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廂鐃鈸絲竹 那廂舞動酷炫
現代舞創作人很少聽國樂,甚至於從來沒有接觸,如果編舞者願意運用點戲曲或南管的素材,那也是極少數。十歲的雲門舞集2,八月要與三十歲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一起在舞台上跳出一個新「Tone」當國樂演奏員躍出樂池上舞台,國樂遇上西方現代舞,一幕幕由視覺暫留串連而成的酷炫影像,將讓觀眾視覺《跳Tone!》。
現代舞創作人很少聽國樂,甚至於從來沒有接觸,如果編舞者願意運用點戲曲或南管的素材,那也是極少數。十歲的雲門舞集2,八月要與三十歲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一起在舞台上跳出一個新「Tone」當國樂演奏員躍出樂池上舞台,國樂遇上西方現代舞,一幕幕由視覺暫留串連而成的酷炫影像,將讓觀眾視覺《跳Tone!》。
在《夏.村上春樹》中,吳義芳以村上春樹早期作品為觸發和動能,讓身體追索陳述文字的狀態、情調、氛圍,這是舞蹈家的村上春樹情懷。沒有針對村上春樹的任何一本書,《挪威的森林》、《聽風的歌》、《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在村上式的氣氛和空氣中,吳義芳打破、重組原有結構,抽繹「連繫」為主要概念,編創關於人與空間及人際關係之種種擬想。
由比利時靛體舞團藝術總監艾寇.倫茲與台灣舞者蘇文琪共同編創的《迷幻英雌》,背後蘊藏著對東方劇場與舞蹈的能量運用的反芻與重組,從而重新建構肢體的形式。擔綱獨舞的蘇文琪,在這支探討「個體獨立的自由」的舞作中,展現強烈的個人特質,而每一次的演出,對她而言,隨著人生的歷練成長,都是一次嶄新的呈現。
布拉瑞揚與許芳宜的新作《快樂頌》,一路追尋快樂的軌跡。「貝多芬到底想表達什麼?」布拉瑞揚潛入音樂與內心的深層,那些快樂的樣子與時刻是什麼?雙人舞中的主動與被動,兩人關係的施與受,何者才是比較快樂的?布拉瑞揚說:「通常主動者主導行動,被動者相反,一定是這樣嗎?主動者追尋快樂,給予快樂,但得不到回饋時會快樂嗎?」深入快樂,發現這些似是而非,黃明正與許芳宜的雙人舞變得耐人尋味。
從容地遊走於古典、電子、實驗、民謠、爵士、流行等領域,將音樂化作一道道黑暗之光,以聲音的體貼、以歌詞的詩意,撫慰都市人的心靈,用樂器用聲效用歌唱用唸白,帶我們張開耳朵,聽見世界,看見自己,觸得到夢。她是音樂創作人、廣播主持人雷光夏。 橫跨劇場、電影、廣告配樂,創作型流行歌手最愛的鍵盤手,他的音符如水般清新甘甜,通過雙手在琴鍵間淡緩流瀉而出,沒有過度渲染的情緒,總是為聽者留白,通過旋律的流動,灌注自己的喜悅與哀傷。他用音符與世界對話,他的音樂是想像的色彩。他是全才音樂人陳建騏。 仲夏台北,雷光夏與陳建騏將要以莎士比亞為題,透過音樂召喚莎劇經典場景。本刊邀請兩位音樂人對話,暢談創作之路上,音樂以及音樂之外,其所創造的。
相較於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地下鐵》和《幸運兒》,這次黎煥雄要拋開「美學」、「藝術」包袱,不往劇情敘事、導演手法、表演形式等層次鑽牛角尖,而為走進小巨蛋的一般民眾服務,以自己二十年劇場經驗為基礎,做一個質感對得起自己,而又親切、可以親近的娛樂性作品。
現代音樂劇場與古典題材的對話,本月相當熱鬧:《福春嫁女》取材西方經典,《梧桐雨》取材中國古典,製作上都是一時之選,值得期待。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對南亞地區古典藝術與現代劇場的結合,向來卻頗為隔膜。本屆臺北藝術節,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幾檔「亞洲藝術共同體」,略可彌補此一缺憾。 來自泰國的油甘子劇團《死亡禁語》,由佛教神話出發;菲律賓的伊沛格劇團《黃金城傳說》,則取材民間傳說。兩個作品都與貧窮、生態、政治或宗教衝突等現實問題交織連結,形式也都使用面具、舞蹈、音樂、甚至影像等多種元素,應能帶來一場文化震撼。此外,甫從亞維儂征戰歸來的「泡泡小姐」楊維真,也將和中生代舞者王維銘、孫梲泰,共同在「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中代表台灣,演出《跨.舞蹈》,也值得一探。
京劇科班出身的林永彪,是近年來太陽馬戲團作品融合東方特技的主要人物,他把太陽馬戲團的工作經驗帶回台灣,為戲專綜藝團編導屬於東方的魔幻特技劇場《星夢曲》。林永彪說:「跟『馬戲』相比,『新馬戲』的創作走向,更加強調表演者的人性化與整體效果。技巧還是非常重要,但是,人更加被大大的突顯。」
王心心的南管跨界實驗 南管音樂家王心心,雖然一身傳統氣息,但在創作的路途上,卻是開放不拘的。從與現代舞合作的《昭君出塞》、《琵琶行》,到近期將上演的兩檔演出:與歌劇導演漢柏斯合作的《羽》及與指揮家簡文彬、導演魏瑛娟合作的《時空情人音樂會》,跨界的實驗讓王心心一次次嘗試超乎以往的南管演出形式。而她最在意的,仍是在這些跨界的實驗中,找到讓鍾愛的南管音樂,與時代俱進的路途。
在當前德國劇壇上舉足輕重的羅蘭.希梅芬尼,除了以分量豐碩的精采劇作備受肯定外,近年更擔綱自己劇作的導演,舞台製作成績亦受矚目。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金龍》(編按),就是他的近作之一,該劇在維也納城堡劇院製作由他自己擔任導演,亦獲邀參加柏林二○一○年的「戲劇盛會」。趁《金龍》將在台北現身之際,本刊特地訪問劇作家本人,一談他的的戲劇思考與《金龍》的創作想法。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新設的「藝術總監」一職由資深劇評人耿一偉擔任,任期三年,今年的節目就是他奔波全球、辛苦看戲後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以「喜劇」為主題,耿一偉打出「顛覆神聖、嬉笑台北城」的口號,他表示,希望讓大家看到喜劇的多元面向,也希望藉由喜劇的庶民特質,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觀眾。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