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好長啊!」鄭志忠脫口而出,那嘆息分不清是快樂還是痛苦。
為了《阿忠與我》,周書毅、鄭志忠與整個製作團隊密集工作了大半年,他們以一週4天,每天6小時的頻率,高強度、高密度地進出排練場。一個是10歲開始學舞,一路舞蹈學院體系出身的編舞家/舞者;一個是4歲罹患小兒麻痹,19歲投身劇場的編導演創作者——兩個身處兩個相異星球的身體,需要更多時間來熟稔對方的星體運作軌道。
排練之前,他們暖身。周書毅說,暖身是一切的開始,是交流與理解差異的關鍵。
採訪那天,場上暖身的還有舞台燈光設計李智偉、排練助理梁俊文,他們跟著周書毅、鄭志忠凹折、支撐彼此的身體,那是不同星系的交會。在這個共同創作的排練場上,有大量的對話,有各種「呼吸的可能性」。他們在劇場裡,試著叩問、了解彼此,打破約定俗成的二元分類系統,帶著嶄新的認識蔓延到劇場外的日常。
2021TIFA 周書毅✕鄭志忠《阿忠與我》
4/23-24 19:30 4/24-25 14: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Q:在《阿忠與我》的創作過程中,你們在思考什麼?
書毅:這是一個漫長的合作,一個「照照鏡子」的過程,要面對的語彙很多,但還好這是共同創作,有很多交流的空間。每次創作都有新的挑戰,因為不熟悉,每天都有新的課題可以想,比如,怎麼跟人講話。
人類已被區分為很多溝通方式,手語、文字……在這之外,還有沒有新的溝通語言?創作就是在找這個東西。這個作品要去的地方是,如何去理解我面前的舞者的身體的不同,我問阿忠:為何台灣的舞蹈學院體系,沒有身障的訓練?阿忠是在這樣的時代中,自己成為演員、舞者,身體開展出各種可能性——這讓我思考,我們的時代如何分類我們。我問自己:我讀舞蹈系,這樣的教育體制訓練的是什麼?是一樣的腳,一樣的手,一樣的情感嗎?這也牽動我們如何看表演,跟誰去看表演,看到什麼樣的表演?阿忠、臨界點、王墨林、李立群……都曾經讓我們看見很多不一樣的身體,但官方的舞台還沒有,希望能在官方的藝術節一起來思考這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