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是個大格局的作品,編創者,各具巧思,這種多風格的「異質」民族舞蹈,正好符合新世紀多元化的「異質聯想」面對著前十年的榮耀成績,創新與轉化新肢體語言,需要第二個十年去重新開始。
台北民族舞團《異色蓮想──藝色聯想》
10月14、15日
台北市社教館
融合東西方舞蹈觀,並結合多樣化舞蹈素材的《異色蓮想》,是沉寂兩年後,於千禧重新出發的台北民族舞團,以「人」爲經緯,以「心」爲根本,用外在具象的肢體語彙,訴說抽象內在心靈的新民族舞作。全劇共分〈序曲〉、〈紅塵〉(地)、〈濕生〉(水)、〈流轉〉(風)、〈火宅〉(火)、〈菩提〉(空)五幕六景,由蔡麗華創作編舞、李爲仁導演、史擷詠作曲、張鶴金擔任舞台設計、蔡毓芬擔任服裝設計、林立群負責燈光設計,意欲展現「生命輪迴悲歡離合,蓮華菩提緩步入境,梵音天女虔心禮佛,淨示地水風火皆爲空」的意境。
多元實驗考驗編創者的智慧
幕起,編舞者以不同的服裝、造型與動作形式,運用舞台燈區交互明滅轉換,營造出代表天地間人、神、魔六種不同涵義的人物動作主題。動作或以輕緩的雙手表達內心的修爲思緒;或在吸氣、吐氣間提沉轉移重心,呈現三道彎式的敦煌舞姿;亦或下沉重心,以水平直線路徑,蹣跚緩步前行;或是以快捷有力的京劇翻、蹦、跳躍及亮相動作,顯現獨特的人物個性。
〈序曲〉最特別之處是舞者張夢珍在舞台中心以印度奧修「戈齊福神聖舞蹈」的蘇菲旋轉技巧連續轉動六分鐘,影射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生命輪迴的意圖。接著,在勾繪著世間形色男女衆相的跑馬燈天幕緩慢拉開中,舞蹈展開;編舞者以婚喪人生大事爲創作主題,藉著兩列悠緩前行的隊伍所製造出的路徑(floor pattern,註1)貫穿氛圍,並運用紅色喜氣的迎娶隊伍與素衣麻鞋的執幡送葬儀隊交錯而過時所產生的色彩對比,營造出戲劇震撼。以動作而言,紅、白兩列的動作質地皆爲輕、慢、飄浮在重心之上,如何利用相同的動作質地,製造出不同的動作效果,進而使觀衆感受出歡樂與悲傷氣氛,是個値得玩味思索的問題,而這也是舞蹈創作的迷人之處。
利用同一舞台位置、燈光暗明交替改變,隱喻生死替換的意象,是第二幕的巧妙開始。編舞者融入日本舞踏對時間性的醞釀與掌控,由象徵初生胎兒蜷臥著的身體所發展而成的頭下腳上地板動作,在動、靜間的拿捏十分得宜。男群舞雖有氣勢之美,可惜訓練質地不夠齊一。至於藉由太極拳術衍生而成的舞蹈動作所傳遞,內外夾雜的禪行與心靈試煉的說服力,稍嫌不足。如何在舞蹈動作與主題意識表達之間取得平衡,正考驗了創作者的經驗與智慧。
第三幕在舞者蕭君玲亦佛亦媚的嬌媚舞姿引領,以及三位揮舞水袖的女舞者陪襯下,編舞者以西方雙人舞的拖舉、推、拉、扭、抱的架構,轉化成貪嗔癡戀、情慾糾葛,呈現出具現代感的四對男女新民族雙人舞。李爲仁和張夢珍詮釋的男女雙人舞,舞蹈動作質地強弱分明、動靜清晰,突破以往民族舞的框架,令觀者難忘。唯以水袖穿梭飛揚於四對雙人舞之間,所造成的舞台多焦效果,反而削減了雙人舞主體的發展。隨後,在隆隆鼓聲音樂的烘托與火紅長布飄扇的舞動下,編舞者以傳統戲曲素材的動作、改變高低層次(level)和重心左移右晃平衡點的應用,豐潤了舞蹈語彙。穿戴黑衣、黑鞋、黑手套以及頭帶猙獰面具的男舞者游移不定的隊形變化,以及運用二度空間、立面(door plane,註2)所發展出的張牙舞爪的動作,強化渲染了第四幕舞蹈戲劇張力。
張鶴金的舞台設計,以佛像背影的獨特氣氛、乾冰的流柱,塑造出眞空妙有的境界。身著蓮花彩衣、頭頂蓮瓣頭飾的女舞者在極簡極慢悠緩的舞步中,以輕、柔、和緩的質感,幻化成眼鼻觀心的清妙舞蹈。隨著女舞者將十尊位處於上舞台的佛像,緩步往觀衆席方向推進,並停留在舞台前緣後,舞者隠身退場。舞台剩下逐漸轉弱的燈光、飄蕩在空中的悠揚樂聲以及最後十尊佛像胸中的燭火熄滅後,佛像胸口浮印出的心經梵文……。蔡麗華成功地傳遞「空明」禪學意境,將觀衆思緒引導至另一個思考層次。
開創新肢體的道路
台北民族舞團自一九八八年成立,至九八年創團人兼藝術總監蔡麗華赴美進修,這十年期間,致力於本土舞蹈重建,以獨特的台灣風格舞作,爲台灣民族舞蹈開創嶄新的風貌,實現其創團的願景:「以舞書寫台灣文化史跡,以舞榮躍台灣子民」。再出發後所推出的新作,雖然藉助禪學講座充實創作者與表演者的心靈,引用太極導引來豐富肢體動作的語彙,但《異色蓮想》仍然架構在過去十年的《新婚別》、《慶神醮》、《仕女圖》、《無形的圓》、《色相行吟》、《梵音樂舞──禮贊十方佛》、《孔雀公主》之〈水妖〉的舞作的根基上,使得《異》每一幕的表達形式,皆可由動作主題中了解明白,但在全劇的動作風格與整體性的連貫上則可再強化經營。整體而言,《異》是個大格局的作品,創作者無論在舞蹈、道具、佈景、燈光的運用與設計上,各具巧思,這種多風格的「異質」民族舞蹈,正好符合新世紀多元化的「異質聯想」。
面對著前十年的榮耀成績,台北民族舞團再創新與轉化新肢體語言,是需要第二個十年去重新開始。很高興看到蔡麗華從不放棄對舞蹈的執著與熱情,勇於嘗試創新民族舞蹈的精神,値得鼓勵與敬重。未來不論台北民族舞團是以傳統體裁爲演出主體,或是朝新民族舞蹈發展,期許能爲民族舞蹈找尋新的創作形式,舞出富含台灣特色的新肢體美學。
註:
1.舞者或隊伍在舞台上行進移動間,於地板所形成的路線圖形。
2.拉邦動作分析的理論之一。
文字|林郁晶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兼任講師