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的「歲末聯歡」之作——「四物」,依然聯合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以「物件」為主題發想演出,意圖從日常物件中尋索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尋找出日常的「異常」。
莎妹劇團「四物」
2014/12/19~21 19:30 2014/12/20~21 14:30
2014/12/25~27 19:30 2014/12/27~28 14:30
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INFO 02-23111390
隨手可得的日常物品,如何觸發靈感,轉換為創作的媒材?當舞台上的主角從人變成了物,又能翻玩出什麼樣的可能性?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繼二○一二年「一桌二椅X4」集結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共同以「一桌二椅」為遊戲規則後,今年的「四物」再度邀四位導演合體,以「物件」為主題,各自從物的造型外觀、材料特質和功能符號,或關注物的脈絡,或延伸物的想像,或顛覆物的定義,以「物件劇場」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
人與物 多樣化的關係
莎妹劇團團長王嘉明說,人除了透過他人,亦透過物的交換、消費、操弄等手段,來區別、定義、認同自我。「物」緊密滲入如何看待自己及他人的認知系統中,「物化」是人類生存必要的過程,隨著歷史進程的不同,物化的機制也隨之改變,例如,現今資本主義社會,物化與商品化的形式緊密結合,人與人之間的想像與認知也不相同。
導演Baboo認為,我們從詩人的眼光發現,俗世生活原來充滿詩意,而物件劇場對創作者來說,則是日常無物不能入戲,一如波蘭詩人辛波絲卡所說:「在字字斟酌的詩的語言裡,沒有任何事物是尋常或正常的——任何一個石頭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雲;任何一個白日與接續而來的任何一個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種存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存在。」
從物出發 找出日常的異常
四個作品中,魏瑛娟的《座》為一複合媒材的裝置;王嘉明的《小小》找來兩位小學生,在扮家家酒的遊戲中,思考人如何通過物,指認、辨識彼此;Baboo的《一一》從人與物的錯置關係中,隨機、即興地排列組合出奇特的場景。徐堰鈴的《口》則藉由演員與器皿的互動,探索物可乘載、言說、表達之意義。
物的劇場,是尋找日常的異常,還是創造異常的日常?或說,日常,原本就是荒謬的。當我們凝視「日常」兩字甚久,它就有了不一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