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或對話? (中國)旅程九九
由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策劃,海内外不同領域華人藝術家「同台獻演」的「中國旅程」,已經進入第三年。 演出部分今年請來了北京的孟京輝,上海的張獻,台北的魏瑛娟,澳門的李銳俊,香港本地的陳炳釗和榮念曾。其中半數(張獻、魏瑛娟、榮念曾)爲去年「回鍋」的客人。這種組合,持續交流的意義遠大於「競技」,雖然兩者並不牴觸。
由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策劃,海内外不同領域華人藝術家「同台獻演」的「中國旅程」,已經進入第三年。 演出部分今年請來了北京的孟京輝,上海的張獻,台北的魏瑛娟,澳門的李銳俊,香港本地的陳炳釗和榮念曾。其中半數(張獻、魏瑛娟、榮念曾)爲去年「回鍋」的客人。這種組合,持續交流的意義遠大於「競技」,雖然兩者並不牴觸。
在「一九九七香港」這樣一個時空裡,一台歷史的大戲、歷史的活劇正掀開大幕。椅子的故事及各種不同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是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對遞轉嬗變的歷史所作出的潛意識的反應。
「一九九七」是甚麼?作爲一個香港人,問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多餘。但若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試問:對中港台三地來說,一九九七「可以」是甚麼?問題便變得耐人尋味。
「中國旅程九七」的演出部分裏,六個作品中的「中國」, 幾乎都缺席而不可得見。其中的意義與背後的訊息殊堪玩味。
考察團除了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驗「取經」,也承擔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然而,考察內容分散得太廣,很難立即掌握狀況,成員們多只能切入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如此大規模考察,雖然建立許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實際效益如何?而考察結果,如果立刻成為政策制定的參考,恐怕真會落入「瞎子摸象」的後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非英國或丹麥原版、也不符合台灣社會現實。
導演以影像及聲音,提出了許多問號,如:這個動作的名稱是否政治正確?這個動作的深層結構和權力有什麼關係?問題是,舞台上體制內的演員,並不真參與問題,自成一個封閉世界,舞台下體制內的榮念曾,欲言又止,完全上不了體制外的梁山,眾多問號成了裝飾,倒形成了一種分裂、壓抑的劇場氛圍。
導演在劇場中的「全觀」功能,應以「引導」爲主。然而「一桌二椅」整套的活動,是根本的「導演核心論」,演員被視爲工具和棋子,缺乏整體可觀的表現。
這次整個「中國旅程」的交流活動,引起各方不同的評論與爭議。針對作品本身的詮釋或引發思考的「一桌二椅」的定義,或所謂「中國旅程」的政治意義,佔據討論內容的大幅版圖。劇場編導魏瑛娟是這次參與的十二位導演中唯一的女性;在人馬廝殺的「翻桌倒椅」中,看到這趟旅行背後的「風景」。
香港導演榮念曾製作實驗戲曲《夜奔》一個選擇從體制出走的人,心中所思所想為何?一個崑劇演員,又如何面對面對個人生涯與藝術傳承的兩難?《夜奔》由三名演員:柯軍、楊陽與來自香港的楊永德,交互演出「林沖」、守在台邊六百年的「檢場」、以至「演員自己」等不同角色,在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中首演。
曾於多年前受屛風表演班邀請來台演出的「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最具創造力的劇團之一。「進念」除了以舞台意象、爭議性話題在劇場內造成震撼之外,它對香港文化活動、生態的持續關心與投入,使得我們在談論香港文化圈如何看待/面對「九七」時,自然不能沒有「進念.二十面體」更不能不採訪進念的掌舵者──榮念曾。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旬,「'93中國小劇場戱劇展曁國際硏討會」在北京召開,台灣、香港有二十多位小劇場工作者參加這項活動。趁此難得的機會,林克歡邀集了兩岸三地小劇場工作者在「演劇硏究工作室」聚會座談。
劉索拉,一個被《紐約時報》樂評人標以「前衞」藝術家的女子,一個出身大陸正統音樂訓練卻愛Beatles勝於貝多芬,在大陸已小有成就之時,卻毅然抛下遠赴異鄕重新來過,在學、看遍各地音樂特色後,融入中國音樂,並以開創出更多可能性,重新定義人聲。
〔台灣〕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兒童舞台劇本徵選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主辦的「八十六年度優良兒童舞台劇本徵選」,自八十五年十月起開始徵件,至八十六年元月三十一日止截稿,歡迎對兒童劇本創作有興趣者踴躍參加徵選。 此活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敎育廳指導,高雄縣立文化中心主辦,目的在推動兒童劇運,鼓勵國人從事兒童劇本創作,充實兒童戲劇資源。 應徵作品每人以一件爲限,字數以演出長度七十分鐘至八十分鐘爲原則,錄取優等獎一名(獎金新台幣壹拾貳萬元)、佳作獎三名(獎金新台幣捌萬元)。 欲應徵作品請備一式七份,以掛號郵寄至:鳳山國父紀念館藝術組(高雄縣鳳山市光遠路228號2F),信封上註明「應徵優良兒童舞台劇本」字樣,活動簡章備索。 詳情請洽高雄縣立文化中心藝術組:(07)7474201、7462091。 (編輯室) 〔日本〕 貝扎芭蕾遭盜用引發著作權爭議 著名法國芭蕾編舞家莫里斯.貝扎,向亞洲地區著作權管理中心所委任的「日本財團法人舞台藝術振興會」提出申訴。抗議日本兩個主辦單位未經許可即演出其編導作品。 事件發生於去年七月,由光藍社出面邀請俄國舞者所演出的作品《魯吉瑪得夫的所有》,應爲他所編導的Adagdo。 此外於今年七、八月間,由日本藝術經紀公司高次氏,邀約至日本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同樣也是「無授權」演出其作品。 對於這項控訴光藍社表示,他尊重著作權,但舞者只負責跳舞而已。而高次氏則要求舞團改變演出名目,但仍將堅持演出。振興會表示近期內將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 (襲加) 國際交流亞洲中心日、港合作演出 國際交流基金亞洲中心於九月底至十月初,舉辦香港與日本共同製作的舞劇《草迷宮》及印尼沙多諾舞團的作品《穿越銅鑼之路》的演出。 由泉鏡花小說改編的幻想舞劇《草迷宮》,爲日本戲劇界小池博史與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