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如果我們用台灣國語寫戲……

今日台灣所用的「國語」,已經不是北京話的國語,而專屬台灣了。「台灣國語」並不是方言,對其他省份的人不會產生溝通的障礙;用「台灣國語」寫成的話劇,可以說旣富有地方色彩,又可暢通各地。

今日台灣所用的「國語」,已經不是北京話的國語,而專屬台灣了。「台灣國語」並不是方言,對其他省份的人不會產生溝通的障礙;用「台灣國語」寫成的話劇,可以說旣富有地方色彩,又可暢通各地。

香港的文學可能不及台灣,香港的話劇卻遠遠走在台灣的前頭。除了香港市政府主辦的「香港話劇團」及「中英劇團」等全職業性劇團外,半職業及業餘性的社區劇團不下十數個,平時總有好幾個劇團同時演出好幾個不同的劇目,其中多半使用粤語演出,英語其次,用國語演出者至爲罕見。

最近香港話劇團演出莎劇《李爾王》,分國、粤語兩組演出。粤語一組上座不成問題,國語一組則有勞藝術總監楊世彭夫婦打電話邀請會講國語的朋友代爲派票捧場,以免因上座不佳今後失去上演國語話劇的機會。

香港之不習慣使用國語演出話劇,自然跟香港居民不熟諳國語有關。所以目前香港的話劇只能劃地自限,縱然每年話劇創作的產量頗豐,但爲外人所知者至少。大陸及台灣劇團恐不會拿一個粤語劇本來嘗試譯作國語演出。相反的,大陸及台灣的劇作則常以粤語在港演出。

爲外地人所不懂的粤語,對香港人和廣州人而言卻是生動活潑的日用語言。香港話劇之所以如此活躍,也正因爲建立在一種當地人所熟知的地方語言上。如果勉強用英語或國語演出,恐怕不會有今日的成績。

戲劇與其他文類最大的不同即在所使用的語言必須是口頭語言。劇作首先是供人聽的,不是供人閱讀的,所以必須遵守口語的習慣,務使入耳即化,不可使觀衆因尋思而遲疑。因此除了貼合日用口語外,戲劇不可能採用書面語言。這是劇作有別於小說、散文及詩之處。

以目前台灣而論,我們的口頭語言是什麼?最常用的只有國語和台語(福佬話)兩種。其他客家話和山地話,雖然就族羣而論其重要性是顯然的,但使用的人數畢竟有限。以香港爲例,台灣的話劇創作未嘗不可使用台語。使用台語,肯定會有意外的生機。但若避免香港粤語話劇的劃地自限,則更宜採用國語。今日台灣所用的「國語」,其實已經不是北京話的國語,早已爲人加上了一個形容詞:「台灣」。此國語已專屬台灣,非他省人所有了。

在長達四十多年的陶熔中,台灣的大多數居民都說的一口流利的「台灣國語」;即使原來操純正北方話的人,到了今天也變成「台灣國語」腔調了。這種標幟在大陸及香港的台灣旅客中最易突顯出來,中國其他省份的人只要一聽口音,立刻分辨出這是來自台灣的旅客。

「台灣國語」並非只是一種腔調,其實也包含有字彙和句法的問題,只是尙少有人加以細心硏究罷了。

目前如果我們尋找一種適合劇作的「口頭語言」,其實不必強行模仿老舍或曹禺,不妨考慮用「台灣國語」,畢竟我們周圍的人說的都是這一種話!

「台灣國語」並不是方言,對其他省份的人不會產生溝通的障礙,但又確實含有地方特色,會帶給他省人一種特殊的風味。用「台灣國語」寫成演出的話劇,可以說旣富有地方色彩,又可暢通各地。

 

文字|馬森 戲劇學者,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