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平易近人,對各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的胡耀恆,在被問及當初爲什麼要創立《表演藝術》雜誌時表示:「在去兩廳院工作之前,我和一群在學校教書,對表演藝術很關心的朋友,就很希望有這樣一本雜誌,可以代表台灣。後來因緣際會到了兩廳院工作,一方面有機構本身的需要,而正好黃碧端副主任是這方面的高手,於是就請她正式規劃版面、選定人事並付諸實行。」
如意算盤
首開風氣之先,胡耀恆在主任任內,邀請了維也納、慕尼黑交響樂團,並舉辦「世界戲劇節」,考量國內了解這些團體與節目的觀衆也許不多,需要專業的深入介紹,雜誌正可以與節目相輔相成。胡耀恆也強調,這本雜誌從一開始就設定是要寫給廣大的群衆看,絕不是一本同仁雜誌,他的理想是,在一個節目推出前兩三個月就開始在雜誌上介紹,引起大衆的興趣,進而買票到兩廳院看表演,達到提升文化水準的目的。緣此,胡耀恆笑說發行《表演藝術》是個徹頭徹尾的「如意算盤」。
回憶起往事,胡耀恆戲稱當初到兩廳院工作可說是「錯誤的一大步」,當時他正奉派到歐洲考察,旅行到希臘正計劃學希臘文,接到教育部越洋電話邀請擔任兩廳院主任,改變了原先的生涯規畫。上任不到三個月,就碰到層出不窮的狀況,包括瑪莎.葛蘭姆舞團訪台的當機事件,第二天成爲報紙頭條,他記得當時因爲斷電,大家點著蠟燭連夜搶修,等修好之後,他走出國家劇院,看見星星,不禁想起了但丁的《神曲》。《神曲》分爲〈煉獄〉、〈淨界〉、〈天堂〉三部,描述人生三種不同境界,每部內容雖不同,最後一句卻都是「而星星仍在閃耀」,胡耀恆說,那時他就相信國家劇院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父子連手
卸任後,胡耀恆回台大教書,成立了戲劇系所,多年來的遺憾之一,是戲劇仍未與台灣人的生活緊密結合,而一個眞正可以反映台灣人民思想、憂患與夢的劇本也尙未出現,他期待看到一個像愛爾蘭劇作家約翰.辛(John M. Synge)般的作者。
目前,退而不休的胡耀恆應邀爲《中央日報》編英文版,兒子正在加州攻讀古典文學博士,主修希臘文,父子倆還合譯已出版的《伊底帕斯王》以及即將出版的《戴神》名劇,當年未完成的學希臘文的夢想,已然實現。
特約採訪|依莎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