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符宏征

相關文章 33 篇
  • 戲劇 文學與劇場的多重互文

    《誰在暗中眨眼睛》既冷且熱的現世關照

    10月,連續陰雨瞬間終結了整個夏季的燠熱。在灰陰的日子,走入動見体近河濱的排練場,時間好像跟著緩慢了下來。與導演符宏征的對話,不快,卻深刻,也讓時間更為凝鍊,阻隔外頭的車水馬龍。 在出入之間,尋找原著精神 符宏征凝練的話語,在談到王定國的小說卻有火花迸發。他總是露出興奮的神情,像是遇到知己:「王定國的小說結尾常常會戛然而止,讀的當下會覺得:怎麼會這樣?怎麼不揭露多一點?但這個不揭露也是我做戲的風格,有所保留、有時候不太直接地去留白。」對他而言,王定國的小說平衡很好,故事簡單不複雜,卻舉重若輕,能入世也可以出世;乍看通俗,卻能深刻呈現人心與人性的幽微。作者的情操與人格也在適切的書寫距離中展現。這次的5個小品也以小情小愛為主,格局不大,卻很悠遠。 「這東西,做不好就真的有點8點檔。」他因為實在太喜歡王定國的文字了,更造成前期發展卡關:「卡死在是,我找不出自己的故事,都要跟他的故事走,甚至想說算了,不要變成作品,保持未完成,永遠用讀劇的方式去介紹王定國。讀劇就可以大量使用我覺得裡面很棒的文字。」為了突破己身盲點,符宏征邀請高俊耀加入編劇。 高俊耀不滿足於符宏征選給他的10篇短篇,又自己大量閱讀王定國的其他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尋找新的切入點,尤其鎖定其文字中展現的時代感。此次《誰在暗中眨眼睛》選取原小說集中的〈本壘〉、〈蝴蝶〉、〈六月下午的家〉,並加上《神來的時候》裡〈顧先生的晚年〉與《夜深人靜的小說家》的〈櫻花〉,共形成5個小品。各篇章故事獨立,卻也保留王定國小說裡絕妙的互文,並藉由垃圾車的樂音銜接各篇章。兩人不囿於原著,以忠於原著精神為共識,層層解碼王定國的文字,共同對話。從原著,到劇本,再到演員表演,轉譯的過程也形成一種互文。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21
  • 挑戰邊界

    表演空間

    當我凝視這片空白,畫面便逐漸成形。有時我會帶著預先設計好的概念到現場,但是當我坐在劇場裡,很快就會發現那個設計在紙上或許很有趣,但是並不符合這個空間的特質或需求。每次當我回到某個空間,它就會將我帶到一個新的方向,向我展露如何運用它的新的可能。仍是同一個空間,但我已有所不同。

    文字|郭文泰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21
  • 《安娜與齊的故事》探究屬於夫妻的兩人世界,圖為排練現場,左為陸明君(飾安娜),右為李明哲(飾老齊)。
    即將上場 Preview 創作社《安娜與齊的故事》

    房門內外的夫妻關係 不浮誇的平凡愛情

    繼「家庭三部曲」描繪台灣家庭中的糾葛關係,紀蔚然新作《安娜與齊的故事》聚焦在夫妻之間,從兩人的內心活動說起。在一場晚宴開始之前,女主人突地陷入恐慌無法離開房間,男主人隔著一道牆極力安撫,一邊招待賓客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細緻的語言鋪陳出暗流的情節,導演符宏征更加上現場音樂互動呼應,邀來作曲家李哲藝作曲、「自由擊」樂手演奏,期使讓音樂和戲劇能夠「一起呼吸」。

    文字|陳茂康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暴雨將至》透過一個家庭的離合聚散,探討現代社會長期照護的問題。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符宏征《暴雨將至》 直視長照問題

    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改編新加坡現代戲劇之父郭寶崑的《傻姑娘與怪老樹》為《暴雨將至》,邀來編劇詹傑合作,將情節至換為台灣語境,描述分崩離析的家人在照護失智老父親上的壓抑隱忍、脆弱無助。在導演手法上,符宏征帶領演員從生活中去探索、尋求,表現手法盡力撇除「表演」,戲劇張力從最平常普通的對話裡發生,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讓人意識到話外之音、難言之隱

    文字|廖俊逞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符宏征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符宏征 批判實驗 搖滾不死

    從各式各樣的音樂聲響中,掘取創作的能量,是喜愛音樂的劇場導演符宏征重要的養分來源。對他來說,搖滾樂的批判與實驗精神,讓人可以聽到更多更遠的可能,「一首歌背後的意義,若能讓每個人以各種角度去連結,作品也就變得比較意思。」像愛爾蘭的U2、德國樂團 Einstrzende Neubauten(新建築倒塌)、中國的崔健,他們「至今不滅的持續力,影響是可以很久遠的。」

    文字|陳茂康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惡了》和《英雄密碼》

    我想看鬼娃株式會社的《惡了》。編導狗比跟大多數專業學院或各小流派劇場都沾不上邊,可以說是邊緣的邊緣。但我曾在耕莘和皇冠不小心看過她帶領大學話劇社的兩個作品,充滿表演的狂想和精準的節奏,聲音實驗和肢體喜感都精心打造,讓人狂笑不止。拋開文學、文化、戲劇傳統等沈重包袱,不問社會批判、歷史反思等深刻議論,《惡了》看來又是狗比最擅長的阿達一族黑色幽默。狗比曾在表演藝術聯盟「飛越斷層」座談中以觀眾身分發言,苦笑自己是被飛越的那一道斷層。《惡了》可以驗證一下,斷層到底存不存在,還是,其實只是我們看不見身旁的滑翔翼? 我還想看符宏征的新作《英雄密碼》。當過賴聲川的弟子和葛羅托夫斯基的徒孫,曾經浪跡人子、密獵者、身聲演繹社、外表坊、創作社他終於創立自己的團體「動見体」。《英雄密碼》遠離他掄獲台新藝術大獎作品《嬉戲》的瘋狂笑鬧,轉回他最關心的人類深層潛意識劇場。他曾是我心目中最大膽最不可逆料的劇場創作者,這齣新作也讓我深感好奇。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野良犬之家》中所建構的崩壞世界,提供了一座猶如杜斯妥也夫斯基般的地下室廢墟的空間想像。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野良犬之家》 以狗喻人的家庭寓言

    如果人活得像「狗」,他的人生會是如何?編劇林孟寰獲第十五屆台北文學獎劇本首獎的《野良犬之家》,即以一對「狗」兄妹影射失落的七年級世代,如被家庭豢養般,失去開創未來的能力,而與看似理所當然存在的父母,卻又是如同陌生人這齣家庭寓言,將由五年級的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搬上舞台,他以「差異與認同」的世代距離作為文本詮釋策略,與編劇展開不同世代間的對話。

    文字|廖俊逞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 《離家不遠》大量從演員身上取材,試圖貼近每個人曾經對離別、傷逝與思念的深沉凝視。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暫別肢體劇場 拆解家族通俗劇

    將於月底上演、編導符宏征的新作《離家不遠》,從自身的家庭回憶出發,透過回顧家族成員的死亡,揭開人們為何以愛為名卻暴力相向,書寫一則台灣當代的家族寓言。符宏征表示,《離家不遠》捨棄了動見体過往肢體劇場的風格,更像是一齣經過解構的通俗劇。

    文字|廖俊逞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百變爵士女伶

    爵士樂從早期流傳在黑人中下階層社會的音樂,在二十世紀初期一躍成為中產階級品味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匯流,爵士樂的形式和風格越來越多,大樂隊搖擺、咆勃、酷派、硬式咆勃、自由、前衛、Bossa Nova、融合,每個階段都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大環境的交相撞擊下,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爵士樂特色。其中,為廣大樂迷熟知的爵士樂手包括: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鋼琴大師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小號手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查特.貝克(Chet Baker)、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歌手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和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這一連串名單列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樂器演奏來說,爵士樂幾乎是男人的天下,但要說人聲演唱,能名留樂史的似乎都是女人。 爵士樂,為何偏愛女「聲」?在洋溢著爵士風情的盛夏,本期的特別企畫提出了這個問題,並請到資深爵士樂評人深入剖析,究竟爵士女伶迷人的地方為何,能在男人當道的爵士樂圈獨領風騷,讓樂迷為之傾倒,成為票房賣座保證?從歷史演變、聲線表現、詮釋風格、舞台魅力、爵士女歌手有何能耐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當前走紅的爵士女歌手跟前輩們,又有何不同之處?此外,在眾多的爵士女歌手中,本刊也為讀者歸納六種類型,從自由揮灑的狂野唱功、柔情可人的甜美女聲、撫慰人心的鄉村民謠、低沉感性的慵懶嗓音、進階版的即興擬聲、以及才藝出眾的樂壇奇葩,只要你願意打開耳朵,必定能選到最合你胃口的爵士女聲。 台灣這幾年流行的「創意市集」,是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將創意和想法付諸成商品,透過或設於街頭、社區或大型活動的生活風格場域,實踐從創意到創業的夢想。而在國外行之有年的「藝術市集」,又是什麼呢?本月在德國,將有一個專為舞蹈所舉辦的表演藝術市集「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這是個能讓藝術家與策展人交流的平台,許多表演者的心血在此被看見,從而踏上全球的舞台;但這也是藝術家理想與現實的殺戮戰場,

    文字|黎家齊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 相對於《李爾王》歷史悲劇主線的沈重,符宏征另闢蹊徑,找到故事中國王身邊的「弄臣」做為主要的敘述者。
    台前幕後

    遠方的鼓聲繼續敲打

    符宏征說,儘管現在小劇場的主流論述總是得大膽創新,好像沒有一個可以引起話題的顚覆創意,就表示落伍了,但他希望自己可以儘量不受干擾,回歸劇場本質及自我的創作路線,紮紮實實地做戲。

    文字|謝東寧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陳惠文作品《之間》,2001.3。
    專題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

    嚴格來說葛氏體系在台灣的訓練只有頭五年,但卻是一次具有長遠意義的播種,埋下今日小劇場工作者深耕的根基;不但提供了演員訓練方法的重要參考,更啓發劇場創作者對劇場本質的思考。

    文字|楊婉怡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黃士偉唱作俱佳的全方位劇場表演者,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表演組畢業,橫跨舞台劇、相聲、音樂劇、廣告等多元表演領域。
    專題

    為新生代喝采!

    他們的共同特色都是練就了一套適應環境的本領,不管是出身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領域。有的幸運兒因為師長前輩特別拉了一把,從而確立自己的志向,當然也懂得飲水思源;有的人卻在環境的競爭條件下,耐心等候自己最閃亮的一刻,從容地接受台底下的掌聲!

    文字|廖俊逞、黃麗如、王凌莉、賴惠娟、施如芳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鴻鴻(右)在芭蕾練習室指導兩位女演員范瑞君(左)與洪敬恆的排戲鏡頭。
    台前幕後

    密獵「夢遊者」 《洪堡親王》在台灣

    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導演鴻鴻繼去年改編自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的《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之後,將於本月再度推出新戲《洪堡親王──夢遊者的正義》。《洪》劇乃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身前的最後一個劇本,也堪稱是其最代表性的傑作。台灣的劇團會如何讓本地觀衆看了也有共鳴呢?本文將從排戲現場開始探尋這個問題。

    文字|林亞婷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上月十四至十六日,鴻鴻、王琄執導盲人演員的《我在地下鐵遇見天使》於台北國立藝術館演出。
    戲劇

    打開另類感官經驗的舞台之窗

    當習慣以視覺畫面來主導自己情緒動作的表演指導者與視障演員工作時,幾乎都要完全推翻原來自己習慣的指導方式,實實在在地以「身體」的接觸。這樣的「第三類接觸」,不僅視障者覺得是一項人際交往的挑戰,對所謂的肢體指導者而言,更需要開放自己,信任這群即將密切合作的夥伴。

    文字|傅裕惠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離心的居所》探索無巢族類精神上的「第二個家」。
    戲劇 符宏征、林桂如、張藝生 共築無巢氏的心靈避難所

    三個異鄉人 探尋《離心的居所》

    住在台北的三個異鄉人馬華籍劇場導演符宏征、旅美作曲家林桂如與出身香港的演員張藝生,為現代「無巢氏」量身打造《離心的居所》,探索無巢族類精神上的「第二個家」。將以音樂肢體劇場的形式,結合演奏家、劇場演員和聲音物件,串連整場演出。

    文字|廖俊逞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炸蝦捲劇團演出《米蒂亞》,貼切展現視障演員聲音上的戲劇感。
    現象視察

    在黑暗中漫舞

    這幾年來,由殘障人士擔綱演出的戲劇有越來越密集的現象,受到社會與媒體較為廣泛的注目,但大部分的焦點還是放在關懷的角度,較少提到這些無障礙劇團的表演,其實有著戲劇上的獨立美學價値。

    文字|耿一偉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文字|傅裕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在符宏征的戲中,可以找到他對節奏與線條動感的重視。
    台前幕後

    不知所終的生命列車

    《早安列車》以生命為旅程,呈現在這旅程中,人對寂靜、寧靜、平靜的渴望與追尋,以及所尋找的「寂靜」的不同層次和質感──或許死寂,或許能量高漲。

    文字|黃淑綾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吉娃斯—迷走山林》的演員均為原住民,將以嘹喨歌喉展現「原」汁「原」味。
    即將上場 Preview

    《吉娃斯—迷走山林》 借古諷今關注環保危機

    愛樂劇工廠在台灣甫遭受天災重挫之際,推出音樂劇《吉娃斯迷走山林》,來喚醒人類重視環保議題。編劇李登雅透過借古諷今的手法與黑色喜劇的氛圍,勾勒出一個童話般的殘酷世界,影射現代文明在高度發展下,對人類心靈的扭曲,和急速掠奪大自然所帶來的傷害。為了講求作品的原汁原味,從題材、佈景、演出陣容都以原住民為主。

    文字|李秋玫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七:選擇繼續任性的劇場三十世代

    劇場三十世代,不想「轉大人」

    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活躍的三十世代劇場編導如王嘉明、呂柏伸、符宏征,明年將推出的新創作不少,但是否曾想過接下賴聲川、李國修等劇場導演的棒子,跳上大舞台呢?答案是:沒有。滿腦子好玩創意的他們,仍然鍾愛中小型劇場或另類場地的挑戰實驗,也許無法製造表演藝術產業的「產值」,但堅持的是對創作自我的忠誠。

    文字|傅裕惠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