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
-
音樂
步調自然的馬勒四號交響曲
王凱蔚的唱腔,質感漂亮,適切表情刻畫出屬於真正男子漢的滄桑整體演唱充分掌握到作品神髓。簡文彬讓樂團發出室內樂般的紋理,歌者的細緻光影對比得以充分揮灑,功不可沒。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華爾街的指揮家
藝術產業要做大,套一句大家熟悉的話說:「有錢不一定做得起來,但沒錢萬萬做不起來。」 談到馬勒音樂,紐約華爾街一位富商的故事往往令許多樂迷津津樂道。卡普蘭(Gilbett Kaplan)是一位成功的財經雜誌出版商,這位本來是音樂門外漢的企業家,因為醉心於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發願鑽研此曲,竟然在一九八二年,花錢租下林肯中心和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一圓指揮夢,原本大家抱著看笑話的心情,但卡普蘭玩真的,翌年在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出就被《紐約時報》樂評選為當年「全美最精采的十場音樂會之一」。到現在他指揮過四十多個世界名團,演出次數高達近七十場(二○○二年曾率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來台),成為世界上「馬勒二號」的權威專家。 沒有錢,中年卡普蘭萬萬不能以「興趣」說服一流交響樂團的共襄盛舉;但只有錢,而沒有紮實的研究與投入,這也只會是富商的一次奢侈玩票。 表演藝術雖然不是向錢看齊的行業,但沒有錢很多環節卻常常做不齊。這一期我們把重心放在「藝術與企業」的議題上,因為企業家洪敏弘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發起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除了金錢的贊助之外,更嘗試透過十六齣具有傑出創意的表演製作,啟動藝術與企業間彼此know-how的結合。 台灣也有一位企業家陶傳正,具有卡普蘭一般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情,把演戲「玩真的」,一演十二年,對於演戲,衷心投入承諾,他說:「我從不是以客串的心情來演戲,每一齣戲都是專業演出。」因而展開他人生從未預期的演藝事業,也成為華人世界裡少見的企業家演員;洪敏弘愛看戲,陶傳正愛演戲,我們邀請了兩位對藝術都是「玩真的」企業家,對談他們如何看待台灣的表演產業經營。 另外 ,等了一年的當代傳奇劇場,香港電影導演徐克與吳興國合作的《暴風雨》這個月將狂暴登場。莎翁的四大名著之一,《暴風雨》有背叛與忠貞的人性衝突、傳奇與魔幻、原始與文明,影評人聞天祥將剖析史上《暴風雨》的幾種版本;而在國際劇壇裡素有「最東方的馬克白將軍」之稱的吳興國,他如何以他的「憤怒、瘋狂、驕傲、任性」帶動台灣京劇的實驗與創新,資深戲劇工作者李立亨以他長年與吳興國的相識,在〈吳興國的憤怒與眼淚〉一文裡對寫出吳興國對傳統的熱情與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復活 馬勒 Cool Mr. Mahler
馬勒, 他的名字,多麼簡潔有力, 他的音樂,多麼複雜龐大,如同一整個世界。 站在浪漫時期與現代音樂的交界點上, 馬勒用音樂呈現世界的「真實面貌」, 呈現他對人生的深刻思索, 呈現他的愛、痛、悲、喜 一個世紀後, 馬勒,以其音樂在台灣「復活」! 國家交響樂團要讓台灣聽見完整的馬勒, 馬勒,一整年都要盤據著樂迷的心。 聲樂家金慶雲,用如詩如歌的抒情之筆, 寫下馬勒的音樂人生。 詩人陳黎與指揮家簡文彬,以樂迷熾熱的心, 交換與馬勒「相遇」的點點滴滴。 馬勒啊,在所有人的心底復活
-
封面人物 People 認真的「導航者」
指揮棒下,經略音樂沃土
簡文彬認為,本土創作與觀眾間的互動障礙,錯也許並不在作曲家和觀眾,而在於表演界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和條件。是否果真如此,當然有賴長時間實踐和試驗,但簡文彬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個冒險,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嚴峻的現代環境中,停步不前終是死路一條。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馬勒是一個太複雜的演說家。常在還沒有充分發展時就岔開主題,但他總曉得自己要說什麼,遠兜遠轉地又回來。小題大作,歇斯底里。白裡翻纏,死中求活。他怕自己說不清楚,標題不夠,還得加上歌詞。卻好像更離題了。但他那麼認真,你知道他是有道理的。然後在越來越長的最後一樂章,說了又說,咬住不放,非要你感動不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詩人與指揮家的馬勒對話
這次的主題很清楚,就是「馬勒」。 用筆創作的陳黎與用指揮棒創作的簡文彬,相遇在國家交響樂團的排練室。 對談當天是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馬勒系列」第一場音樂會的前夕,早上剛經過多次排練的排練室,挑高兩層樓的空間裡,似乎仍殘留著許多馬勒的音符。 工作了一早上、有點倦容的簡文彬,為了讓自己放輕鬆,特地換上短褲拖鞋,與特地從花蓮北上、在要去台南當文學獎評審的路上抽空參加對談的陳黎,腳上帶著旅塵的拖鞋,還真是兩相輝映。 其實兩個人只通過一次電話,但對於對談的邀約,一聽是對方,一聽題目是「馬勒」,隨即答應。陳黎極忙,在教書與文學活動間奔波,卻是個極重度的古典樂迷,為了對談,預先做的功課,竟已有上萬字。 簡文彬說自己之所以對馬勒感興趣,是源於學生時代看的李哲洋翻譯的威納爾(Vinal)的《馬勒》一書,說時遲那時快,陳黎就從書包裡翻出同樣一本、看來頗有歷史的李哲洋譯的《馬勒》,當下,相視莞爾。
-
音樂招風耳
德弗札克,從小就在你身邊
偉大作曲家群像裡,神祕、瘋狂、背德的天才幾乎是主流命格,只有德弗札克與海頓最健康,最有逆來順受的個性。倘若德弗札克曉得自己的小品,被當作幼稚園遊藝會雨傘舞、俚俗布袋戲、乃至火車過站「當心水肥」的戲謔配樂,恐怕不會在意,甚至會心一笑。
-
音樂
讓人聯想起馬勒的慢板
NSO偏薄偏亮的音色一般在演奏二十世紀初期之後的音樂都並不容易令人失望,經常有出人意外的好演出,只可惜在管樂與弦樂的水準表現之下,打擊樂卻似乎無法融入梅湘節奏的律動中,也無法充分掌握敲打出來的音色,使得樂曲的進行顯得僵硬
-
音樂
國家交響樂團 挑戰全本馬勒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是馬勒不可一世的豪情與執著,從九月起,國家交響樂團NSO邀請觀眾每個月花一點時間發現馬勒,從複雜的旋律中,享受馬勒的浪漫與真摯。
-
音樂
SARS肆虐,但聽馬勒的世界聲響
馬勒在音響的營造上,的確是朝著他將在一九○七年對西貝流士所言的:「交響曲必須像這個世界,它必須無所不包。」牛鈴和曼陀林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自然有納入的道理。龐大的編制本身就形成這首交響曲在實際演奏上不易克服的問題,曼陀林和吉他是無法有著如上低音號凌駕全場的力量,相對也削弱了使用這兩件樂器的用意,只在小提琴的末座囁嚅著。
-
系列
太陽如此光輝上升
馬勒妻子對他上一分鐘還在逗弄孩子,下一分鐘就關上門寫《亡兒之歌》不以為然。而大女兒竟然在五歲的時候夭折,導致馬勒精神與身體的崩潰。《亡兒之歌》一曲成懺。「天以百凶成一詩人」,成就一作曲家。
-
系列
世間生活
馬勒,在歌裡念念不忘「世界」。從《流浪者之歌》到《亡兒之歌》,他總質疑世界的無情,無視於渺小個人的悲歡離合,照常運行。而一個人也可以向世界說不,追尋自己内心的和平美麗。在「自己的天空,在愛裡,在歌裡」。而這樣的孤絶純粹,竟也是分享。因為愛,因為藝術。
-
音樂
冷靜無情,駕馭馬勒的「龐然巨物」
簡文彬處理第六號的幽暗面,刺激而無憐憫之意,冷靜如金屬的色澤,甚至有著撕裂的快感。他帶著這股無情與化繁御簡,即使到了第四樂章,樂團有如進入延長賽的足球隊出現疲態,但他仍維持了樂曲的形貌不至鬆潰,直到定音鼓擊出所謂「命運的打擊」,才得以善終此曲。
-
系列
猶是深閨夢裡人
對《少年魔號》情有獨鍾,是馬勒慧眼獨具。或正是這種與衆不同的品味,使馬勒成為重要藝術家。《少年魔號》所代表的,不只是與「廟堂藝術」相對的「鄕土藝術」;也是與「優美」相對的「怪誕之美」。《少年魔號》是俗文學。正可沖洗一下浪漫主義後期一再重複,「雅不可耐」的虛假。
-
聲、歌與樂
我不知道,生命如何做到
「愛與傷痛,世界與夢」是馬勒音樂不變的主題,是他人格、靈魂、藝術的自白。前二者是浪漫主義的核心,但似乎馬勒特別把這小我的感受,放在與「世界」對應的高度與廣度觀看。這就是馬勒之所以為大,所以為深刻。沒有達成的是夢想。而真實的世界,即便有多少無奈,也如夢境般美麗。
-
聲、歌與樂
愛與憂傷,世界與夢
正就是這紛雜的人世風景,令人懷疑,沮喪,厭倦,疲憊。又總有小小的喜樂,永恆的憧憬,令人拳拳眷戀,就像馬勒用三個p標示的人聲,從管弦的陣仗中穿透出來。有時是無限綿長溫柔,驟然又有音程的突兀大跳,然而無論樂團如何五彩繽紛,總是清晰地傾訴著純粹真誠的本心。
-
藝鄉人
被幸運之神遺忘的指揮家
在應徵瑞士琉森歌劇院的過程中,這有如三堂會審的面試,她從來自世界各地上百位優秀的青年音樂家中脫穎而出,不僅成為該歌劇院的指揮,也成為世界樂壇上少數的劇院女指揮。
-
面對大師
輕輕地掌握,輕輕地鬆手 路德薇希回首五十演出生涯路
我的母親常說:「一個歌唱家要是不能在歌劇、神劇、藝術歌三方面都有所成的話,算不上是一個完整的歌唱家。但你不必唱得跟這個人或那個人一樣,你必須找到你自己的本質、你自己的方式。」每一樣東西都有一定的時間,你必須輕輕地掌握,輕輕地鬆手。這正是我現在要做的事,就是停止職業演唱,這就是慢慢、輕輕地鬆手。
-
台北TIFA
永遠的大地之母 路德薇希的藝術世界
將屆從心所欲之年的路德薇希宣布退休了。退休前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與各地歌迷道別。她所詮唱的《大地之歌》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幾乎是馬勒的代言人,然而從她演唱過的角色來看,已經超越了我們對人聲分科的想像,再也沒有人比她在台上更大氣了。
-
音樂
淋漓盡致的音樂洗禮 紐約愛樂兩場音樂彙評
紐約愛樂一向被視爲「問題兒童」,但一旦有了共識後所產生的凝集力,及巨大能量,使人宛如看美式足球或棒球那麼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