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文創產業

相關文章 13 篇
  • 《文創大觀2:台灣品牌來時路》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我們討論文創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梳理其文創脈絡的第二本書《文創大觀2:台灣品牌來時路》,著重帶領讀者追溯概念形成與實際執行的過程。從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一手鍛造「時尚法國」品牌形象的經驗,回返台灣學習實踐的可能;除了論述,她也分別從空間、服務、產品方面,一一細數實際的文創產業經驗,讓人看到新概念進入實作上的眉角與挑戰,同時,也看見無限的可能性。

    文字|孫得欽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以原鄉時尚為基之鑽石台灣

    前文建會主委、現任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也使「文創台灣」成為台灣的文化政策發展主流。為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她主導編輯了這一系列《文創大觀》叢書,日前推出第一冊《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將文創政策的架構釐清,後續五冊將分別陳述「創意空間」、「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藝術」、「電影電視」的實例以印證理論。本刊特別摘錄刊出該書〈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以原鄉時尚為基之鑽石台灣〉一文,以饗讀者。

    文字|陳郁秀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西柵夜間燈火倒映,氣氛古雅迷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入夜寧謐的熱門景點

    浴火重生後的優雅——烏鎮

    名列江南六大古鎮的烏鎮,在一九九九年的一場大火後,找到了重生的契機!經修復的古鎮被用心營造成如古畫般的旅遊園區。經營者採全面控管模式,原居民被請回經營商店、民宿,在那兒沒有中國一般旅遊區入夜後的喧嘩煩囂,寧靜一如亙古的傳奇。

    文字|黎家齊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第十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大獎作品: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製作,鄭宗龍編舞的《在路上》。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映現當下生態? 活絡產業氣氛?

    「得獎的是」當獎項揭曉,鎂光燈亮起,所帶動的是什麼呢?在政府高舉「文創產業」大纛的此時,設置表演藝術獎項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除了肯定與光環,這中間所串起的連動效應,包括反映創作趨勢、活絡「產業」氣氛、打造藝術明星等等,似乎都是大家所期許的「可能的未來」

    文字|莫嵐蘭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文化部於去年五月正式揭牌上路。(文化部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一:文建會升格文化部

    部長魅力媒體難擋 精采政策萬眾期待

    去年的五二○,文建會正式升格文化部,也標舉了台灣文化發展的嶄新里程碑。出任部長的龍應台挾原本作家身分的高知名度,讓文化部的媒體曝光值也創新高,但如何將外界的支持力,轉化為整合政府內部資源與對外推動政策的力量,過去七個月不斷考驗著龍應台。

    文字|林采韻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ROT後的華山園區,原本充滿野性的空間,就也被規馴化了,園區原本獨有的氣味就消散了。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九:文化創意園區持續發展ROT

    產業想像下的園區經營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跟隨台北華山的ROT模式,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在去年底在新團隊的經營下重新開張;而台北市的松山文創園區自去年起到今年,也成為許多表演團隊與策展單位的場地選擇。「文創園區」概念的形塑,無非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下,對老空間的再生運用,而其中原本可以提供藝術實驗的場域特性,卻也在這樣的空間規馴化下,漸失活力。

    文字|吳思鋒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專欄 Columns

    旨

    若將味覺視為劇場,舌頭視為舞台,許多問題和思考是一致的,例如文創產業。像慢食這樣的理念當然不是為了訴求菁英品味,或是宗教式的理念信仰,慢食宣言起草人義大利詩人Folco Portinari曾說:「慢食運動,應該要由人類崇高的遊戲心所支持,而遊戲是不能成為宗教信仰的。」

    文字|王嘉明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英國藝術發展城鄉差異大,倫敦西區音樂劇雲集,觀光客流連,提供相當高的產能。圖片背景為倫敦皮卡地利圓環。
    倫敦

    藝術體檢報告、實習手冊出爐 讓環境發展更健全

    年底通常是體檢過往年度環境發展的時機,英國的全國藝術推廣協會去年底公佈英國第一份針對藝文環境的體檢報告,呈現二○○七年至二○一○年間藝文環境的變化;約與此同時,英格蘭文化協會與創意及文化技能發展機構針對在文創產業中的實習制度也出版《藝術實習手冊》。以上文件,不僅提供了對英國藝文生態更清楚的瞭解,也進一步保障相關人才的工作權益。

    文字|魏君穎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預先針對「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所提的問題充分準備,提出七大政策方向。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一:《夢想家》事件讓文化議題登上政治舞台

    文化人怒火引爆 總統候選人首度面對提問

    「建國百年」的一齣國慶晚會《夢想家》音樂劇,引爆了文化界長期以來對政府文化政策的不滿情緒,由一群藝術家與社團、協會所組成的「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發起「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連署活動,在面對輿論及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雙重壓力之下,文建會主委辭職下台,三黨總統候選人也破天荒接受文化界提問,文化議題終於登上政治舞台,但這只是開端,文化人的監督仍須持續!

    文字|趙靜瑜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第一屆的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大獎優人神鼓獲得,藝術總監劉若瑀與擊鼓指導黃誌群代表接受講座。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七:藝術與企業合作趨勢

    從出錢到出力 「藝企」牽手點亮未來

    由於企業領導者對藝文的喜好不同,早期的基金會多為單純的贊助單一或系列的節目演出及藝術教育活動,然而近年來基金會參與藝文的角色變得多元化,不再和過去一樣扮演被動的金主,轉而主動的選擇藝術團隊委託創作、籌辦藝術季,舉辦年度評比、頒發獎項等。而除了企業體的投入,難能可貴的是企業人也身體力行的一頭鑽進打造「藝企平台」行列。

    文字|李惠美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十股擊樂團的《台灣風情》揉合藝陣、鄒族音樂等文化元素,是依2011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曲目編修。
    焦點專題 Focus 讓國際觀光客來台灣「藝術朝聖」

    打造「文化觀光定目劇」 是美意還是扼殺?

    去年文建會依據「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作業要點」挹注總額兩千萬給全民大劇團、拾藝整合行銷、十鼓擊樂團和舞鈴劇場,以打造文化觀光為導向的定目劇碼,但一季演出下來,僅有十鼓立於不敗,其他三團均票房慘澹。這讓人思索,台灣的定目劇發展,到底需要怎樣的方向?政府扶植的美意,在配套不足的狀況下,是否反而成了扼殺團隊生機的利刃?

    文字|莫嵐蘭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歐洲四大團體合作的Le Grand Macabre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文化帶動經濟的實踐舞台

    一九六○年舉辦第一屆,之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阿得雷德藝術節」,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文創產業」成功案例。藉著大規模、多角度的藝術展演活動,帶動了整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建構與經濟活絡。跟著州長麥克.萊恩的獲選連任,也將兌現他的競選承諾:將藝術節改為每年舉辦!而且政府將會投注經費每屆高達二億四千萬台幣。

    文字|邱德真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12月16日學術研討會「戲曲與戲劇」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新世紀十年 探問華文戲劇創新活力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門舉行的第八屆華文戲劇節,主題為「新世紀華文戲劇研究」,旨在「探討過去十年來華文戲劇之種種面貌、創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對未來華文戲劇作出前瞻。」特別著眼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華文戲劇發展,除了參與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內的戲碼,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期許與會者提出對過往十年各地戲劇現象的觀察分析。

    文字|莊珮瑤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