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我人生的一部戲
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一個國家的藝術發展,這是多麼不可思議!這個說法或許有些誇大,為了平衡一下,讓我說得更具體一些:「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一個國家的藝術發展,這是多麼不可思議!這個說法或許有些誇大,為了平衡一下,讓我說得更具體一些:「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戲裡與戲外,誰,又演好了誰?戲劇情節純屬虛構,如何編織個人生命與歷史敘事,又維持與「真實」間的距離? 《雨中戲臺》再現的,除了是一位歌仔戲小生的一生,編劇紀蔚然更替導演王榮裕找到了代言者「志成」,讓他在劇情鋪陳裡重新建構與劇中人物的關係,同時也是與母親間早已不可能倒敘的記憶與情感──這便是劇場所開放的維度,讓真實與虛構能夠於此刻交會。
淡水雲門劇場本週末打造夏季草地派對日,結合劇場演出和戶外演出與市集活動,兩天精采豐富的多元表演在雲門劇場及園區各個角落輪番上陣。知名劇團金枝演社、偶戲團隊飛人集社、臺灣管樂團木管五重奏與原。雙簧三重奏、蒂摩爾古薪舞集、馬戲大環藝術家楊世豪、扯鈴表演家黃翊與留法擊樂家謝佩穎、Naughty Swing搖擺舞團等一次滿足。
在郭春美的現實人生中,她是一位母親、妻子,上了台又是讓戲迷為之瘋狂的俊俏小生;而擔任團長的她同時要處理劇團大小事務,維持劇團營運,忙裡忙外,所以不演戲時,她就是標準窩在家的「宅女」。出身歌仔戲世家的她,坦承之所以選擇演戲,是為了能與家人有「做陣」的時間。而從小在父親嚴格訓練下長大的春美,如今有女兒孫凱琳繼承衣缽,嚴格督促之外,也透過溝通與信任,與女兒建立起姊妹般的情誼
林獻堂帶著兒子環遊世界,「他看到了全世界之後,更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滿懷理想回來,為台灣人向日本政府爭取自治。」如同當時隨著雲門舞集世界巡迴演出的王榮裕,回到台灣後,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猶記第一次接觸金枝演社,是在淡水滬尾砲台觀賞《祭特洛伊》。十多年來,我便一直關注金枝的演出。從《浮浪貢開花》系列、《大國民進行曲》、《黃金海賊王》,一直到去年的《整人王》(個人最喜歡的金枝作品),金枝的「台式音樂劇」是我接觸當代藝術作品、觀賞國內外前衛跨界的作品當中,最能令我以放鬆的心情走進劇場,參與這個從自己土地長出來的劇場語言、音樂與故事! 今年九月金枝將推出廿五周年大戲《歡喜就好》,改編自莎翁的愛情喜劇《皆大歡喜》。導演王榮裕以他最擅長的野台那卡西歌舞為基調,邀請霹靂布袋戲總監風采輪量身訂做全新曲目,再加上陣容堅強的演員與製作團隊,令人期待!金枝雖然沒有明星歌手加持,但這一群長期合作,演、唱功力及默契絕佳的演員班底,總讓我在看演出時,感受到他們自然流暢的舞台能量!九月開學季、紛擾的選戰初秋,很適合全家一起進劇場,看這一齣充滿歡樂與愛的台式歌舞劇! 文字|林芯羽 藝術行政
金枝演社即將推出的新作《歡喜就好》,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皆大歡喜》,以金枝的「胡撇仔」表演美學,與原始莎劇演出的庶民風格遙相呼應,導演王榮裕結合台灣的「那卡西」元素,讓劇中的吟遊詩人說唱不拘,設計「莎士比亞搖擺區」,讓觀眾能有機會身處舞台前緣、恰似在環球劇場那般,近距離體會舞台上下彼此交融的觀演關係。
「邱罔舍」是流傳已久的台灣民間故事,這位「頗具盛名」的「敗家子」,將在擅演胡撇仔戲的金枝演社手中,翻轉出怎樣不同的面貌?「這是關於一個現代歌仔戲團,要搬演一齣邱罔舍的戲。」金枝導演王榮裕提示了新戲的故事設定與舞台設計基調,他邀來資深劇作家紀蔚然一起合作,諧擬了許多經典戲劇片段,紀蔚然也使用他最為擅長的話中有話、言外有意、妙語如珠的台詞,戲說台灣傳奇故事。
從一九九七年破天荒在當時的華山酒廠廢址搬演《古國之神祭特洛伊》,金枝演社一路走來挑戰過不少戶外空間與古蹟的演出,且多是搬演西方經典如希臘戲劇、莎劇等,導演王榮裕表示之所以選擇做希臘戲劇,是因為他想了解西方文化,覺得要從根源著手,而在做戲之時,戲中的希臘城邦,彷彿都隱喻著台灣這塊島嶼;而這次的《伊底帕斯王》,則是更深層地回到「人是什麼?」的基本提問。
新北市藝文中心今年以「劇門大開,入場遊歷」為主題,邀請金枝演社和故事工廠兩團隊合作駐村,分別以演出、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與在地居民互動,期待藉此讓觀眾能由淺入深了解表演藝術的大千世界。
十年間「台灣認同」變得太滑順容易入口,坎坷的不再坎坷,邊緣的不再邊緣,自然失去/必須拋棄異議的位置;異議才需要辯證的空間,認同並不需要,而主流需要多多益善的認同。或許走過十八年的《祭特洛伊》,其閱聽座標有了更改的必要,例如台灣的寶塚或儀式風音樂劇
有別於《浮浪貢開花》的詼諧喜鬧,導演王榮裕將對大環境的關懷、隱憂與不安投射在新作《台灣變形記》中,國內諸多光怪陸離的荒謬現狀,都出現在情節裡,角色原型亦是你我熟識的台灣民眾甚或新聞人物。創作動機雖嚴肅,但金枝依然發揮「胡撇仔」基因,大玩善惡對決的西部片元素,成為胡搞到極致的嚴肅喜劇。
看金枝演社的戲,他力道十足的演出總是讓人印象深刻施冬麟,這位一身流浪氣息的粗獷演員,卻有著極其清醒、敏銳的靈魂,深切地相信,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以獨角戲《王子》再度挑戰哈姆雷特一角,施冬麟說:「這齣戲是我的投射,與哈姆雷特糾纏許久的很大原因是,我非常認同他看待世界的眼光。」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榮裕說:「我就是浮浪貢」。一九九○年,他辭去月入四萬元的電腦工程師一職,踏進優劇場領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鳥,海闊天空,回不去了。」王榮裕形容,這是「自我選擇的命中註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請來戲神田都元帥,每天虔誠祭拜,至今廿載。三年前,金枝從落腳十年的淡水,遷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雲門舞集前排練場。從一張白紙,到現在共十五人領薪水,劇團組織和演出規模愈益壯大,王榮裕對表演的要求、和新進演員的訓練及溝通,也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榮裕邊笑說年紀到了,真會坐著睡著,邊不忘補充:「心境還是廿歲,足樂暢的!」每天有兩狗一貓相伴,排練、散步、開車、泡咖啡、抄《心經》都是功課,也都是享受。四十歲得子王品果,更讓他的人生觀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有件事從沒變過──劇場人總親切喚他:「二哥」。
投入劇場的創作令人著迷,但如何讓這樣的過程持續下去?於是,年輕人燃燒著熱情創辦了劇團,一個創作的基地,一個實現夢想的空間但造夢不易,維繫更難,在台灣的環境下,多少劇場青年來去,多少表演團隊起落,過來人分享經驗:帶著熱情勇於上路,但也要隨勢而變,永遠要努力充實自己,創作者也要有經營者的思維
表演藝術在舞台上奪彩一時,但要轉換成書,就又是另一項藝術。近期剛好有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金枝演社與紙風車劇團的相關出版,從歷史、私人情感與事件記錄等角度切入,呈現了三場精采的紙上表演。
【台灣】 兩廳院與北藝大合作開設「表演藝術場地營運認證課程」 鑑於國內許多大型表演場地紛紛興 建,亟需營運人才,兩廳院與臺北藝術大學攜手開辦「表演藝術場地營運認證課程」,課程包含有演出技術、節目企劃及劇場行政三類,今年將先行開辦演出技術類 課程,為期四個月。授課師資包含北藝大教授如平珩、楊其文、簡立人、詹惠登等,與兩廳院資深企畫與技術人員。演出技術類課程自即日起至6月10日為止招 生,上課時間自7月5日起至11月20日止,分為初階班及進階班,有必修與選修項目。招收對象為高中職以上畢業,對人文藝術有興趣者均可報名參加(進階班 需具劇場實務相關工作經驗3年以上者)。報名方式詳見兩廳院官網。 雲門舞集淡水園區新建工程開工動土 雲 門舞集淡水園區新建工程5月18日在淡水舉行開工動土典禮,將成為華人社會第一座以表演藝術為主題的文化園區。占地1.5公頃的雲門淡水園區,位於中央廣 播電台舊址,毗鄰90歲的淡水高爾夫球場,以及1886年劉銘傳建造的滬尾砲台,距離紅毛城車程5分鐘。根據雲門的規畫,建築師黃聲遠設計了自然與人文交 融的綠建築,由大陸工程公司負責營造,預訂2013年竣工。園區建築包括排練場、行政辦公室、佈景工廠,園區中擁有四個表演場所:350席次的雲門劇場將 定期推出雲門與中外團隊的演出,兩個排練場可以改裝為小劇場,草坪上的舞台可進行戶外公演。另也將以雲門時光隧道、展示廳以多元媒體呈現舞團的歷史、舞 作;也會針對不同年齡層學子設計校外教學、舞蹈夏令營、劇場技術研習班等活動。 台北藝術節威廉.佛塞特展 工作坊招生並徵募導覽志工 知 名編舞家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應2011臺北藝術節的邀請,將於7月底至8月底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臺北藝術節 特別策劃為期2天的舞蹈專業工作坊,並公開徵求導覽志工。舞蹈專業工作坊將於8月9、10日假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展覽區舉行,邀請曾與
幾場礦坑的場景變換,的確與細膩的投影視覺巧妙結合出魔幻的詩意;擬真的農田村落、山邊夕陽和芒花白雪,真的都能打動我這個懷舊失落的觀眾的心坎。可惜,那都是一剎那間共鳴的浪漫而已,我還期待更多事件的回味和戲劇性的咀嚼。
文字|菲立普,任職TVBS新聞顧問 社會亂象,人生無常,只有進了劇院,燈暗了,幕拉起,專心無旁鶩,享受創作者帶來的震撼、歡笑與淚水。 數年前第一次看金枝演社的《浮浪槓開花》,驚然發現音樂劇早已在台灣發展多年了,而且精采度不比國外差,尤其加上誇張的肢體動作,懷舊的歌曲包裝,笑死人不償命的對白,讓人在演員謝幕時興奮地用力鼓掌,更叫人哼唱著走出劇場。九月的最新作品《大國民進行曲》,相信除了延續創意、輕鬆、懷舊的風格之外,以日本投降但還要矇騙小兵繼續為皇軍效力當主幹、似乎在說政治是騙人的藝術、老百姓都是被犧牲的、真實與謊言之間、不知還有啥驚豔的內容?令人期待與推薦!
台灣劇場界「世代斷層」警報解除了嗎?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的劇場中生代編導如王榮裕、呂柏伸、符宏征、王嘉明,今年紛紛將作品推上大劇場。雖然對他們而言,從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但當表演藝術只是娛樂市場的選項之一,面對商業行銷越來越緻密的手段,市場考量與創作理想的天秤如何平衡,或許是這群中生代導演的劇場之路,所面臨更大的挑戰。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