時間博物館」,包括九檔售票、一檔免費節目、二場免費駐地研究分享,共計40場次演出,參演藝術家來自日本、法國、比利時、泰國、台灣,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看待及處理歷史的多元角度。
-
焦點專題 Focus
《當迷霧漸散》星光之二 與林獻堂連結 看過世界看到自己
林獻堂帶著兒子環遊世界,「他看到了全世界之後,更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滿懷理想回來,為台灣人向日本政府爭取自治。」如同當時隨著雲門舞集世界巡迴演出的王榮裕,回到台灣後,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戲劇 結合那卡西與野台戲
《歡喜就好》 重現莎翁的庶民精神
金枝演社即將推出的新作《歡喜就好》,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皆大歡喜》,以金枝的「胡撇仔」表演美學,與原始莎劇演出的庶民風格遙相呼應,導演王榮裕結合台灣的「那卡西」元素,讓劇中的吟遊詩人說唱不拘,設計「莎士比亞搖擺區」,讓觀眾能有機會身處舞台前緣、恰似在環球劇場那般,近距離體會舞台上下彼此交融的觀演關係。
-
即將上場 Preview 金枝演社《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整你都是為你好? 傳奇翻新戲說台灣
「邱罔舍」是流傳已久的台灣民間故事,這位「頗具盛名」的「敗家子」,將在擅演胡撇仔戲的金枝演社手中,翻轉出怎樣不同的面貌?「這是關於一個現代歌仔戲團,要搬演一齣邱罔舍的戲。」金枝導演王榮裕提示了新戲的故事設定與舞台設計基調,他邀來資深劇作家紀蔚然一起合作,諧擬了許多經典戲劇片段,紀蔚然也使用他最為擅長的話中有話、言外有意、妙語如珠的台詞,戲說台灣傳奇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地空間演希臘悲劇 深度探掘人的本質
從一九九七年破天荒在當時的華山酒廠廢址搬演《古國之神祭特洛伊》,金枝演社一路走來挑戰過不少戶外空間與古蹟的演出,且多是搬演西方經典如希臘戲劇、莎劇等,導演王榮裕表示之所以選擇做希臘戲劇,是因為他想了解西方文化,覺得要從根源著手,而在做戲之時,戲中的希臘城邦,彷彿都隱喻著台灣這塊島嶼;而這次的《伊底帕斯王》,則是更深層地回到「人是什麼?」的基本提問。
-
即將上場 Preview 金枝演社的胡撇仔嚴肅喜劇
《台灣變形記》 喚醒公平正義的行動自覺
有別於《浮浪貢開花》的詼諧喜鬧,導演王榮裕將對大環境的關懷、隱憂與不安投射在新作《台灣變形記》中,國內諸多光怪陸離的荒謬現狀,都出現在情節裡,角色原型亦是你我熟識的台灣民眾甚或新聞人物。創作動機雖嚴肅,但金枝依然發揮「胡撇仔」基因,大玩善惡對決的西部片元素,成為胡搞到極致的嚴肅喜劇。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榮裕 樂暢人父「浮浪貢」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榮裕說:「我就是浮浪貢」。一九九○年,他辭去月入四萬元的電腦工程師一職,踏進優劇場領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鳥,海闊天空,回不去了。」王榮裕形容,這是「自我選擇的命中註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請來戲神田都元帥,每天虔誠祭拜,至今廿載。三年前,金枝從落腳十年的淡水,遷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雲門舞集前排練場。從一張白紙,到現在共十五人領薪水,劇團組織和演出規模愈益壯大,王榮裕對表演的要求、和新進演員的訓練及溝通,也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榮裕邊笑說年紀到了,真會坐著睡著,邊不忘補充:「心境還是廿歲,足樂暢的!」每天有兩狗一貓相伴,排練、散步、開車、泡咖啡、抄《心經》都是功課,也都是享受。四十歲得子王品果,更讓他的人生觀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有件事從沒變過──劇場人總親切喚他:「二哥」。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戲說大航海時代的奇幻歷險
金枝演社劇團新作《黃金海賊王》,以四百年前台灣的海洋時代為時空背景,交織西拉雅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平埔族、漢人與海賊周旋的歷險傳奇。故事雖設定在十七世紀的東亞海域,但劇情跳脫歷史框架,除借取鄭芝龍、顏思齊、王直等知名海盜的事蹟,並加入漫畫與電影的情節。除了有華麗豐富的聽覺元素,舞台設計王孟超更將一艘大船直接搬到舞台上,具體呈現一艘海賊船的海上逼真樣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五: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
被迫「轉大人」 大小空間一樣「好玩」
對照國外演出空間的多元可能,就硬體條件而言,台灣非大即小的劇場空間條件,影響了不同世代創作者的發展可能,或許也是這群劇場中生代編導被迫「轉大人」的現實考量。然而,以創作者的理想而言,大劇場未必只能承載通俗性的內容,也能兼容實驗的空間,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
-
藝@電影
影展秀電影 好片院線會再見
影展大拜拜,未必幕落人散一場空,好電影在這裡總會找到繼續發光的機會,若不是早被片商定下,就是在影展中被片商相中購買。這次介紹多部影展參展片,就是要繼續上院線吸引你的目光。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百變爵士女伶
爵士樂從早期流傳在黑人中下階層社會的音樂,在二十世紀初期一躍成為中產階級品味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匯流,爵士樂的形式和風格越來越多,大樂隊搖擺、咆勃、酷派、硬式咆勃、自由、前衛、Bossa Nova、融合,每個階段都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大環境的交相撞擊下,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爵士樂特色。其中,為廣大樂迷熟知的爵士樂手包括: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鋼琴大師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小號手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查特.貝克(Chet Baker)、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歌手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和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這一連串名單列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樂器演奏來說,爵士樂幾乎是男人的天下,但要說人聲演唱,能名留樂史的似乎都是女人。 爵士樂,為何偏愛女「聲」?在洋溢著爵士風情的盛夏,本期的特別企畫提出了這個問題,並請到資深爵士樂評人深入剖析,究竟爵士女伶迷人的地方為何,能在男人當道的爵士樂圈獨領風騷,讓樂迷為之傾倒,成為票房賣座保證?從歷史演變、聲線表現、詮釋風格、舞台魅力、爵士女歌手有何能耐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當前走紅的爵士女歌手跟前輩們,又有何不同之處?此外,在眾多的爵士女歌手中,本刊也為讀者歸納六種類型,從自由揮灑的狂野唱功、柔情可人的甜美女聲、撫慰人心的鄉村民謠、低沉感性的慵懶嗓音、進階版的即興擬聲、以及才藝出眾的樂壇奇葩,只要你願意打開耳朵,必定能選到最合你胃口的爵士女聲。 台灣這幾年流行的「創意市集」,是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將創意和想法付諸成商品,透過或設於街頭、社區或大型活動的生活風格場域,實踐從創意到創業的夢想。而在國外行之有年的「藝術市集」,又是什麼呢?本月在德國,將有一個專為舞蹈所舉辦的表演藝術市集「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這是個能讓藝術家與策展人交流的平台,許多表演者的心血在此被看見,從而踏上全球的舞台;但這也是藝術家理想與現實的殺戮戰場,
-
焦點專題 Focus
正視市場考驗 劇場中生代的大舞台挑戰
台灣劇場界「世代斷層」警報解除了嗎?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的劇場中生代編導如王榮裕、呂柏伸、符宏征、王嘉明,今年紛紛將作品推上大劇場。雖然對他們而言,從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但當表演藝術只是娛樂市場的選項之一,面對商業行銷越來越緻密的手段,市場考量與創作理想的天秤如何平衡,或許是這群中生代導演的劇場之路,所面臨更大的挑戰。
-
焦點專題 Focus 通俗文化與精緻藝術的大和解
王榮裕 揮灑胡撇仔戲 大舞台上造里程碑
從嗆辣衝撞的《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群蝶》,到近幾年融合歌舞、老歌、綜藝雜耍的《浮浪貢開花》系列,此中的種種轉折,導演王榮裕自認是「大部分的創作者必經的階段」。四十歲得子,改變了他的創作脈絡,從自身根源中尋索,找到台味十足的「胡撇仔戲」路線,九月將把大型歌舞劇《大國民進行曲》搬上國家劇院大舞台,更是一次「里程碑」級的挑戰!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Local is Global,俗到極致便是美!
二○○八年初,台灣平面設計大師蕭青陽,以《我身騎白馬》專輯封面設計,二度入圍第五十屆葛萊美獎,正當所有光環都圍繞著蕭青陽,「蘇通達」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音樂創作者,也隨著這張電音混歌仔戲的專輯,在網路引起熱烈討論。 這位蕭青陽口中的天才,熟識他的人暱稱他為「阿打」,來自高雄,出身古典音樂家庭,從小被逼著學鋼琴、小提琴。就跟古今中外音樂天才一樣,天賦異稟的才子,總是不被主流教育所接受,他的求學歷程,幾乎是在放牛班、扣考與補考之間渡過,最後才在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重拾對音樂的熱情。夢想讓全世界聽見台灣音樂的他,理想遠大的第一步,就是從傳統找素材,讓土生土長的歌仔戲與爵士、拉丁成為全新的混血音樂品種,讓local的歌仔戲更靠近global的市場一點。 同樣的,台灣演劇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堪稱是「台客文化」第一品牌的金枝演社,人稱「二哥」的藝術總監王榮裕在西方劇場表演體系中,踏上了自我溯源的路,找回小時候打心底排斥的歌仔戲,從這樣一個台灣土生土長、孕育出來的劇種汲取養分,發展出兼具通俗與精緻的劇場表演風格。他說,「台」是一種通俗文化的力量,俗到極致便是美! 一個從小接受西方音樂洗禮,一個是道地在戲棚下長大的囝子,兩者卻不約而同從台灣底層文化的生命力中找到創作的能量,從台灣庶民娛樂中找到發光發熱的舞台。透過蘇通達與王榮裕的對談,我們發現「Local is Global」原來不是句口號,而是全球化浪潮下異軍突起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