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年成立的「香港話劇團」今年慶祝創團四十周年,當年的創立,可說是為日後香港劇壇奠定後續發展的基礎,並展開專業性的發展。四十周年的這一年劇季節目,以「凝聚戲劇力量」為題,將推出十三個節目,包含新創劇作與翻譯劇作,也在黑盒劇場推出新進創作者作品,創作光譜的多元化,顯見香港話劇團力求平衡不同年齡和期望的觀眾。
香港劇團發展的歷史,以一九七七年成立的「香港話劇團」打開新篇章,在藝術取向、劇團架構、製作模式和演員培訓各方面,為本地劇團定立楷模,從當時主要是業餘演出和大專製作的生態,轉向專業發展。成立推出的作品既包括引介經典的西方翻譯劇作,亦同時兼顧中國現代劇作和讓本地創作人初作實驗嘗試,在多方面開拓觀眾對話劇藝術的認識。
四十年後,香港劇壇發展以數量來說可說相當蓬勃,每年超過五百個舞台製作,場地的多元化亦不只在政府管理的空間內,劇團自主的空間在工廈等地開花,共十七個獲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劇團在不同的創作路上各自探索又彼此觀照,獨立和商業運作的劇團在找到觀眾群後令市場有更多的可能性。
凝聚戲劇力量為題 不少作品有亮點
作為旗艦劇團,香港話劇團在資源上或有更多優勢,但同時也代表著更多「責任」。除了教育和外展工作外,近年也有不少海外交流的項目,其中北上演出的次數不少,其觀眾拓展的想像版圖已不只在香港,劇本選擇方面當然也要考慮周詳;另一方面,本土創作人的培訓在「新戲匠」計畫中有相當清楚的策略,同時「國際黑盒劇場節」的視野亦見開闊,即使有點對劇團大部分觀眾來說是「冒險」,亦實在是香港話劇團近年銳意尋找和累積年輕觀眾的點子。
經歷四十年的香港話劇團剛公布了二○一七╱一八新劇季的十三個節目,這一年以「凝聚戲劇力量」為題,不少作品甚有亮點。如由久未見新作、已有八年沒和香港話劇團合作的張達明編導《塵上不囂》,是一個情色小說作家出家皈依的故事,這位小說家由極有觀眾緣的蘇玉華飾演,對票房來說相當有保證。
至於當代翻譯劇作的選擇則要多花心思了,最近香港話劇團剛上演品特(Harold Pinter)的《回歸》The Homecoming,不知是否受到香港藝術節的影響,票房並未十分理想,但推介海外新作仍然是重要課題。新劇季的《埋藏的秘密》Buried Child是山姆.謝普(Sam Shepard)的作品,獲普立茲戲劇獎及奧比獎最佳劇作,是一個有關「家和秘密」的故事,作品藝術總監陳敢權除了推出新作《紅梅再世》外,亦擔任《埋》劇的翻譯,作品由美國加州藝術學院戲劇學院院長崔維斯.普斯頓(Travis Preston)執導。
另一翻譯劇作《父親》The Father(法文Le Père)由齊勒(Florian Zeller)編劇,曾獲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劇本,也是一個有關家庭的作品,由毛俊輝及劉雅麗主演,這個陣容亦是新劇季的亮點之一。
黑盒劇場節目 年輕創作者上陣
至於黑盒劇場的節目則較多新名字:《原則》由新進編劇郭永康執筆,副校長不忍學生無辜與校長對質,情理之間如何取捨?《青春的角落》由林坤燿編劇也是從校園出發,講述一個新媒體組織從同行到各走各路的矛盾;至於由許晉邦編劇的《迂迴曲》則是年輕作家如何面對創作瓶頸。創作光譜的多元化,顯見香港話劇團力求平衡不同年齡和期望的觀眾,邁向四十周年,這方面的拓展看來還大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