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洛桑劇院演出。(Claudia Ndebele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海外觀點

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島嶼

關於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演出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

2024/3/24  瑞士洛桑劇院

有時候,戲劇表演能夠擺脫虛構,以一種讓烏托邦場景變得實際可行的感受處理現實,哪怕那只是表演的過程而已。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與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作品《這不是個大使館(台灣製造)》(This is not an Embassy (Made in Taiwan))正提供了這樣的體驗。在首次歐洲巡演後,該劇將於4月在台灣演出。

為了模擬一個「不可能的大使館」,3位「專家表演者」——32歲的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27歲的音樂家王思雅和71歲的退休外交官吳建國——創造了一種世代之間差異豐富的互動狀態,他們共同的使命就是向全球觀眾傳達台灣的本質。在為民主現況的台灣爭取認同的目標下,表演者的主觀和經驗層面是解開代表外界對台灣地位不同認知的防震棱鏡的關鍵;舞台下,他們正以不同的方式為這一任務奉獻自己的力量。郭家佑是數位科技的提倡者,和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的創始人,她相信可以透過網路進行人民對人民的外交。王思雅是一位音樂家、藝術家,也是伯思美國際實業有限公司王俊峯的女兒,分享她對21世紀企業家維和方式的看法。吳建國則以他退休公務員的身分,借鑑他在不同國家擔任台灣外交官37年的豐富生活經驗。他曾在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越南和貝里斯任職;他在貝里斯可以升起台灣國旗,這是貝里斯作為少數幾個正式承認台灣的小國所賦予的罕見特權。在座無虛席的洛桑劇院,他們講述的故事吸引了觀眾,喚起他們真誠的興趣和同理心。他們傳達自己和自己所關切所做的嘗試,獲得持久的掌聲,許多觀眾在演出後也藉機在門廳與表演者交談。

這個作品嘗試了一種共製模式,進一步深化國家戲劇院長期以來的國際參與,藉由尋找一種互惠的方式,讓台灣演員能與歐洲導演合作。就這齣製作而言,除了今 年4 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之外,也獲得柏林藝術節、維也納人民劇院、巴黎秋季藝術節等多個歐洲場館的支持,主要是為了吸引海外觀眾。重要的是,温思妮和羅尹如這兩位劇場專業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協助,努力尋找潛在的「日常專家」,以實現作品中能交織不同的社會觀點,包括世代和人際之間。 除了國家戲劇院發布的徵集公告之外,他們還使用了社交媒體和專業網絡來進行田調,納入公務員、運動者和研究人員等不同背景的廣泛觀點,成為表演的劇本。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