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馬勒

相關文章 73 篇
  • 「我在此優哉遊哉,無憂無慮,早已把過去在塵世間那五十一年的生命忘得一乾二淨!」(本刊資料室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和在天堂的馬勒對話

    編按:去年是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一百五十周年誕辰,今年是作曲家馬勒逝世一百周年,也讓馬勒的相關紀念活動沸沸揚揚不斷迄今。除了透過音樂聆賞馬勒超越時代的樂思,更讓人好奇的是他的創作與人生經歷的呼應。本刊特邀知名文化評論家、也是資深樂迷的作家李歐梵,以超級粉絲的身分虛擬與在天堂的馬勒「對話」,趣味又深入淺出地帶引讀者走入馬勒的世界。

    文字|李歐梵、本刊資料室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馬勒出生在這間房子裡,在波西米亞的Kalischt。(本刊資料室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悲情天才,順遂一生?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形容馬勒,我想應該是『悲情一生的天才作曲家』。」(註1)江漢聲醫師的這句話,適巧勾勒出許多樂迷們對馬勒其人其樂的印象。馬勒的一生經歷到底是多麼地痛苦,讓他的人生竟可以用「悲情」來概括?平心靜氣客觀地回顧馬勒的一生,應會有不同的解讀。

    文字|張皓閔、羅基敏、本刊資料室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馬勒臨終時的塑像,由Carl Moll作。(本刊資料室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愛與復活 永恆與天堂

    馬勒曾說:「我對音樂說出我的渴望,它開始於黑暗感受的等待之處,而這入門處,也就是引導走向另一個世界之處」。從馬勒的音樂中,確實可以感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從他交響曲的曲式來看,他的交響曲幾乎全部結束在大調,且終曲樂章有勝利、復活、愛、天堂的生活、永恆的救贖。這些都透露出他所謂「另一個世界」的圖像,也揭露出他「信仰」的密碼。

    文字|盧文雅、本刊資料室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馬勒的母親,一路支持他走音樂之路。(本刊資料室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她們的愛 滋養了非凡樂章

    作為天才橫溢的指揮家與作曲家,馬勒背後當然少不了偉大的女人「們」從一路支持他走音樂路的母親,到生命中幾段深刻的戀情,以及他至愛也傷他至深的妻子愛爾瑪都在他的人生與音樂中留下深刻軌跡。

    文字|歐頭、本刊資料室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馬勒在《第八交響曲》於慕尼黑首演前,指揮樂團與合唱團排練。(本刊資料室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竭盡人生 傳述生命思考

    馬勒理想中的交響樂作品必須是樂章之間彼此有關聯、「竭盡人生」的交響曲。對馬勒而言,將人生體驗化成音符,是他寫作交響曲的理想;幸運地,他的十首交響曲都能清楚傳達他的各種人生體驗,不僅如此,這些作品也為看似沒有出路的交響曲,再度賦予了寫作的可能。

    文字|羅基敏、本刊資料室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愛爾瑪的家,也是馬勒每次從紐約回來的下榻之處。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那段歷史,那些離開的人……

    望著一頁又一頁發黃脆弱的檔案,全部的藝術家好像在一九三八年同時結束了藝術生涯,或者生命。某某一九三八年流亡倫敦;某某一九三八遭解雇;某某一九三八被通緝;某某一九三八被謀害;某某一九三八送入集中營、死亡 這些名字,都是一時之選。

    文字|洪雯倩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Toblach/第三個作曲小屋所在地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一個冷峭的初春 同馬勒說上的幾句話

    今年初春,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家江靖波,背著行囊遠赴歐洲,踏尋作曲家馬勒的人生足跡所到處,透過空間的履勘,重溫作曲家的心境,理解感受轉化為詮釋樂曲的力量這裡,讓我們透過江靖波的圖片與文字,體驗當年馬勒的「心」與「音」!

    文字|江靖波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呂紹嘉將帶領NSO演出馬勒交響曲中最長的一首《第三號交響曲》。(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獻給「巨人」馬勒 演出「無所不包的世界」

    紀念馬勒最好的方式就是演出他的交響曲,這個月,就有兩場馬勒交響曲的音樂會:以《第三號交響曲》作為樂季壓軸的NSO,以及以《第一號交響曲》慶祝創團十周年的普羅藝術家樂團,也分別以「龐大」和「巨人」的概念,獻給這個屬於團隊的光榮時刻!

    文字|李秋玫、國家交響樂團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馬勒的第三個作曲小屋,他在這裡完成了《第九交響曲》、《大地之歌》與寫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江靖波 攝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 提供)
    音樂 背起行囊走一趟作曲家的人生之旅

    江靖波 親身體會馬勒「此生此世」

    透過親身踏勘馬勒生平的足跡,指揮江靖波也更了解馬勒創作的想法與心情,在「樂興之時彩繪作曲家系列馬勒此生此世」音樂會中,江靖波選了他認為是馬勒最個人、最洗練、語法上室內樂成分最強烈的交響曲《第四》與《第九》精選樂章,讓樂迷也能跟著踏入馬勒的世界。

    文字|李秋玫、江靖波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即使已是位大師級的指揮家,水藍仍舊保有謙沖、誠懇的氣質。
    藝號人物 People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新任藝術顧問

    水藍 步步踏實 打造樂團升級實力

    水藍,近年來陸續接受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演出,對台灣樂迷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目前,他的身分仍是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以及丹麥哥本哈根愛樂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而在國際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打造樂團的魔力,能帶領樂團脫離舊有地位,邁進世界舞台。在國台交歡慶六十五週年之際,他也首肯擔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令人期待他將為這個台灣創立最早的樂團,再創更上層樓的嶄新局面! NTSO邁向巔峰系列─【水藍與馬勒】 1/7 19:30 台中市中興堂 1/9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4-23391141 人物小檔案 l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美國波士頓大學傑出校友。

    文字|李秋玫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呂紹嘉在開季音樂會中,帶領NSO展現了頂級水平。
    演出評論 Review

    救世主的力量,就是信仰!--評NSO開季音樂會

    被許多指揮列為初登板曲目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當天團員的表現著實令人精神一振。不論是暴烈如雷電咆哮的銅管部,還是濃郁如岩漿原泉滾滾的絃樂部,都為呂紹嘉拿手的塊狀樂句與綿延樂句,再次近乎完美地呈現在聽眾面前。

    文字|李永忻、許斌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小提琴家陳銳
    即將上場 Preview

    亮眼新「銳」 返台「首」演協奏曲--NSO「天上人間 馬勒第四」

    NSO馬勒系列的第二場音樂會「天上人間 馬勒第四」,除了有身兼小提琴家的名指揮克里斯多夫.波彭、國內出色的新秀女高音林慈音,還有特邀的新秀小提琴家陳銳。陳銳於二○○九年獲得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被視為音樂界的「台灣之光」,這次首度回台與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將以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展現他的傑出琴藝。

    文字|李秋玫、Andrew Chiciak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由卡內基音樂廳出品的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馬勒《交響曲》全集(12CDs)。
    藝@CD

    馬勒年瘋馬勒

    今年是大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誕生一百五十週年,而明年二○一一年則是他逝世一百週年,這位在世以指揮聞名,一生致力交響曲與藝術歌曲創作的作曲巨匠,在樂壇的地位與日俱增。 因此接連兩個「馬勒年」,全球各地有許多馬勒相關活動,無論唱片出版、音樂會、研討會、或傳記出版,是大家一起瘋馬勒的絕佳時機。

    文字|歐頭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呂紹嘉說NSO:「我們什麼東西都做過了,而現在不只是看我們『做的是什麼』,我覺得現在更重要的是『我們做得怎麼樣』。」(陳建仲 攝  國家交響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點一:專訪NSO新任總監--呂紹嘉:希望走較深、較遠,但不見得好走的路

    呂紹嘉,這個令台灣驕傲的名字,在眾所期盼中,終於在去年首肯,接掌NSO音樂總監一職。他的就任,不僅為樂團提振不少士氣,精心規劃的新樂季更為交響樂的欣賞注入一股「新」的潮流。在開季音樂會登場之際,藉由本篇專訪,呂紹嘉將與樂迷們暢言他的計畫、期望,並分享他的音樂觀。

    文字|李秋玫、陳建仲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法廣交響樂團以二場音樂會演出瓦瑞茲(見圖)全部作品,並邀請視覺藝術家希爾(Gary Hill)為音樂會設計視覺效果。
    特別企畫 Feature

    要聽馬勒與瓦瑞茲 歡迎光臨巴黎!

    從古典經浪漫,光譜延展至當代創作,跨越三世紀的曲目,音樂家國籍縱貫地理分佈,法國風評優、聲名遠播的法國國家樂團、法廣交響樂團和國家巴黎樂團在新樂季裡,列出豐富的演出藝術家名單,調配出各式樣口味的音樂會。其中值得一聽的有精采豐富的馬勒作品,還有瓦瑞茲的全部作品,機會相當難得!

    文字|羅苑韶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樂季壓軸 馬勒最夯!

    文字|謝朝宗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 紐麥爾編作《馬勒第三交響曲》芭蕾舞首度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演出。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馬勒交響樂入舞,紐麥爾活化芭蕾風景

    三月間,巴黎兩座指標性劇院分別有二個重要首演,一是巴黎歌劇院演出美國編舞家紐麥爾(John Neumeier)以馬勒《第三交響曲》全曲編作的芭蕾舞作《馬勒第三交響曲》Troisime Symphonie de Gustav Mahler,另一是市立劇院新任總監迪馬西摩塔(Emmanuel Demarcy-Mota)執導的霍法特(dn von Horvth)劇作《卡西米爾和卡洛琳》Casimir et Caroline,同時呈現巴黎承襲並固守傳統,以及新創作不斷衝撞尋找新觀眾,兩個截然不同的企圖。

    文字|羅苑韶、羅苑韶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巴夏對二十世紀俄羅斯音樂作品的詮釋,具有無人可及的準確性。
    音樂

    八十二歲俄國絃樂巨擘巴夏 原味呈現俄式風采

    俄國指揮家魯道夫‧巴夏的名字代表了將管絃樂團的聲音迅速雕琢,以作曲家的想法為原則,清澈、明確地忠實呈現作曲家意圖,這個特質除了與二十世紀中後期俄羅斯音樂家的訓練相同,更可說來自他的老師、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的深厚影響。

    文字|廖俊逞、劉振祥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華爾街的指揮家

    藝術產業要做大,套一句大家熟悉的話說:「有錢不一定做得起來,但沒錢萬萬做不起來。」 談到馬勒音樂,紐約華爾街一位富商的故事往往令許多樂迷津津樂道。卡普蘭(Gilbett Kaplan)是一位成功的財經雜誌出版商,這位本來是音樂門外漢的企業家,因為醉心於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發願鑽研此曲,竟然在一九八二年,花錢租下林肯中心和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一圓指揮夢,原本大家抱著看笑話的心情,但卡普蘭玩真的,翌年在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出就被《紐約時報》樂評選為當年「全美最精采的十場音樂會之一」。到現在他指揮過四十多個世界名團,演出次數高達近七十場(二○○二年曾率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來台),成為世界上「馬勒二號」的權威專家。 沒有錢,中年卡普蘭萬萬不能以「興趣」說服一流交響樂團的共襄盛舉;但只有錢,而沒有紮實的研究與投入,這也只會是富商的一次奢侈玩票。 表演藝術雖然不是向錢看齊的行業,但沒有錢很多環節卻常常做不齊。這一期我們把重心放在「藝術與企業」的議題上,因為企業家洪敏弘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發起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除了金錢的贊助之外,更嘗試透過十六齣具有傑出創意的表演製作,啟動藝術與企業間彼此know-how的結合。 台灣也有一位企業家陶傳正,具有卡普蘭一般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情,把演戲「玩真的」,一演十二年,對於演戲,衷心投入承諾,他說:「我從不是以客串的心情來演戲,每一齣戲都是專業演出。」因而展開他人生從未預期的演藝事業,也成為華人世界裡少見的企業家演員;洪敏弘愛看戲,陶傳正愛演戲,我們邀請了兩位對藝術都是「玩真的」企業家,對談他們如何看待台灣的表演產業經營。 另外 ,等了一年的當代傳奇劇場,香港電影導演徐克與吳興國合作的《暴風雨》這個月將狂暴登場。莎翁的四大名著之一,《暴風雨》有背叛與忠貞的人性衝突、傳奇與魔幻、原始與文明,影評人聞天祥將剖析史上《暴風雨》的幾種版本;而在國際劇壇裡素有「最東方的馬克白將軍」之稱的吳興國,他如何以他的「憤怒、瘋狂、驕傲、任性」帶動台灣京劇的實驗與創新,資深戲劇工作者李立亨以他長年與吳興國的相識,在〈吳興國的憤怒與眼淚〉一文裡對寫出吳興國對傳統的熱情與愛。

    文字|盧健英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德弗札克與他養的鴿子。
    專欄 Columns

    德弗札克,從小就在你身邊

    偉大作曲家群像裡,神祕、瘋狂、背德的天才幾乎是主流命格,只有德弗札克與海頓最健康,最有逆來順受的個性。倘若德弗札克曉得自己的小品,被當作幼稚園遊藝會雨傘舞、俚俗布袋戲、乃至火車過站「當心水肥」的戲謔配樂,恐怕不會在意,甚至會心一笑。

    文字|莊裕安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