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6日學術研討會「戲曲與戲劇」現場。(第八屆華文戲劇節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新世紀十年 探問華文戲劇創新活力

記2011第八屆華文戲劇節在澳門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門舉行的第八屆華文戲劇節,主題為「新世紀華文戲劇研究」,旨在「探討過去十年來華文戲劇之種種面貌、創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對未來華文戲劇作出前瞻。」特別著眼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華文戲劇發展,除了參與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內的戲碼,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期許與會者提出對過往十年各地戲劇現象的觀察分析。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門舉行的第八屆華文戲劇節,主題為「新世紀華文戲劇研究」,旨在「探討過去十年來華文戲劇之種種面貌、創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對未來華文戲劇作出前瞻。」特別著眼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華文戲劇發展,除了參與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內的戲碼,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期許與會者提出對過往十年各地戲劇現象的觀察分析。

每兩年一度的華文地區戲劇盛會「華文戲劇節」,去年十二月十四日至廿日在澳門舉辦。這是繼二○○二年的第四屆之後,澳門再度擔任東道主,八年時光過去,澳門的社會現實與戲劇環境都有極大的變化,在這次的「華文戲劇節」中,除了一如以往讓與會者透過兩岸四地(台灣、香港、澳門、中國)的演出與學術研討會碰撞交流外,也透過當地劇團多樣的演出,展示了當下澳門劇場的蓬勃活力。

此次「華文戲劇節」的主題為「新世紀華文戲劇研究」,旨在「探討過去十年來華文戲劇之種種面貌、創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對未來華文戲劇作出前瞻。」特別著眼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華文戲劇發展,除了參與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內的戲碼,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期許與會者能提出對過往十年各地戲劇現象的觀察分析。

開幕報告  略覽各地戲劇現況

十二月十四日的開幕式中,大會邀請了兩岸四地代表發表報告,各自綜述了北京、上海、台灣、香港與澳門近兩年的戲劇發展概況,主要範疇仍以現代戲劇(話劇)為主。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因應二○一○年劇作家曹禺的百年誕辰,有著「中國的莎士比亞」地位的他,在這個特殊年分自然是格外受重視,不管在上海或北京,相關紀念演出製作不斷,也都有大型相關研討會與座談會的舉辦;而在香港,也由官方的康樂及文化事物署推出「曹禺戲劇節」,含括演出、講座與研討會。說二○一○年是「曹禺年」一點都不為過。

另一方面,「沒有曹禺文化DNA」(註)的台灣,則是在另一個潮流上與中國並肩,那就是「懷舊風」。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所長宋寶珍在其報告中即指出「二○一○年的話劇舞台彌漫著一股懷舊風」,所以「引發了對舊有作品的再詮釋與再演繹」,而「將這股舞台懷舊風推向高潮的戲劇,當推台灣戲劇家賴聲川、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聯手打造的《寶島一村》。」《寶島一村》在中國一路巡演到二○一一年下半,也見證了這股風潮的強勁。

在劇場空間的發展上,香港與澳門因為政府都推動了劇團進駐工廠大廈的政策,也另外塑造了「工廈(廠)小劇場」的展演特色,走出另一種異於正規劇場空間的美學。而某種程度上,台灣與上海都出現商業性戲劇的發展趨勢,前者有政府「文創產業」的政策加持,後者則有出「白領戲劇」、「減壓戲劇」等,以上班族為主要觀眾群,而發展出來的娛樂導向戲劇演出。此外,在對岸也有傳出準備將國有的演出場館與團體,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型態營運。這項向市場端靠攏的消息,無疑也對未來大陸的劇場生態,在質或量上都埋下了不可知的變局。

台灣報告人、中華戲劇學會副秘書長于善祿則總結性地指出:「這次在華文戲劇節的兩岸四地代表報告,以及四天的學術研討會裡,可以體認到一個共通的現實:演出數量和規模愈來愈大,生產速度愈來愈快,作品面貌愈來愈模糊(大陸甚至有「一戲成功,群起跟風」的情況),交流頻率愈來愈高,投注資金愈大愈貴;整體而言,就是在消費狂潮的時代中,娛樂至上,娛樂至死,減壓戲劇當道,嚴肅深沉退位。」劇場的產業化或許是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但如何在此中仍能維持劇場的獨特性與演出品質,應是各地劇場工作者都需慎重看待的課題。

論文發表  看見十年華文戲劇面貌

華文戲劇節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學術研討會,這次大會匯集了四十三篇論文,以「新世紀華文戲劇回顧與前瞻」、「歷史研究」、「華文戲劇的創新力量」、「觀念與現象」、「地區戲劇研討」、「戲曲與戲劇」、「北京人藝、戲劇體制」、「作品研討」、「劇作家研討」(含曹禺、莊梅岩、吳念真、過士行)等子題分場發表。大部分的論文主題的確以近十年的戲劇為研究對象,所以也能讓與會者透過論文的發表討論略覽近期各地的戲劇面貌,也讓人意識到,「華文戲劇」的定義範疇必須更具多元與廣義性。目前華文戲劇節雖以「兩岸四地」為主體,但其他泛華人地區(如新馬地區、北美等)的戲劇也在持續發展,亦應加以關注。另外,「華文戲劇」是否只能限於現代戲劇的討論?在當代的傳統戲曲持續推出新編或跨文化改編、並融合現代劇場手法來表現的潮流下,這個部分似乎也可考慮列入「華文戲劇」的關注範疇。

在這次華文戲劇節的演出活動中,也安排了「觀後座談」。與會學者在看了同一齣戲後一起討論,可說是「劇評大會」,也是眾人可以在同一議題下交流激盪的難得機會,各種觀點交鋒駁辯、好不熱鬧,也展現了戲劇研究者對劇場的無邊熱情。

為期一週的華文戲劇節,就在與會人士依依不捨的道別聲中落幕,大家相約二○一三年在下一屆的主辦城市——杭州——再見,在往後兩年的光陰中,會讓「華文戲劇」有怎樣的變化,讓人拭目以待……

 

註:參于善祿〈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2011)北藝大戲劇系參訪團紀行〉一文(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2690280)。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萌芽茁壯中的劇場活力

略述華文戲劇節的澳門在地劇團演出

在此次的華文戲劇節中,主辦單位之一「澳門華文戲劇學會」特意安排了多檔澳門在地劇團的演出,形式多樣,意在讓與會者藉此機會親眼目睹澳門劇場的今貌。限於參訪期程,這裡僅略述三齣有親身觀賞到的製作。

創團已卅六年的曉角話劇研進社演出的《七十三家半房客之澳門奇談》,是由澳門在地的鬼才導演「大鳥」許國權自編自導的作品。全劇以澳門一天廿四小時為主軸,從清晨六點開始,由廿九個片段串連到次日的早上六點,而舞台上所呈現的正是澳門市井小民的「眾生相」。編導大鳥以看似生活中見怪不怪的場景與對話,巧妙點出澳門在地生活中不自覺的荒謬,揶揄嘲諷的喜感中卻又透露出現代社會人普世的孤絕感,讓台下即便是非本地的觀眾,也能在喧笑鼓掌之際,點滴在心。此外,本劇為了更貼近當地的生活,在每次演出中都會有一場戲取材自演出當日的新聞即興演出,讓人拍案叫絕,也再次讓觀眾對這群「非職業」但卻「專業」的演員印象深刻!

正規劇場相當不足的澳門,除了以「全城皆劇場」為主題的「澳門藝穗節」開發出不少另類表演空間外,還有如曉角劇社、動物農莊等入駐工廠大廈的劇團,利用自家空間開闢出來的黑盒式「工廠小劇場」,在這次的展演中,也讓各地與會者有機會一覽這類型的劇場空間。由「零距離合作社」演出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十年》,與「石頭公社」演出的《在雨與霧之間》,均在上述空間演出,空間雖簡略,卻也呼應演出的樸拙真誠。

一人一故事劇場《十年》是以現場互動性為主的演出形式,以「十年」為主題(也是這次華文戲劇節的主題),邀請現場觀眾提供個人故事或經歷,再由一群默契頗佳的演員,即興地演出觀眾的故事;藝術性上或許難以評價,卻是充分展現劇場的當下性,透過故事的再搬演,故事主人翁從旁觀賞,亦是另一類型的劇場參與。

《在雨與霧之間》綜合了舞蹈、戲劇與多媒體等多元形式,主題在探討母女之間亦愛亦恨、似疏離實糾結的關係。四位女演員在劇中展現豐富能量,時而扮演母親、時而扮演女兒,以象徵性強的互動肢體展現。劇末以記錄式影像寫實呈現演員們與自己母親一同上街的畫面,似有「回歸真實人生」的意涵。

澳門的劇場發展,在愈來愈多的戲劇學子留學歸鄉、政府有意願挹注資源扶植的未來,是否能開拓出更成熟繽紛的風景,值得我們持續觀察。(黎家齊、莊珮瑤)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