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踏
-
戲劇
流浪的藝術家 搬演生命的獨腳戲
林懷民將文化獎獎金捐出成立「流浪者計畫」,獎勵年輕藝術家到海外從事「貧窮旅行」。極體劇團(今年更名梵體劇團)的傅子豪與瘋狂劇場的王瑋廉已流浪歸來,與吳文翠、胡心怡,設定好遊戲規則,各自以「在路上」的主題,廿五分鐘的獨腳戲,分享他們的旅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神祕詭譎的俄式「舞踏」
大樹劇團《鳥》 充滿南美洲神話氣息
不是契訶夫,也不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表演體系,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俄國傑出的前衛肢體劇場大樹劇團。該團歷來的演出都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不用言語去表達,而是藉由集體創作及演出者的引領將整齣劇延展開來。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劇場是「瘋狂」唯一合法的場所
無論是西方希臘悲劇的源流,或者東方「瘋狂」表演的系譜,舞台上存在著這麼多的「瘋狂」。也許,唯有「瘋狂」才是戲劇的本質吧,因為劇場是「瘋狂」唯一合法的場所。現實世界不斷排除「瘋狂」,要求人必須是他自己。而劇場是人可以不是他自己,以他者的聲音說話,以他者的姿態行動唯一合法的「特權場域」。
-
舞蹈
山海塾的光明美學
被稱為「美形舞踏」的「山海塾」,被許多評論家認為失去了舞踏最根本的黑暗叛逆的精神。然而,「山海塾」的藝術家以其凝鍊的專注力、詩意的風格和洗練的劇場美,其所建構的舞台世界,仍令人神往不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肉身叛亂 Butoh!Rebellious Beauty
一九八六年,「白虎社」初次來台 全身塗白與穿奇異的服裝的舞者 扭曲的肢體,濛眜的表情, 「這是舞蹈嗎?」有人問, 「舞踏」,第一次重重地震撼了台灣觀眾的視覺神經! 發生於一九六○的抗爭年代, 不斷對日本戰後文化提出重量級質問的舞踏, 歷經土方巽、大野一雄、山海塾、大駱駝艦 一次次讓我們看見儀式性身體演出的各種叛亂形貌。 這個月,睽違台灣八年的「山海塾」, 將帶著新作《響》再次為台灣帶來舞踏旋風, 藉由這次演出,PAR編輯部以專文深度探索舞踏美學與日本精神的關係, 再一次剖析暗黑舞踏背後蘊藏的無限美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暗黑」背後的無限美麗
從一九八六年白虎社來台演出舞踏,造成台灣觀眾的視覺震撼起,這種標舉「暗黑」美學的舞蹈形式,一直讓人覺得神秘難解。全身塗白的扭曲身體,猙獰痛苦的面部表情,其實不是舞踏唯一的面貌;已經成為世界性表演形式的舞踏,到底是源於何種創作思維?又有那些有趣的發展?趁著「山海塾」訪台之際,熟悉日本現代劇場與舞蹈的戲劇研究者林于立立,引領你走進更深刻的舞踏世界!
-
達人推薦
日本舞踏表演者的身體,總有勾魂懾魄的魅力
讓人像是親眼目睹精神變化最為劇烈的「變形記」一般,日本舞踏表演者的身體,總有勾魂懾魄的魅力。此番新象文教基金會請來號稱世界文化國寶之一的「山海塾」,於國家戲劇院搬演口碑劇碼《響》Hibiki,已與多年前小劇場戰鬥前輩王墨林邀請日本白虎社來台表演的「狼狽」情境大相逕庭。幸福的有資階級觀眾們,可以坐在穩暖的觀眾席裡,安全地感受日本舞踏表演張牙舞爪的自戀,或是至高神聖的情緒洗滌,我幾乎是眉頭不皺地立刻上網訂它豪華客席一張。 相反地,出身北海道的日本劇場工作者秦.Kanoko,數年前因緣際會來台教授舞踏表演之後,便與另外一位日本野戰之月劇團的導演櫻井大造,在台生根。秦.Kanoko的舞踏表演,像是情緒私傢的珍藏呈現,一切素材均源自生活,與高高在上的「山海塾」截然不同。看這類舞踏「貧窮劇場」的展演,至少不像為了看「山海塾」那樣「失血嚴重」,而秦.Kanoko本人的親和感染,總會吸引一批死忠的劇場同志和觀眾,光是觀察兩者的看戲氛圍,幾乎就有泡熱湯、冷泉般雙重感官收穫。 或許有人會問,幹什麼去看這些塗白臉、幾乎光著身子的日本人,在舞台上擠眉弄眼、扭曲作態?我的理由是,舞踏表演者每一回的當下演出,就像民間信仰的「觀落陰」走一趟一樣,暗黑的儀式肢體,每一吋移動都會令人頭皮發麻、熱淚盈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東京噪音下的新舞蹈
舞踏的身體性以「消去法」為原則,不斷地消去身體以外的表現要素以尋求根源性的身體意涵。而新一代創作者卻擁抱了噪音的暈眩。如果說,東京是難以咀嚼的暈眩,那麼,日本新一代的舞台則反映出在這暈眩之下危機的身體。
-
舞蹈
秦KANOKO舞踏公演
面對日益擴張的全球化趨勢,這些年跨界文教基金會持續在亞洲國家間進行民衆戲劇串聯的工作;區域間具民衆意識的劇場,連帶成爲對抗單一化、主流化、商品化表演藝術的另類傾向。 日本舞者秦Kanoko(本名澤田利香),自一九九八年參與「亞洲的吶喊3──夢迴亞洲街」演出後,數度受邀來台舉辦舞踏工作坊與演出活動,且持續與國內劇場與舞蹈人士研習舞踏,作爲一種亞洲前衛藝術的表達方式。對她而言,「舞踏」可以從生活的細微出發,在民衆的作息間產生身體的對話,透過身體觀架起「舞踏」與「民衆劇場」之間的橋樑。 《亞細亞巴洛克》的創作企圖,從詭麗、奇想的巴洛克藝術出發,卻又返回到亞洲人民的共同記憶中,營造出融合了想像世界與生活關照的舞踏表演,此番跨界與Kanoko的交流合作,可望看見一種創新且詭艷的亞洲表演新風格。
-
專欄 Columns
「舞踏」算不算現代舞?
日本舞蹈界有人認為,舞踏的身體訓練不可能像現代舞那樣將之體系化,反而更像古希臘人哲學思辨能力的訓練,倒是把現代舞在現代知性與理念中的價値限制住了。所以,他們也認為,舞踏被過度強調的結果,很可能抑止了現代舞所追求的「人的價値」。
-
舞蹈
多風格的「異質」民族舞蹈
《異》是個大格局的作品,編創者,各具巧思,這種多風格的「異質」民族舞蹈,正好符合新世紀多元化的「異質聯想」面對著前十年的榮耀成績,創新與轉化新肢體語言,需要第二個十年去重新開始。
-
回想與回響 Echo
扒開一道裂縫,顯現「肉體」
在這個作品當中,Kanoko要觀衆穿越社會、文化賦予在人的「身體」上的想像,將視線停留在「肉體」上面。Kanoko的舞台是以蟲子的眼光看出去的世界。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踏,昨日漸行暗去的身影
當年舞踏給所帶來的文化衝擊,似乎已平復下來,反而更能抽離那些過剩的表現形式,看到剝開彩裳以後所裸露的身體,竟是與裝置、戲服、道具這些構成舞踏場域的符號一樣,不過是彰顯日本人獨特感性的一個符號而已。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踏的質變 從六〇到九〇年代
在敗戰的瓦礫與殘垣中掙扎求生的日本,孕育出舞踏留給世人無限的探思空間,舞踏在土方巽死後十年的今天,又演變成了什麼樣的面目呢?
-
焦點
能劇其實比舞踏「政治」
不管從演出形式、舞踏「系譜」上的傳承來看,本月即將來台演出的「大駱駝艦」,都相當「古典」。不過,當磨赤兒談到前衛的舞踏與日本最傳統的能劇時,我們會發現,其實能劇比舞踏還要來得「政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身體落實 舞蹈、小劇場與身體
台灣的舞蹈創作從七〇年代「主題」的本土化,到九〇年代邁入「形式」的本土化階段,一路走來相當漫長。本文從歷史的角度,探索「東方身體觀」的由來、困境,與未來的美學可能性。
-
即將上場
Eiko & Koma來台演出
Eiko Koma(永子與高麗)是當今在紐約知名的日本舞蹈家夫婦,早期曾是舞踏大師大野一雄門下的愛徒,也到過德國接受現代舞的洗禮,他們透過簡約無飾的肢體語言,傳達出對自然界與人類基本需求的體認。 永子與高麗行遍全球重要的藝術節,今年五月首度來台演出。五月一、二日的舞碼爲《記憶》、《銹》、《夜潮》、《輓歌》,五月四、五日的舞碼《風》為總長七十分鐘的舞作。
-
焦點
山海塾經驗
前年,帶來《卵熱》的日本山海塾舞團及天兒牛大,在其全球性的頻繁巡演中,再度降臨台北的舞台──《寂靜》。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主流」?「非主流」? 從蘆川明乃的「另類舞蹈」談起
來自日本的舞踏,繼近來一些個人、團體訪台後,在國內興起了一陣旋風。但舞踏屬日本的「主流」或「非主流」舞蹈?而我們自己的「主流」、「非主流」舞蹈又是什麼?
-
回想與回響 Echo
變身的美學 關於蘆川明乃的舞踏硏習營及公演
蘆川明乃的表演藝術雖然承襲日本的舞蹈傳統,但她卻建構一套自身的理論架構。她所主持的身體訓練營,一開始就展現出紮實的觀念來引導學員,以便突破旣定的思考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