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爾美可
-
看戲不忘電影
編舞家養成記
編舞家的腦袋裡裝了什麼?為什麼幾組簡單的動作,就能帶來情感上的衝擊與共鳴?這樣的情緒氛圍,文字可能要花上好幾千字來醞釀,戲劇可能要幾十分鐘的鋪陳來營造;編舞是不是有什麼手法,使它在當代藝術中成為顯學?美術館找來編舞家,歌劇找來編舞家,戲劇與電影也用上編舞,到底編舞家是怎麼創作?
-
巴黎
姬爾美可《森林》首度嘗試以經典繪畫為靈感之作
隨著舞者流動,漫步於羅浮宮,透過繪畫與體態開啟經典與當代的對話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與新銳藝術家Nmo Flouret應巴黎秋天藝術節邀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現地表演《森林》(Fort)。 今年初冬,舞蹈為入夜閉館後的羅浮宮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當遊客人潮散去,500名觀眾依照不同路線,分批走進占地5,000平方公尺的德農館(Denon).在11位舞者的帶領之下,遊歷30幅曠世巨作,共享一場跨越繪畫與肉身、靜態與動態、永恆與剎那的體驗。 《蒙娜麗莎》、《自由領導人民》、《梅杜莎之筏》這座《森林》不只林立著聞名遐邇的古典繪畫,風華正茂的舞者也穿梭其中.他們透過姿態,揣摩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及神情,並運用動作擴延畫作的空間、線條與細節,打開觀眾的視野與感官。 姬爾美可並非首次在美術館空間呈現舞蹈作品,但《森林》卻是她第一個以繪畫為靈感的創作.面對德農館H型的建築結構,她特別邀請近年致力挑戰非典型空間演出的Nmo Flouret設計觀眾與舞者的動線,製造出構圖、景深、視角等多層次的變化.對他們來說,舞蹈與繪畫的連結不僅使畫作中的凝結場景與情境變得更生動,更同時提供宏觀與微觀的視角,激發各種賞析作品的方式. 除了姬爾美可,許多法國藝術家近期都紛紛走出黑盒子,在各式各樣的非典型場地實驗編舞創作的全新可能,無論是劇院的迴廊、後台、展場的地下室、大樓的停車場等.他們試圖運用空間變化及沉浸體驗,消弭舞台與觀眾的隔閡,營造出更直接純粹、更針鋒相對的觀演關係。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啟發的舞蹈創作
光與暗影下的貝多芬 為音樂作品而舞的身體
在這一個貝多芬出生兩百五十周年的「月相」裡,有什麼仍在「暗影」裡?我認為,或許就是「身體」,一個阿多諾在察覺到主體的退隱時仍未能留意的「身體」現代舞蹈家為貝多芬的音樂所編的舞蹈,體現出的就是仍在暗影裡的「身體」。對我而言,這一些舞蹈家所編的舞蹈就是以「人的身體」直接去「演奏」貝多芬的音樂。露辛達.柴爾茲、姬爾美可及瑪姬.瑪漢三位舞蹈家分別為貝多芬的《大賦格》所編的舞蹈,體現出的就是她們在同一個「音樂作品」裡所感受到不同的身體。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隨時駐足 體驗舞者的揮汗勞動
第三次受邀在當代藝術第一線的美術館演出,編舞家姬爾美可在比利時的WIELS藝術中心,於九週內演出新作《工作》,從三月下旬至五月中「展出」。姬爾美可改編了二○一三年的舞台作品《時間漩渦》,演出時一群舞者和手持樂器的音樂家在空間中不停地移動,像按著地上漩渦的螺紋圖形旋轉,同時相互牽引轉圈,她將原作解構後再重組延展開來,更細緻簡約地呈現一個工作的過程,藉此重新思考和定義舞蹈最根本的時空和身體的物質特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之風所及 跨界各自繽紛
源起於美國的「後現代舞蹈」風潮,也因緣際會地傳播到歐洲與亞洲,比利時羅莎舞團所展現之重結構邏輯的理性極簡風格,可視為某種美式「後現代舞蹈」思維與方法跨大西洋發酵的一例。然而,歐洲當代舞蹈的樣貌與其戰後多元的現代舞蹈脈絡,還有其他繁複的交織。若要思考後現代舞蹈在亞洲的狀況,則更加複雜;不同的地域政經文化與歷史契機產生了類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經揉合諸多在地與國際的「現代」、「後現代」、劇場元素、跨界實驗而成多元紛陳的當代舞蹈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比利時編舞家
姬爾美可 結構之內,存在無限自由
她的舞,讓人感受到理性之美精準的結構、順暢的動作、與音樂無縫的契合與呼應她的人,也如同其舞:嚴謹分析、重視思考、要求細節。但姬爾美可也說,她不是會說:「所有人去左邊,然後去右邊」的編舞者,她與舞者一起分析舞作結構,提出一個框架,而舞者提供她們的答案。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暌違九年,羅莎舞團終將再訪台灣,趁著這次機會,本刊特邀舞蹈學者林亞婷越洋專訪姬爾美可,讓我們在經典將臨之前,了解這位當代舞蹈的領航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雨的邏輯
姬爾美可的許多舞蹈特別是為萊許音樂編的舞蹈都隱含著「雨的邏輯」。我們總是能在她的舞蹈裡看見重複的動作。然而,一個單調的動作,卻總是能在重複裡變得繁複,並和萊許的音樂交織出無盡的樣態,就像是日本型紙上隱現出無盡的圖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舞寫詩 聲影構築時間的畫格
除了舞台上的翩翩身影,姬爾美可更把她的舞蹈美學以影像方式無限延伸,透過與多位導演如彼得.格林納威、科爾布、提耶瑞.德.梅的合作,影像中的舞蹈不只是動作的再現,更是與鏡頭、空間、音樂共構的美麗詩篇。看姬爾美可的舞蹈電影,像旅行,可以保持距離,察覺、整理、分析、比較小細節的變化,也可以像孩子一樣,忘情神迷。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作預覽之一
Rosas danst Rosas 重複中的無限風景
在Rosas danst Rosas中,姬爾美可創造了幾何重複的動作模式,搭配上極簡主義的音樂,使舞者的個人性消失。舞者在建築物的內外出現,她們的身體無法從環境中脫離,主體性與客體性互相依存,而觀者也因此與表演本身產生互動性的關係。在建築物中舞動的身體使空間更為具體,舞者在空間中,一開始是以直線的方式探討空間,接著進入對角線和原形的方式來舞動,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純粹動作書寫,精準捕捉動作和音樂之間的關係,使這支作品進入抽象而純粹舞蹈的藝術領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作預覽之二
Drumming 貌似輕鬆嬉戲下的嚴謹
雖然只是簡單的節奏和身體動作的排列組合,Drumming卻帶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中,產生了無限的變化。整支舞曲給人的感受是輕快而愉悅的,像是在公園之中的嬉戲,只有在鼓聲停歇和動作停止的時刻,觀眾才彷彿從迷人的饗宴中驚醒,驚覺這是一場純粹舞蹈與純粹音樂的旅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外交事務」藝術節 歐陸夏季新熱點
強調實驗性、表演性與前衛性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六月底至七月中舉行,這次活動聚焦旅德創作的美國編舞大師威廉.佛塞,展現他的多面向創作能量。而開幕演出是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與新生代編舞家夏馬茲合作的《帕琵塔2號》,結合肢體、音樂與空間的實驗之作,令人驚豔。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何必劃地自限 ?「混」在一起就對了!
不同於德國的舞蹈劇場、法國的浪漫抒情和美國的後現代舞蹈路線,卻又包容上述風格,透過創作者個人背景、特質的加乘,揉合出「不只是跳舞」的創作趨向,在舞蹈的基礎架構上增添劇場、Live音樂、藝術、時尚等元素,亦解散了人們對於舞蹈的定義,從中開創出新的表演/觀賞視角。「愈混愈對」,正是比利時當代舞壇躍居頂端的關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傑宏.貝爾《三次送別》 讓姬爾美可「不跳舞」
今年姬爾美可的新作《三次送別》邀請了「不跳舞」創始者之一傑宏.貝爾來共同編舞,由她本人擔任獨舞,並有現場樂團伴奏,主題是馬勒晚期交響曲《大地之歌》中的最後一樂章〈送別〉。傑宏.貝爾讓舞者腳穿厚重登山鞋、親自控制場上及觀眾席燈光、開口對觀眾講話、傑宏.貝爾上場要樂團樂手邊演奏邊離開、或者邊死在舞台、姬爾美可開口唱起聲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三位編舞家 十三種與舞蹈相遇的方式
春天.賞花 春天.讀詩 春天.戀愛 春天.看舞 霏霏細雨 溫柔點醒冬眠感官 吸吐放晴後的第一道清新空氣 丟開厚重灰沉大衣 身體恣意舞躍綻放 姿態繽紛 如春之花 走進舞蹈花園 隨著十三位編舞家翩然起舞 林懷民的春天容顏 是寫意純淨的「白」 劉鳳學以布蘭詩歌 驚撼蟄伏心靈感動 ROSAS姬爾美可交織舞蹈與音樂 從比利時帶來一波波春雨漣漪 加拿大瑪麗.書娜探究身體可能性 譜出殘缺且美麗的身體狂想曲 一年一度兩廳院新點子舞展 中生代編舞家馳騁肢體想像 何曉玫捕捉生活點滴 刻劃台灣文化現象 林原上以禪入舞 邀你入夢探索生命旅程 楊桂娟與David Grenke辯證人性光明黑暗 劉紹爐重現奧林匹克經典 帶來力與美的春天饗宴 姚淑芬與裝置藝術家陳俊明 跨界尋找失落的心靈 春鬥2006三支舞作風格迥異 羅曼菲姊妹情深 粉墨登場唱曲尋夢 布拉瑞揚沉重探索死亡的昇華與體悟 年輕的鄭宗龍則舞起「莊嚴的笑話」 踏著不同節奏 走進春天 與十三位編舞家悄然相逢 瞧見不一樣的生命風景 你 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