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營多半選在學生的寒暑假期間舉辦,3月的音樂營並不多見。然而,對於5位來自台灣的學生而言,這一個月的體驗卻無比珍貴。他們獲選參與了小澤征爾音樂塾,遠赴日本,從東京一路到京都。不但得以參與歌劇的訓練與表演,更有給兒童的歌劇及室內樂等演出。這段精湛技術與深刻情感交織的旅程,對他們來說,不僅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更是一段成長與學習的過程。
參與的學生:台灣新血的音樂之旅
今年,5位學員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拉小提琴的有北藝大博士班的王佩珊、大二的章淳淳、許裕立、碩士一年級拉中提琴的林釗輝,以及臺師大主修指揮的中提琴手廖武俊。這群來自台灣的年輕音樂家選擇參加小澤征爾音樂塾,無一例外,都是源於對音樂的熱愛與自我挑戰的嚮往。
為何選擇這次的音樂塾? 廖武俊提到:「聽說小澤指揮喜歡與年輕人合作,因為年輕人有一種生命力,而這是樂團工作久了可能會遺失的。我們在營隊中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熱情跟想要做好事情的憧憬,那是在音樂上難能可貴的經驗。」由於都是第一次參與歌劇排練,學員們都有很深的感觸。「拉歌劇的時候,很多時候樂團偏向伴奏角色,必須非常專注地聆聽歌手現在所處的位置,並快速調整配合。」章淳淳分享,「如果歌手情緒濃烈一點,我們的伴奏也必須即時回應,這非常考驗大家的敏銳度。」她提到,親耳聽見歌手現場演唱,情緒感染力十足,「即使不懂義大利文歌詞,但音樂的情緒非常明顯,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刺激。」林釗輝也認為,每場演出歌手當天的情緒變化不同,如何迅速融入音樂,是對演奏者敏銳度極大的考驗。
與一般音樂營不同,小澤征爾音樂塾的排練方式並非由指揮單方面要求,而是加上老師們給予分部指導。但他們放手讓學生們自行討論,僅在意見分歧時出面引導。廖武俊說:「老師們對學生充滿信任,讓我們在討論與爭執中形成共識,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予技術或觀念上的提點,這樣的過程讓我們更有自主思考的空間,成果也更能凝聚成一致的方向。」許裕立也補充:「除了老師之外,首席學長姐也非常重要,每一部首席都會在分部時主動帶領,給出很有建設性的建議。」
王佩珊形容這樣的環境:「充滿活力,像是一場腦力激盪。」每一次分部練習,都不只是技術的磨練,更是想法的碰撞與激盪。林釗輝也附和:「第一次排練從下午兩點到晚上七點,期間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加上當場反應要快,會有種腦子快要炸掉的感覺。連中場休息的時候都無法真正放空,因為分部老師會馬上從觀眾席過來提點,或者大家不斷地討論音樂,只是從樂器換成口說而已,我們非常投入其中,對音樂的熱忱不但高,效率也好。」
不斷變化的位置與聲響經驗
王佩珊分享了樂池演奏與交響樂團經驗的不同之處:「在這裡,從第一到第三幕,絃樂第一部和第二部會大風吹,位置與搭檔不斷更換,每次坐的位置不一樣,聽到的聲響也不同。」她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是,小提琴分部老師建議兩部交換,讓靠近樂池板子的高音聽得比較清楚,以改善聲音的感受,「這樣的調整不但對於整體音色有很大的影響,連看指揮的角度、翻譜的習慣都不一樣。」
此外,她也感受到同儕間的熱血與投入,「有人甚至第三幕還沒開始演奏就已經開始醞釀情緒,像首席拉獨奏時非常投入情感,一邊拉還一邊掉眼淚。我們的角度也許看不到她,但是感染力非常強。」這種真摯投入的演出,使她深受感動,「音樂的領悟力在短短一、兩週內成長非常多。」
由於來到此地的學員個個都是菁英,專注與認真的態度也讓他們大開眼界。王佩珊說:「休息室裡,大家都在對著節拍器練習音階、抖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暖手方式。」廖武俊補充:「在小澤音樂塾練習環境有限,沒有獨立琴房,學生們只有大廳與休息室練習,為了爭取時間,大家甚至提早半小時就到門口等待了。」這讓許裕立聯想到日本的「職人精神」,無論技術或效率都極高,「在台灣是到樂團才開始練習,但在日本,大家都是自己先練好,排練時可以立即反應。」
指揮帶來的啟發與幽默
歌劇指揮馬修斯(Diego Matheus)在排練中的指導風格,也給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章淳淳笑說,指揮經常用豐富的肢體語言與形象比喻引導情緒與音色,讓他們能夠精確地做到。在一陣笑聲及義大利手勢後,廖武俊說明:「指揮說歌劇開頭的整個情境,就是讓我們想像一個夏日的午後,帕華洛帝躺在游泳池裡,義大利麵淋上來,這是全世界最義大利的感覺!」大家在樂譜上的筆記都記得很勤,王佩珊也笑說自己在樂譜上寫著大大的“fat cat”:「因為指揮說這裡的撥奏(pizzicato)要多一點手指的聲音,像『肥貓』一樣有『肉』感。」參與排練對於正在學習指揮的廖武俊收穫是雙重的,「不是只有樂器,還有指揮排練的用語、排練時間、時機掌握、對樂團的要求,就會讓我更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指揮歌劇。」
音樂塾分部導師們的指導細節,詳細到連翻譜都有要求。廖武俊說:「由於大家都很敏感,所以在那種例如女高音細緻得像絲一樣地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如果翻譜很大聲,就會極度破壞情境。」他回憶:「飾演傑爾蒙(Giorgo Germont)的男中音凱爾西(Quinn Kelsey),在詮釋上都會有些微不同,例如第一次輕一點、第二次厚一點。雖然那一段樂團都沒有經過排練,但只要他的聲音一出來,樂團就會自動反應,不是指揮特別要求的。」因此他演奏時都無法悠閒下來,永遠在想音樂怎麼做、如何達成大家一起要的目標。
小澤征爾的精神與傳承
京都羅姆劇場(ROHM Theatre Kyoto)的一隅還設置了紀念小澤征爾的特展對外開放。展覽中陳列著他的排練影片、穿過的服飾、手寫樂譜與生活用品,讓每一位參觀者彷彿能更近一步地感受到這位音樂巨匠的生命力。
「看到排練影片時,我驚訝於他的音樂有如此強烈的生命力。」林釗輝分享:「明明排練就已經很好,但他總能修出更細緻、更令人感動的層次。然後音樂再出來,聲音完全令人感嘆!他的生命力甚至每個音符的每一拍都是非常講究的,這讓我一直提醒自己。」許裕立則感嘆:「能夠聚集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管絃樂團、合唱團、歌手,正是因為小澤征爾。他的影響力跨越了國界,使得這樣的盛會得以成形,而且我們來參加甚至不需要自費,我感受到背後有無數人的支持與協力,內心非常震撼。」
章淳淳難掩激動情緒:「我覺得不可思議,儘管小澤指揮已經過世,一路傳承下來當中的能量都沒有流失,大家都還是盡心盡力投注在這上面。我很榮幸可以參與其中,這會是在我生命中很難忘的一段,真的感謝以往好好練琴的自己以及老師們的協助,我今天才能夠在這裡感受傳承,並且成為這個傳承的一分子。」
「對我來說,小澤精神不只是音樂的要求,更多是在老師與同儕之間迸發的火花。」廖武俊談到,他在這裡收穫的不僅是演出經驗,更是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學到的珍貴養分,「每一雙透亮的眼睛、每一份支持,讓我有更多動力學習音樂,並且帶著這份熱情回到台灣。」
「這裡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許裕立說,「即使在台灣練琴很努力,但來到這裡,無論何時都想練琴、學習、探索新的事物。聽到旁邊有人在練琴,就有個壓力在。」他笑著補充,即使排練到晚上7、8點,仍有人繼續練到晚上10點。他希望回到台灣還可以保持這個狀態,魔力不要消失。
當年,小澤征爾身體健壯時親自為兒童場開場,從觀眾席中走下來與孩子們打招呼,那份活力與親和力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他以無比熱情與遠見創立音樂塾,不僅提升了亞洲音樂教育的高度,更啟發無數青年音樂家走上專業之路。他所堅持的細緻排練、對音樂生命力的追求,以及尊重每一位演奏者與學習者的態度,如今早已成為許多人心中理想的典範。這份精神,正透過一屆又一屆的學員持續傳承,擴散到世界各地的舞台與教室之中。
按:以小澤征爾為名所號召的另一個活動「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預計於今年8月11日到9月9日舉行,除了音樂節首席客席指揮沖澤和佳將帶領齋藤紀念管絃樂團演出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的歌劇《仲夏夜之夢》,並邀請英國指揮索迪(Alexander Soddy)演出蕭斯塔可維奇的作品以紀念作曲家逝世50周年,以及鋼琴暨指揮家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來慶祝小澤征爾90歲冥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