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陸豪
-
說戲
改一改不就好了嗎?
本專欄前一篇以「共生」為題,指出當前台灣戲曲劇壇跨界混血現象,重點是要強調京劇位居關鍵,對各類表演都有影響。我私心對多元混血並無興趣,但身為劇團總監,面對此一流行趨勢,我的態度是以「厚植京劇傳統實力」為首要任務,不希望跨界混血成為唱唸不到位的藉口。 「傳統」不是單純練功,演員都肯下功夫苦練,都急著想學骨子老戲提升自己的京劇實力。但觀眾看戲未必只看功夫,很多觀眾關注故事,而傳統老戲的劇本未必都禁得起嚴謹解析。 「改一改不就好了嗎?」這句話說來容易,其實比新編一齣戲還難。 我自己在第一次編劇時就碰到這問題。當年朱陸豪來找我為陸光國劇隊改編《陸文龍》,沒想到竟然和我敬愛的周正榮老師發生衝突。我認為原來的老戲劇情邏輯有問題,重新編寫,因而牽動一段老生重點唱腔。周老師說:「我認同新劇情,但不能唱新詞新腔,因為余派始祖這段唱我從小就奉為經典,每天吊嗓,我不能在台上違背他。」朱陸豪也幫忙協調,但周老師堅持原則,後來改由周老師徒弟吳興國飾演,唱新詞新腔。最終此劇得到編導演多項大獎,朱陸豪、吳興國雙雙奪金。慶功宴上周老師舉杯敬我:「以後戲就要照你們的想法演下去了!」當下在熱鬧的酒宴上我胸中竟湧起一陣蒼涼,但周老師真誠而堅定。 周老師去世後,我為他撰寫傳記,讀了老師40多年的日記,十幾大箱泛黃紙本,脆折脫落的紙屑沾滿了衣裙,我不忍拂去,只迫切地追尋他一生心事,終於讀到陸光國劇隊解散那一天,他照樣一早來到排練場,穿起厚底,練功練唱,他寫道:「大家都在收拾東西,以後這裡不能練功了,我到哪裡去練?到哪裡找誰吊嗓?」當下我感動到幾乎發抖,無論散班、退休,無論外在如何變化,不變的是練功練唱,是日常,也是一生堅持。而他追求的不是一齣一齣新戲、新代表作,永遠唱那幾齣經典老戲,不要高亢嘹亮,不創發新腔,日日琢磨的是「咬字、發聲、收音、歸韻、氣口、勁頭、韻味」,這是唱腔最高境界。 我的第一部奪金劇作,衝撞的是整個京劇美學。 我當然懂京劇表演,但我是編劇,面對老戲劇本不免尷尬。傳統老戲的經典性不在劇本,而在演員的表演藝術。多少京劇新生從小在血淚交織中背誦一段段唱唸,甚至可能是在拿頂(倒立)時默背,爛熟於心,融入血骨,而這些唱和唸又都配合著嚴謹的身段作表、心理狀態以及鑼鼓程式。身為編劇的我輩,想的簡單,不過
-
說戲
戲曲共生在台灣
共生,是當前台灣戲曲劇壇的趨勢。 我說的共生,並不是傳統戲曲各劇種在現代社會同舟一命,而是藝術表現的交互融通。無論編劇、導演、設計群,甚至唱腔,都打破劇種界限,「原汁原味」已不再是唯一藝術準則。 即以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為例,《相看儼然》在前世今生的劇情設計下,歌仔戲與音樂劇相融於一台,《青姬》的崑曲、京劇、歌仔戲,各自體現不同性格身分處境,無需標舉實驗,也不必強調跨界,混血共生已是常態。11年前戴君芳執導《亂紅》(2012),劇評還鄭重解析為何明代侯方域唱崑曲、清代侯方域唱歌仔,而今面對《青姬》的3種腔調,觀眾只欣然讚嘆「毫無違和」。 近年多部大型展演以及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多元共生幾乎成為常態。各劇種共冶一爐,是為了劇情需要,或者說,是在製作之初已有的共識。 這不是突發現象,回顧歷史,創作人才早已相互流通,本文僅就我最熟悉的部分,說明京劇在其中不容忽略的位置。 眾所周知,多位歌仔戲導演原為京劇演員,演而優則導,跨越劇種之際,從小學習已內化為骨血的京劇身段、走位調度、鑼鼓程式、武打招數,自然被運用於歌仔戲,甚至也將部分京劇劇目移植為歌仔戲。很早就投入歌仔戲的名導劉光桐、林春發、閻循瑋,分別畢業於小陸光京劇與復興劇校,蘭陽戲劇團的蔣建元導演原習豫劇,後曾向朱陸豪、王冠強請益京劇。兩岸知名的李小平導演,原為小陸光京劇武淨,在國光劇團執導十餘部新戲,獲得國家文藝獎,而他的學習經歷還包括師從王小棣、李國修,因此遊走京崑、現代劇場、歌仔戲、音樂劇,無不優游自在。著名京劇武生朱陸豪與小生名家曹復永,也曾受邀擔任歌仔戲導演,創出重要作品。與客家劇團長期合作迭創佳績的導演彭俊綱,原為京劇武淨,更是國光導演。國光崑曲名家温宇航,應一心戲劇團之邀,指導孫家二姊妹身段並設計表演已有十餘年,還曾擔任客家戲導演。 「導演」原本就不限於單一劇種,但從小受京劇四功五法嚴謹訓練,執導其他劇種,尤其是包容力強的歌仔戲時,京劇表演體系必然是豐厚充沛的資料庫。 教育體系內,不能不提趙振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聘請這位京劇名武生擔任歌仔戲專業技術教師超過20年,原本觀眾疑惑何以跨劇種教學,但後來證明影響更深遠。最鮮明的例子是李家德,原本是歌仔戲科學生,趙振華老師不僅以嚴謹京劇武功練其筋骨,
-
《贋作鍾馗》跨國共製 三種語言建立出異類視域的戲曲表演對話
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4月12日正式揭開序幕,首檔節目由李清照私人劇團動作感傷派帶來跨國共製跨界演出《贋作鍾馗》,作品對白以中文、台語、德文三種語言交織而成,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
-
焦點人物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
藝號人物 People 京劇、劇場、影視演員
朱陸豪 每一變/遍,致演員,給自己
從在娘胎起,朱陸豪就與舞台結下不解之緣。有點年紀的觀眾,想到他就想到京劇舞台上的「美猴王」,中壯年觀眾提起他,或許總是想到他在《京戲啟示錄》裡演的戲班班主,更年輕的觀眾,看的或許就是他在電影、電視劇裡的演出一變再變的是不同的表演舞台,不變的是「演員」這個身分,朱陸豪的變,是人生際遇與每個當下思索和決定的交織。美猴王的七十二變之後,他將演出《七十三變》,這一變,朱陸豪將變成什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歡慶民國百年 京劇名角反串大動員
為慶祝民國百年的生日,國光劇團特於歲尾年初,策劃了本次戲曲界聯演,除了劇碼熱鬧喜趣,並動員國光、台北新劇團、當代傳奇劇場與相聲瓦舍的多位演員共襄盛舉外,最令人矚目的是名角們的「反串」,如本行老生的唐文華這回將反串程派青衣、本行青衣的魏海敏反串丑婆等,料將讓觀眾笑到噴飯灑淚!!
-
焦點專題 Focus
沒有皇帝的歌仔戲舞台
一九八七年,考試院長姚嘉文因「美麗島事件」身繫軍事監獄,在獄中完成以台灣歷史為主軸之大河小說《台灣七色記》,分別為《白版戶》(西元三八三年河洛人的故事)、《黑水溝》(西元一六八三年台灣天地會)、《洪豆劫》(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事件)、《黃虎印》(西元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抗日)、《藍海夢》(西元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記)、《青山路》(西元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及《紫帽寺》(西元一九八四年泉州人的故事),這時間橫跨一千六百年的七部曲。其中以清帝國割台為背景,描寫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成立始末的《黃虎印》,是一部呈現台灣人對抗日本統治的歷史故事。 二十一年後,《黃虎印》由近年頗獲矚目的中生代戲曲編劇施如芳執筆改編,將長達七十萬字的原著搬上歌仔戲舞台,唐美雲、許秀年、朱陸豪等人攜手演出。去年才發表京劇《快雪時晴》,以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問候友人的短箴,巧妙鋪陳出「他鄉為故鄉」的主題,呼應台灣當前的族群問題;此次再度碰觸台灣歷史、國族詮釋,她如何用戲曲古典的美感形式訴說台灣事?在意識形態與藝術創作間,她又如何拿捏? 透過姚嘉文與施如芳的對談,本刊帶讀者先賭《黃虎印》的創作與改編,也透過歷史、文學與舞台三者的相互演繹,探看在虛構與真實間,如何在「忠於史實」、「論出於史」的要求下,交織出歌仔戲演台灣事的新頁。
-
親子新訊 朱陸豪、趙自強跨界助陣
音樂頑童張正傑為「大提琴找新娘」
自幼便活躍於音樂領域,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將為小朋友設計一場跨界音樂會,以生動活潑的故事來吸引親子參與,一改古典音樂會的嚴肅調性。這場名為「大提琴找新娘」的獨奏會,將透過大提琴著名的小品,不同樂器的身形、重量、相貌,帶動小朋友認識樂器的種類與屬性特色,為主角「大提琴」找到身心靈相屬的另一半,同時開啟一個輕鬆、直接、有趣的學習平台。 音樂會將以聖桑的《天鵝》、玻凱利尼的大提琴奏鳴曲、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G弦之歌》及德布西的大提琴奏鳴曲等名曲與趣味擬人化的主題故事作為結合。張正傑並找來了戲曲界美猴王朱陸豪、水果奶奶趙自強加入演出,精采跨界、逗趣機鋒的背後,聆賞大提琴小品的交會、經典的邂逅。(盧雅莉)
-
音樂
簡文彬用音樂造訪《森林裡的秘密》
NSO音樂總監簡文彬在幾米的作品中找到失落己久的赤子之心,他就和所有喜歡幾米的讀者一樣,深受幾米繪本感動,於是,有了「永遠的童話遇見幾米」音樂會。他邀來劇場導演黎煥雄,以及舞台設計王孟超、京劇演員朱陸豪等,合力將幾米的繪本世界化為指揮棒下的音符。
-
幕後筆記BEHIND THE SCENE
她舞、我憶,我們的戲
演出當代人物,特別是還活著的人物,大凡敢嘗試的人不多。劇場導演汪其楣在長年研究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之後,決定書寫當代人物,這比憑空臆造、隨意發展要困難得多,為什麼要做這麼困難的「創作」?汪其楣說:「我們早該聆聽彼此的故事,在我們的舞台上重建親人與鄰人的相貌。」
-
劇場思考
嘻笑之餘,體悟人世艱辛
「不瞞觀衆、只瞞劇中人」式的懸疑本是傳統戲曲慣用的技法,而《求騙記》設計巧妙,關子扣子精彩絶倫,對人物心理、社會集體意識尤其有深刻描繪。更値得注意的是,構設出了「真誠/虛假」相互辯證的題材情節之後,編劇並沒有把全劇朝向「尖銳批判、刻薄嘲諷」的路子發展,反而只以「幽默」為基調,呈現世事洞明的人生觀照。
-
現象視察
精「藝」求「經」,更上層樓
在傳統戲曲逐漸式微的今天,一身技藝的京劇演員如何根植專業,更上層樓呢?他們有的帶藝投師,精進流派專長;有的跨足崑曲,吸收藝術養分;也有的演而優則編導,力求轉型;更有企圖旺盛者,自立團體進行戲曲創新實驗。路,是人走出來的,京劇演員的努力,當是傳統戲曲生存下去的契機。
-
焦點
愉快人間.快意桃源
放下繁瑣的理論研究,拾起劇作之筆,曾永義藉愛情之口,長嘆理想難行,抒發胸中鬱懷;最終,依然試圖在混濁天地間,尋得一個既可容納生死愛情、也能寄託人間理想的「桃花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陸豪.傅五妹
內湖的早晨,在空氣淸新的中庭花園裡與朱陸豪和朱媽媽閒聊著,徐徐微風拂面。這裡也是朱陸豪忙裡偷閒時會陪著母親來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的地方。朱媽媽很久沒有唱戲了,維持適量的健身運動卻是不可或缺的。也爲了這個緣故,朱陸豪一家人即將離開這個宜人的居家環境,搬去附近的新家。「在這裡住得高,得坐電梯,搬到新家那裡,媽媽就天天有樓梯可以爬了。」 翻出原本已經裝箱的母子合照,朱媽媽想起了朱陸豪小時候的「家」:在戲院後台用白布隔出來的一方棲身之地。一家人跟著朱媽媽的歌仔戲班南北奔波,生活的空間和時間都少有餘裕,卻也造就了朱陸豪童年的戲曲環境啓蒙。此外,朱陸豪體內流著的伶人血緣,還可以上溯到朱媽媽英年早逝的父親,是當年以演出台語京戲聞名的「宜人京班」台柱,文武不擋。「我媽說我是外公投胎的唷!」朱陸豪得意地笑了。 (本刊編輯 安原良)
-
即將上場
國光劇團春季公演
國光劇團千禧年開春後第一次公演,推出三檔戲──《鎖陽姻緣》、《水滸英義》、《白蛇傳》,在傳統老戲的基礎上,重新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造型、緊湊的劇情及多變的舞台佈景。並動員了國光生旦淨丑所有行當演員。 十四日首先登場的《鎖陽姻緣》原是《三請樊梨花》的故事,以大唐薛仁貴征西,困於鎖陽關爲背景,看大男人主義的薛丁山如何在太座樊梨花的「調敎」下改頭換面的逗趣諷刺喜劇,由李光玉、汪勝光主演。此戲還運用了南方京劇擅長的技巧效果,如舞龍、鐵板、飛缽、移山倒海等鬥法特技。 十五日的《水滸英義》原故事是《大名府》,由國光大將朱陸豪、唐文華、馬寶山擔綱主演。國光也特爲去年底甫加入國光團隊的國內第一靑衣魏海敏量身定作《白蛇傳》這齣梅派大戲,而七年不曾演過《白蛇傳》的魏海敏,也爲此戲專赴大陸向杜近芳及梅派大師梅葆玖請益。
-
台前幕後
老戲新詮的英雄悲歌
國光劇團將在五月份推出的新戲《大將春秋》,劇中敍述韓信對於功名的過度執迷,以及強烈的英雄本位主義,導致最後的悲劇結局。在傳統老戲中曾處理過很多韓信和蕭何的題材,而這次的新編劇本《大將春秋》則提供另一個視角,讓觀衆體會英雄人物的心理狀態。
-
戲劇
《京劇啓示錄》啓示京劇錄
京劇或其他形式傳統戲劇中的一段唱腔、一個身段,都可以成爲濃濃的鄕愁,在這歷史經驗與記憶中,往往還混雜了許多像是政治介入或戲劇庸俗化等的不堪。無論多麼不堪,如果我們無法面對,鄕愁只會成爲愚蠢的情緒,無法化成生命的智慧,李國修經過十載努力,終於在舞台上參悟了舞台與生活間詭譎的互動。
-
戲劇
《京戲啓示錄》:屛風與過去的自我對話
屛風表演班十週年大戲《京戲啓示錄》,以戲中戲的形式將劇團經營的點滴、中國近(當)代史、京戲的沒落波折呈現出來。《京》劇形式與內容的交錯,恰好呈現出屛風過去與現在的對話。
-
即將上場
國光劇團創團首演
甫於今年七月一日成立的國立國光劇團,在各界的關心與矚目之下,即將於十月推出設團後首度對外公演。 國光劇團係承接三軍劇團的精英團員重新出發,藉由傳統戲曲爲基礎,運用現代劇場觀念,結合時代脈動,希冀開創京劇新生命。劇團經過三個月的密集訓練及嚴謹規劃之下,即將推出《陸文龍》與《龍鳳閣》二劇,做爲創團首演。《陸文龍》係傳統戲曲經典之作,曾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國軍文藝金像奬,此番重新演出,劇本由王安祈重新改編,前陸文龍由朱陸豪飾演,高蕙蘭則飾演後陸文龍,唐文華飾演王佐。《龍鳳閣》由劉海苑、李光玉、王勝全、陳漢文等擔綱演出,並邀請客席團員陳元正、謝景莘共襄盛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紅氍毹上的舊羽新知
徐露:一對一的京劇敎學是非常精緻細膩的。 朱陸豪:唱對了,做對了,打,敎你記住;唱不對,做不對,打,你怎麼學不會。 柯基良:團員在吸收學習的課程中,在無壓力的狀態下,把心情調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