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以丞(王志偉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韋以丞 好好過活,征服劇場中的多重宇宙(上)

《沒有人想交作業》讀演版 Round 4

2024/7/10~9/1 

台北 PLAYground空總劇場

 

2024臺北藝術節:金枝演社《西來庵》

2024/8/9 19:30

2024/8/10~11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2024臺北藝術節:同黨劇團《父親母親》

2024/9/6 19:30

2024/9/7~8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能導、能演的韋以丞,其實在戲劇系主修的是燈光組。許多人對此感到震驚,但若真正懂他之人,或許根本不該意外,畢竟這人處處充滿驚喜——怎麼白天看他還在南部,晚上就現身台北的排練場?又或者,怎麼前幾天還見他帶著豬鼻子,飾演小朋友的偶像「豬探長」、接著又在明華園的戲台上唱戲,過沒幾天,還能看到他以導演的身分被放在節目單上。 

重考之後,找回選擇的自由意志

如果說每個人的學生時期都有一個核心記憶為往後的性格定錨,組成韋以丞之核的記憶,恐怕離不開「重考」。他曾多次提及高中的迷惘,以及升學的挫敗,乃至考上北藝大以後,一度質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或許因為曾有如此經歷,曾被困住、被剝奪過選擇的能力,使他在大學裡卯起來學習。

那幾年,他向尚派武生李柏君老師拜師,奠定日後與京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的緣分,也跟著班導羅北安到校外演出,但是到了大三,簽主修的時候依然猶豫不決,「我後來選燈光設計。其實,如果不是因為它的必修跟很多課都撞堂的話,我也會想去學舞台的繪景課。」

他學習的動力不光是來自外在稱讚,而是從知識本身獲得的成就,更具體地說——是走到這裡,他發現將原有選擇權奪回來了。韋以丞不再是被升學體制牽著鼻子走的人,既知此事,他就得將過去失落的逐一補齊。

「你說,我後來之所以會選擇表演,是因為想要被看見嗎?其實每個人應該都希望有某個部分被看見,但我當時的思考狀態更近似於:『哇,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知道前方有好多好多的選擇,只要彼此不會衝突,我都想試試看。』所以,真的是後來才慢慢、慢慢才走到表演創作的路上。」韋以丞笑著說。

韋以丞錄製《豬探長推理故事集》Podcast。(王志偉 攝)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這不是消耗,是因為理解

此外,他還有另外一點卻經常為人所忽略的關鍵,就是「知道如何安排時間」。

時間,大概是台灣劇場工作者的共同敵人。以此刻的環境而言,台灣尚不容許定目劇的存在,因此劇場人的手上同時有好幾檔戲在跑,這是家常便飯;於此同時,動輒一兩個月起跳的排練時間,創作者經常得依作品的性質,不斷變換角色與思維邏輯。

韋以丞尤其如此。

他手上的工作如配音、導演、表演……多方面發散,該如何安排時間?他的答案非常簡單:考量自己休息的充足度,以及與他人時段的契合度。

「該休息的時候我一定不會強逼自己,可是我也清楚演員的時間很難喬。舉個例子,今天一個劇團可能在台北call晚上的排練,該時段稍早,我人正在台中有個演出,但除了我以外,團內所有人都可以到,這時候我就會據實以告:演出結束再北上,趕到排練場已是7、8點了,這樣可以嗎?如果眾人都能接受,那我就會去。」

藉此也能夠窺見韋以丞的處事邏輯——照顧自己,體貼他人,二事需要同步進行。

廣告圖片
韋以丞演出「豬探長」一角(前排右)。圖為2019年《豬探長秘密檔案V泥巴河大學謎案》劇照。(王志偉 攝 如果兒童劇團 提供)

詞彙的陷阱,創作者需特別敏感

另一方面,所謂的體貼不僅只是人情,面對表演事理,他亦敏感覺察各種可能落入的「陷阱」,也是仰賴這份敏銳,開闊了他的選擇。

「我之前曾經排過一齣戲,導演給我的筆記是:『以丞,你可不可以給我一種像○○舍的表演。』他當時應該是開玩笑的成分居多,但我聽來覺得有點刺耳。作為一個創作者,即便是玩笑都應該要很小心,因為有時玩笑會反映出你的限制。」

這例子也可以套用在他在「如果劇團」飾演《豬探長》時的境況。

許多人對於兒童劇的想像,不離天真爛漫,情節誇大,而此般形象,乍看之下與韋以丞格格不入?對此,他解釋:「兒童劇——我一般希望是用『親子劇』這個名詞來表示——有分成很多種,有些像是繪本一樣,簡單卻細水長流,另一種則像是多格漫畫,熱熱鬧鬧,兩者沒有誰更高等,只是《豬探長》更傾向前者的風格。原先設定之初,就是想要翻轉『豬』的形象,破除許多刻板印象。」韋以丞道:「要讓小朋友開心聽故事,其實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因此這角色也絕對不會是我的過渡時期。」

詞彙經常埋著陷阱,除了上述所言,其他如「學院派」、「北藝風」、「歌仔戲風」……韋以丞相信:「這樣直接把一個淬煉很深的內容,用簡單的標籤表現,雖然講出來的人也許無貶低之意,但限制會在當下產生。我們可以有自己喜歡與否的創作風格,可是不能否認大家都是很努力在做,所以碰到這種狀況,我都會更謹慎地檢視、反省。」

表導演腦內的多重宇宙

這樣的韋以丞,腦袋經常開著多重視窗不斷切換,不只是身為演員的他是如此,在導演的位置上的時候更是。「不只是在排練場上,在教課的時候我也經常分享這個想法——演員要訓練自己的腦袋裡,有一個從觀眾席回看舞台的視角。至於這是否非得稱呼為『導演視角』呢?或許更可以說是觀眾的角度吧?」而所謂的視窗大開,在《沒有人想交作業》是個絕佳例證。

導演、演員韋以丞  好好過活,征服劇場中的多重宇宙(下)

韋以丞演出明華園《散戲》時,於後台換裝。(王志偉 攝)

人物小檔案

  • 活躍於兩岸三地劇場創作多才型演員、導演。
  •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曾獲美國亞洲文化協會資助赴紐約文化交流。 曾應日本導演協會邀請赴大阪交流座談。
  • 作品遍及表演工作坊、非常林奕華、綠光劇團、相聲瓦舍、春河劇團、台南人劇團、奇巧劇團、臺北海鷗劇場、如果兒童劇團、紙風車劇團、黑門山上的劇團、外表坊時驗團、明華園戲劇總團、一心戲劇團、金枝演社、風動舞蹈劇場、台北越界舞團、易製作舞團、大開劇團、狂想劇場、同黨劇團、曉劇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家交響樂團、國立臺灣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趨勢教育基金會、廣藝基金會、金星文創製作有限公司、新加坡實踐劇場、中國國家話劇院、浙江話劇團等。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7/11 ~ 2024/10/11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