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部於去年五月正式揭牌上路。(文化部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2表演藝術回顧/ 現象觀察一:文建會升格文化部

部長魅力媒體難擋 精采政策萬眾期待

去年的五二○,文建會正式升格文化部,也標舉了台灣文化發展的嶄新里程碑。出任部長的龍應台挾原本作家身分的高知名度,讓文化部的媒體曝光值也創新高,但如何將外界的支持力,轉化為整合政府內部資源與對外推動政策的力量,過去七個月不斷考驗著龍應台。

去年的五二○,文建會正式升格文化部,也標舉了台灣文化發展的嶄新里程碑。出任部長的龍應台挾原本作家身分的高知名度,讓文化部的媒體曝光值也創新高,但如何將外界的支持力,轉化為整合政府內部資源與對外推動政策的力量,過去七個月不斷考驗著龍應台。

二○一二年五月廿日文建會正式升格為文化部,是台灣文化界的大事,首任部長由作家龍應台出任,文化部因她的高知名度自然成為鎂光燈追逐焦點。龍應台的「名人效應」,大大提升文化部新聞的曝光度,只要是龍應台出現的場合、她所發表的言論很難不成為新聞,就連她赴立法院接受質詢,被立委批評姿勢、穿著,媒體也可論談好幾日。

解決問題的前進空間依然很大

受到媒體與大眾關注的文化部,如何將外界的支持力,轉化為整合政府內部資源與對外推動政策的力量,過去七個月不斷考驗著龍應台。然而從第一階段國是論壇的成果、公視董事會的難產、Live House法規爭議的解決、文創法落實與文創院設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推動、兩岸智財權的談判等議題,文化部解決問題的前進空間依然很大,處理事情的速度與社會感受存在落差。

龍應台無論扮演作家還是部長,都是一位極具魅力的人,她的任何言語,皆能輕易被引用成為新聞標題,「文建會要像方糖融入水中」、「腳穿髒球鞋經常下鄉」是文化部尚未升格前,龍應台二月十五日上任文建會主委時的名言。接掌文化部之後,龍應台對外提出施政規畫喊出四化,分別是「泥土化」、「國際化」、「產值化」、「雲端化」。

伴隨渲染力十足的言語,龍應台做事有其風格,落實她口中「(文化)基礎工程最忌急功近利,最怕立竿見影。」龍應台上台後,一方面對部內業務進行大規模的盤點,另一方面開始廣納眾議舉辦九場、為期兩個月的國是論壇。

「盤點」、「國是論壇」本質皆為好事,癥結在於文化部不是新興部會,已進行或是必須執行的例行性業務不容在文建會升格的路程中有過渡期。文化部業務繁雜,盤點絕非一、兩日之事,在人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免對平時業務產生影響。

其次是「國是論壇」,文化部希望透過國是論壇,傾聽各界聲音,凝聚台灣往前走的力量,但是當論壇淪為各抒己見的分享會,而非針對具體政策聚焦討論,相對減損論壇的意義。今年國是論壇將啟動第二階段,當鄰近韓國、中國努力落實政策往前衝時,台灣的競爭力,恐在這一分一秒中流失。

泥土化、國際化、產值化的下一步

每位部會首長,著重推動的事務,多少與其經驗相關,譬如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龍應台很在乎「文化公民權」的推動,因此十分看重「泥土化」的落實。論起「泥土化」文化部提出培育在地文化人才、盤整村落文化資源、發展村落微型文化產業、建構在地生活美學四個方向,事實上這些工作,文建會之前已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推動廿年,「泥土化」或許是一個相較新穎的名詞,但是如何借力過去累積的成果和經驗,文化部使力的智慧還待考驗。 

長年活躍於國際舞台的龍應台,上任至今已訪問美國、加拿大和香港,今年初還將造訪法國,所到之處受到各地媒體矚目,為文化部的「國際化」成功達陣。達陣之餘,文化界衷心期待,文化部能夠開創國際合作的平台和契機。當然合作絕非一蹴即成,必須經過長久的磋商,龍應台的出訪起了頭,文化界引頸企盼收網之時。

在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此時,相關政策推動,從文建會至文化部一路熱議。文創法的落實與文化部提出的「產值化」關係密切,若能將文創法相關子法徹底施行運用,台灣的文化環境和文創發展,將是另一種景觀。

文建會時期,根據文創法所制訂的子法和辦法包括「學生觀賞藝文展演補助及藝文體驗券發放」、「公有文化創意資產利用」、「著作財產權質權登記」、「營利事業捐贈文化創意相關支出認列費用」等。可惜文化部成立後,外界對於文創資源分配多所意見,也讓文化部在執行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文化部新聞多卻乏政策落實

文化部的成立除了接續文建會的業務,也承接過去新聞局的事務,也讓龍應台就任後,不得不面對公共電視這塊燙手山芋。去年八月龍應台提出一份令社會叫好的董事名單,充分展現她的魄力和影響力,只可借這份名單在審查會議上,因少數委員杯葛,十四名董事候選人只通過三人,今年龍應台將再接再厲,如何在黨內進行良善溝通同時獲得審查委員支持是關鍵。

去年二月十五日上任文建會主委、五月廿日接掌文化部,龍應台掌舵台灣文化政策至今將滿周年,期間龍應台多次下鄉走訪,前進各重要民間、駐台機構進行演講,也積極邀請重要人士來訪,包括法國前文化部長賈克朗、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龍應台的行動力,也讓媒體三百六十五天有一半以上的時間不缺文化部的新聞,但是回首去年,文化部的新聞多話題、多爭議卻缺乏最動見觀瞻的政策落實,這些政策的落實是被龍應台的明星光芒所掩蓋,還是仍處於慢工出細活的研究階段,文化界正急切企盼。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